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美政党未能提供革命党是政党的范式,日本朝野人士把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称作革命党,当时国内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以及利用会党的策略,使孙中山把同盟会称为革命党而不是政党。  相似文献   

2.
《解放日报》于1942年进行了改版,它确立的“党报模式”成为党报发展的原则和基础;将它放到“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再梳理,在说明其形成必然性的基础上,逻辑地勾勒出其内在特点。这样的梳理和回顾对处在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情境下的党报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历时地描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中国革命”特点、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并为此开展“整风运动”的过程;指出《解放日报》改版是顺应整风逻辑改革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党报的基本特点,进而党报以“党性”为基点、在着眼于宣传的基础上发挥指导功能;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党报的指导原则———全党办报、真实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摸索出通讯员队伍建设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再议“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订正相关史实 ,厘清原初意义的基础上 ,试图着重说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一口号之所以在辛亥民初产生重大影响 ,与当时普遍流行的“革命党非政党”的观念及民初政党政治的实践有紧密关联 ,而这一口号的长期为人诟病 ,则与孙中山重组、改组国民党时对辛亥革命的总结及后人有关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整体记忆有关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国民党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政党,至今已经过了90多年的历程.她的前身是1894年1月孙中山建立的兴中会,此后数度演变,五易其名,至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正式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国民党”.作为政党,不同时期,她所代表的阶级和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其性质和特点也因时而异,其领袖的称谓也曾几次更改.从中国国民党法定的领袖制来看,经过三次变化.现就本人所接触之资料,对这一问题作一略述.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曾两次组建中华革命党,第一次是1902~1903年之间在越南河内(或檀香山)将兴中会改建为中华革命党,第二次是1910年将美洲及南洋同盟会机构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这两次改组活动在孙中山革命奋斗经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前一次,他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誓词运用于新组建的革命团体,...  相似文献   

6.
农民对近代政党与革命具有重要意义,是革命党的基本依靠力量。近代革命党只有充分发挥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正确地回应农民的利益要求,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基础。民初农民与革命党的疏离、革命党对农民整合的孱弱、革命党农民政策的失误,使革命党无法对近代中国革命与国家建设作出强有力的政治回应,从而造成辛亥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1894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后来又把同盟会改组成为国民党。他一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设有大量的实践和著述。他的政党思想不仅是中国同盟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的指导思想,而且通过政党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政党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对其进行发掘、研究,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对今天中国各党派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孙中山逝世以后…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党报深度报道的目标定位是“深刻成就影响力”。党报深度报道的读者既包括社会精英,也包括普通群众,党报深度报道目前的读者定位策略可概括为“巩固显在读者”和“争取潜在读者”。党报深度报道的内容定位是,通过独特的视角、详实的资料、深刻的见解来剖析社会上的主流新闻。党报深度报道的风格与党报的整体风格相一致,与读者严肃阅读、深度阅读的心态相对应,具有大气又不失细微、高雅又不失通俗、理性又不失感性、严肃又不失亲和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这次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曾从资产阶级革命党建设的角度,进行过许多反思。他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主要教训在于:一是国民革命没有“以革命党为根本”,即没有把领导辛亥革命的同盟会建设成一个严密的、团结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二是“只破坏地面而不掘地底陈土”,即革命党缺乏彻底革命的纲领;三是“革命行动缺人民心力”,即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加革命;四是“革命之气一落千丈”,即革命党没有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的斗争锐气。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认真吸取这些教训,对于当代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完成辛亥革命振兴中华的未竞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同盟会,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建的,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1912年,同盟会改组后又改名为国民党;随着辛亥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又改为中华革命党;后又复名为国民党。先后三次改组,其成效甚微。只有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对国民党进行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改组。这次改组尽管也未达到预期目的,但是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制订了新三民主义纲领,使国民党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迈进了一步,成效较前显著。国民党的不断改组,充分表现了孙中山“天下为公”,一心一意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坚定不移的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1.
略论民初孙中山的党德重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从民初巩固党基与民主共和等方面阐述了党德重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修明党德”需要党员“明白党义” ,“遵守党德”、“服从命令”与“国家” ,立志“做大事” ,努力“替众人来服务”、“为中华民国求幸福”。而政党严格纪律 ,党员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辨别是非能力是达此目的的必要途径。这一党德重构成为孙中山道德思想的核心 ,决定其道德思想高于近代大众道德的精英化倾向 ,是中国近代政党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至今仍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孙中山祭列宁文的分析,阐释了孙中山钦佩列宁的根本原因,即领导革命政党的“思想魄力”与“奋斗精神”,以及“条理与组织”政党的无比才能  相似文献   

13.
以地市党报自身所具有的较大权威性为研究起点,以其发布的楼盘广告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地市党报上所刊登的具体楼盘实例,对楼盘广告话语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当前的地市党报楼盘广告注重以人为本铸造品牌,注重“硬件”人性化和“软件”个性化的转化,其广告话语体现了平民视角和人文关怀,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色彩。  相似文献   

14.
根据目前可靠的资料来看,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最早是1903年在日本东京创办军事学校时提出来的。1905年7月,在东京召开成立全国统一革命政党筹备会议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被正式确定为同盟会的纲领。同年11月,孙中山在为《民报》写的发刊词里,将这一纲领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平均地权”。 1906年,孙中山先生主持制订的《军政府宣言》里指出:“平均地权,文明之福祇,国民平等享之”。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和态度,影响引导舆论的“旗舰”,进入信息化时代,新闻评论在各媒体蓬勃发展,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文章以各级党报言论为研究对象,从“新闻化”、“多元化”、“平民化”、“形象化”等七个方面分析其在新世纪里的创新特色。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对党报的科学定位,是以强化“喉舌论”为基础,着力提升党报的政治价值,打造党报的执政能力,深化党报的大局意识,坚定地维护和提高党报的主流地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党报提高到“执政能力”的高度,这就要求党报要进一步拓展功能:在“执政能力”方面要主动筹谋,当好参谋助手,同时要关注舆情,实现上下互动;在把握大局方面,要在坚定的政治意识上,既做足做透组织传媒,又要做精做深大众传媒;在坚定主流地位方面,要强化舆论监督,整合信息资源,从信息的有用性、新闻的有效性和心灵的“疏导性”方面努力提高党报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国创建者之一黄兴(1874—1916),原名轸,字廑午;后改名兴,字克强,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市)人。他积极投身辛亥革命的历次武装斗争,为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立下汗马功劳。他以崇高的声望而与孙中山齐名,被誉为“孙黄”。黄兴鼓吹并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由于黄兴毕生从事革命实践,频年奔走,极少著述,被时人评价为“黄非思想家,亦非言论家,实为革命党中唯一之实行家也”.这种评价强调了黄兴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党报事业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一直处于社会信息传播系统的核心地位,但在新形势下,随着媒介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党报却面临了诸多的困境和问题。1.片面强调“喉舌论”的功能和作用。“喉舌论”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办报原则,但在现实中,一些党报过多强调的却是对领导机关负责,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在总结他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时说:“大抵我们革命,在起初的时候,奋斗均极猛烈,到后结果,无一次不是妥协。”①究其失败之根源“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②“吾等欲革命成功,要学俄国的方法,组织及训练,方有成功的希望。”③由于历史的惨痛教训,孙中山晚年在十月革命的影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针对革命党内部的思想困惑,总结了失败教训,提出"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用以团结革命党人和民众,鼓舞革命斗志。其"知难行易"观具有浓厚的进化论特色和民主革命的背景,体现了孙中山追求历史进步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