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要籍”是目前高校历史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解决了历史学专业学生在把握和运用古籍史料方面特别是在解读古汉语方面出现的困难。但是“历史要籍”不等于“古代汉语”课.二者互有侧重.但在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方面相去甚远。“历史要籍”课程使历史学专业学生在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史籍源流、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之上,涵...  相似文献   

2.
以逻辑分析和框架描述的“类型-权力”分析视角为研究工具,即“类型学社会话语”分析法,分析新媒体事件的“类型箩筐”及其“话语场域”,将新媒体事件归纳为4类话语:国家(民族)话语、公共话语、民粹主义话语和文化话语,分别体现了官方意志-爱国主义、公民性力量、戏谑狂欢精神和文化建构逻辑,为日益频发的新媒体事件提供框架性的质性认知。分析认为,新媒体事件的话语生产方式代表了一种创新的媒介逻辑,这种新型逻辑推动着“媒体-公民-政府”三者的互动,重构着权力配置机制,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公共治理路径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认为,个体的“惯习”生成于其所在“场域”,个体所拥有的“资本”是其实践决策的重要基础,个体在“场域”中行动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其在“场域”内的地位。基于“场域-惯习”理论,校园欺凌的生成逻辑是养成欺凌“惯习”的欺凌者,为了强化或提升自己在校园这一“场域”中的地位,而对校园内其他资本占有量明显少于自己的个体实施欺凌。可以通过采取改良欺凌者所生活的社会场域状态避免养成欺凌“惯习”、改善被欺凌者的资本状况、改变“唯分数”的人才评价标准等措施来防治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4.
:有两种思考历史的基本向度 ,一种是时间意义上的“过去—现在”模式 ,一种是空间意义上的“中心—边缘”模式。前者要求历史应该怎样 ,后者则要求历史学应该怎么做。历史时间有两种结构或形态 ,一是历史中心的时间 ,一是历史边缘的时间。所以中心—边缘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时间差的问题 ,历史的边缘构成了历史学的存在域。但历史学的边缘性并不等于历史学就是一门“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域理论,首先分析了《红楼梦》第二十回史湘云与林黛玉之间一段对话的三个语域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所包含的信息,然后利用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对等”标准,比较和检验了《红楼梦》的五个英译本在再现这段对话所包含的信息时的得失。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些译本在处理这段对话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流失,最成功的翻译也只能是尽量接近"对等,”而不能完全实现“对等”。本文运用语域理论进行译文比较与评价的尝试,说明了语域分析理论在翻译质量评估中的可行性,为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提供了具体、实用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面向21世纪高师历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向21世纪,改革高师历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为了克服现有历史课程教材的弊端,适应21世纪历史学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21世纪高师历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将不再以学科专业课程为本位,而是公共必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四大板块的有机组合。这种板块式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现了该专业人文性、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一本多证”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21世纪择业需求。  相似文献   

7.
惯习:对教育行为的另一种解释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学校场域中,有一种行为并不为常人所关注,也不为自身所关注,这就是惯习所导致的行为。惯习,作为“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其烙印深深铭刻在每个场域之人的身上,平添了场域关系与场域行为的复杂性。作者以独特的社会学视角,借助于布迪厄的惯习理论,对学校场域中的一些教育行为作出了另一番解释,提供了另一种看问题的方法,并对弱势群体寄予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建构需要我们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视角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寻求确定的研究起点。现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学科建构的逻辑和历史起点:一方面,由现代性催生的现代社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产生的社会场域,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前提性的准备;另一方面,现代性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现代性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学科问题意识萌生的源泉,也是学科构建、理论运思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传播媒介的发展史是文化的文本与实践的生成历史。新媒体为信息的制造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而信息、传媒与文化三者处于强互动的生成过程中。动态化的信息文化形成人们的生存场域,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文化给予人们更多的设想和期盼,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忧患。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专业教改基本思路的探讨刘晓勤一、必要性与总的思路历史学科的困境历史学是一门古老而重要的学科,属于基础学科二历史学专业面临着三个方面的严重挑战或者说困难:(一)历史学专业的学科结构问题。历史学专业基本上是几十年始一日”,仍旧沿袭着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方...  相似文献   

11.
村治困境的生成与疏解,与乡村社会治理结构中的关系和支配机制密切相关。回溯乡村治理研究的学术进路,制度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类型化等视角下的诠释路径业已繁复,而在治理主体与治理规则上的核心分野依旧未能完整揭示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作为一个调和性分析框架,乡村治理场域概念提供了足够的背景性知识(制度逻辑和文化规范)用以框定既有争论的界限、环境和形式,搭建理论对话的桥梁。通过对华北平原丰村的经验观察,选取了某一村治阶段四个独立而又前后相继的事件,从场域脱耦和场域叠合两种场域互动形式出发,分别审视发生在乡村政治场域和社会场域事件的矛盾生成和化解的机制过程,标明场域互动的形式特征。在此基础上,指明治理场域概念的开放结构可以有效调和理论之间的张力,为理解不同类型的乡村治理形态带来一个可资比较的结构性思路。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中的每一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知识结构。语言作为知识传播的主要媒介,是教育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在梳理伯恩斯坦社会教育学和功能语言学学科对话和马丁对语域和概念意义探讨的基础上,基于口头和书面历史语篇的个例研究,文章从分类关系、语法隐喻和因果关系入手,探讨语篇在情景重置后经验关系系统中所呈现出的差别。研究发现,口头历史带有很强的“故事”特征,而书面历史则试图拉开事件本身和书写内容之间的经验距离。   相似文献   

13.
“文本”诠释过程也是“语境”彰显的过程。“杜威访华百年纪念”教育类文章,着力于对杜威教育哲学的再阐释、在历史与逻辑统一视域中对“杜威效应”的考证,以及将杜威教育思想置于东西文明对话中予以解析,彰显了当代中国教育学术的“全球本土化”价值取向,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新语境”。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史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史学形态,它的兴起拓宽了历史研究和文化史研究的范畴和领域,使历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推动了跨学科的历史研究的发展.教育史学作为教育学与历史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与历史学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应该也需要从历史学中汲取营养,获得自身新的发展.近些年来在教育史学界悄然兴起的教育活动史研究可以从新文化史当中获取一些新的启示.新文化史视域下的教育活动史研究需要实现“三个转向”:研究视角应从上层转向民众,将人重新放回到历史当中;研究重心应从宏大转向微观,注重具体描写;历史撰述应从分析转向叙事,注重平实生动.  相似文献   

15.
历史管理学是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为研究对象的介于史学与管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的诞生,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学与管理学各自学科发展的需要。历史管理学的要义,可以用“历史与企业家对话”加以概括。它同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中的经验主义学派,虽然都是以向企业家提供成功的管理经验为目标,但前者所传播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管理智慧与经验,对今天的企业管理却不具备直接应用性,而只能在原理上提供参考借鉴。这一特.久决定了运用历史管理学的企业家必须具有更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力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要求,有其独特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进入新时代,提升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力的现实场域在经济基础、制度体系、党员数量和新媒体技术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由于社会环境改变、主观意识偏差、个别基层干部脱离群众等原因也带来了一些现实挑战.通过健全责任监督机制、加强党员和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等策略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是夯实我党执政兴国根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任何主体都需要良好的形象,思政课亦如此。思政课公众形象认知认同、塑造建构、优化提升等问题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和重要问题。思政课公众形象有“自我”与“他者”两个观看主体,在教育学、政治哲学、心理学视角的“他者”镜像下,厘清思政课自我形象建构与他者形象认知的辩证关系,在消弭认同壁垒、增进认知共识、提升对话能力、完善对话场域的实践逻辑中,探赜思政课自我形象建构与他者形象认知相统一的培育路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不仅本身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且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页)当然,他们把历史科学是分成“自然吏”和“人类史”的;而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历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利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1页)历史教学与历史  相似文献   

19.
简论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展示我们在中国教育研究应该被理解为各个学科就教育这个主题进行对话的学术场域。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教师培训是发展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我国城乡统筹、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极具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构建乡村教师培训长效动力机制成为当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研究发现,乡村教师培训仍面临“动力不足”“效率低”“效果差”等现实阻隔。为此,研究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从政治嵌入、文化嵌入、关系嵌入、认知嵌入等方面廓清乡村教师培训的动力逻辑,审视当前乡村教师培训动力机制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乡村教师制度脱嵌与规制缺位,文化场域断裂与异化,开放性和互动不足,认知错位与主体迷失,等等。未来应以发挥动力机制的积极作用为目标,从创新乡村教师培训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立足乡村教师生命价值、重塑乡土文化场域,创建乡村教师培训网络、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重塑教师角色认知、发挥教师的专业自觉性等方面为乡村教师培训动力机制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