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在简要回顾《切韵》、《广韵》、《平水韵》、《中原音韵》、《词林正韵》等韵书后,对《十三辙》、《中华新韵》十八部、《新诗韵十道辙儿》等韵书作了重点探索,用比较的方法寻求辙间、韵部的分合变化,论证诗韵发展的趋势是宽松、简约和口语化,最终为下文提出九道辙是诗韵改革新成果的命题。  相似文献   

2.
《庄子·大宗师》载:"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干涸了,鱼儿都如生活在陆地上,没有水,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湿润,不如在江湖里有水,哪怕彼此相忘,各不相干呢。"相濡以沫"后作成语,表示亲友共同处于困境,相互给予微薄的援救。  相似文献   

3.
【素材展示】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相似文献   

4.
<正> 《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从《十三经》以来,先论什么选本都是在辙字下面加点,其他联成二句。笔者以为这与文意相左、应断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特申说如下。  相似文献   

5.
“必也正名乎”是阐述卫君辙与崩刂聩谁该当国君的问题。所谓“正名”,是确立崩刂聩卫国合法继承人的名分而贬刺卫君辙。《谷梁传》与《公羊传》对于卫国立辙为君的阐释,大乖孔子经义。孔子“正名”思想可以用于政治实践。“正名”来源于礼制的崩坏,其原义是政治思想,但后来被孔子转移入《春秋》成为一种著述原则和文化精神,再渗透入士人的心灵而成为儒家标志性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6.
<正>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被葑?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  相似文献   

7.
(一)以、夭宣公十二年传曰:“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凶也。”杜预注:“水遇夭塞,不得整流,则竭涸也。”孔颖达疏:“水当盈川而以壅,故竭;是水遇夭塞不得整流则竭涸也。夭遏是壅塞之义,故云遇夭塞也。”注、疏于“以”字均无解。章太炎《春秋左传读》曰:“‘以’若读本字,则不必有此字,但云‘盈而竭’足矣。”甚是。章氏谓“以”当借为“台”(yí),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释周公华钟》:“古铭,以多作台,二字义通。”《方言》:“台,失  相似文献   

8.
新诗有用韵和不用韵之分,旧诗大都用韵,其中律诗绝句偶句只押平声韵;韵书也有新旧之别。《九道辙》是据现代普通话语音编著的改革新韵书。普通话虽无入声,而按音值,平(阴平、阳平)、仄(上声、去声)分明,作律绝依然适用。据调查,旧读入声常用字1313个,派入上声、去声的704个,入声字仍为仄声,派入平声的615个入声字(阴平159、阳平456)仅占《九道辙》全部常用韵字的12.5%,并且该韵书为每个旧读入声字右上角都嵌有小六号‘入’字以便识别。从总体看,在7696个常用韵字中,平声3909个,仄声3787个,平仄交替基本相当。而从押韵看,615个入声字派入平声,扩大了平声字群,也就扩大了押韵的领域范围,为今人写律诗绝句提供了方便。《九道辙》对写新旧诗、格律体都是一部新颖而实用的韵书。  相似文献   

9.
<正>[主持人语]学术界对于朱熹、戴震、胡适的研究早已蔚为大观,只是人们少从"徽学"角度看待而已。其实,"徽学"一词早期的学术界定,就包括以朱熹为开山之祖的"新安理学",及其后的"皖派"学术。清初赵吉士尝言:"文公为徽学正传,至今讲学遂成风尚。"(《寄园寄所寄·故老杂寄》)民国朱师辙亦云:"徽学江湾衍,乡贤泰岱尧。流风宜继绍,敢不勉承祧。"(《婺源乡贤江慎修公弄丸图遗像题赞》)  相似文献   

10.
前言《商君书》是先秦法家的重要典籍。作者是商鞅及其他法家人物,关于这点,前人考之綦详,不具述。商鞅的法治思想,为韩非所继承和发展,虽然他也批判商鞅“有法而无术”。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商鞅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清代学者对《商君书》曾有校释,成绩卓异。近人和当代学者续有订补,或译为今语,朱师辙先生《商君书解诂》。高亨先生《商君书注译》、山东大学编写组《商子译注))等尤为详审。笔者参阅众家之作,在若干处提出浅见,藉资商榷,并作补  相似文献   

11.
新诗韵是指与旧诗韵相对而言且与现代汉语口语语音相谐和的新韵书。新诗韵九道辙是在前人诗韵改革基础上进一步通押合辙的产物,它包括“发、来、高、战、唱”五个专押的单一韵辙和“斗、诗、风、乐”四个通押的合成韵辙。今人诗词创作的实践证明,九道辙是可行的,从而在作诗选韵上突破了入声的限制,拓宽了韵域。  相似文献   

12.
李燕 《南都学坛》2009,29(2):34-38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一表述包含了两个前后相联的意思:其一重点在于"《诗》亡",即何以"《诗》亡"是"《春秋》作"的前奏;其二重点是"《春秋》作",即何以《春秋》继"《诗》亡"而起。这两个问题与早期史鉴思想及儒家教化思想密切相关,并对中国传统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古人曾将可以作为韵脚的大量文字分为"十八韵""十三辙",这对文学创作和欣赏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限于当时的认识能力和研究手段,对于韵辙属性始终限于简单分类,并因而始终未能深入揭示韵辙情感属性与物理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本文综合运用前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运用现代语音学方法,对古今韵文创作、欣赏、教学、研究所必需的手段———韵辙的情感属性及物理属性进行深入探索,创造了"宽阴亮、宽阳亮、宽阴柔、窄阴柔、宽阴细、窄阴细"等六种综合分类标准,力图发现韵辙的情感属性与物理属性之间内在的对应关系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杨慎《词品》录有"晓星明灭,白露点、秋风落叶"一词,未具调名,《古今词话》、《古今词统》诸书录此词多题作《柳梢青》;但《全唐诗》、《历代诗余》录此词题作《贺圣朝》,且前两句倒置作"白露点、晓星明灭";《鸣鹤余音》、《花草稡编》录此词作《柳梢青》,起句多"依稀"二字。在全面比较了此词的异文和体格后指出此词是《柳梢青》而非《贺圣朝》,《全唐诗》调名题《贺圣朝》为误抄所致,《历代诗余》据此孤例定出《贺圣朝》之"又一体"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15.
张先的名作《归朝欢》词之末句,列为"张三影"之一,却在流传中有着不同版本.例如万树《词律》卷一八作"帘压卷花影";朱祖谋《瞗村丛书》本、唐圭璋《全宋词》、吴熊和先生《张先集编年校注》作"帘押残花影";《御选历代诗余》卷八二作"帘幕卷花影";《花草粹编》卷一一、《百家词》之《张子野词》作"帘押卷花影";近年发现的有"秘籍"之称的《天机余锦》卷二作"帘压桃花影".至于其他诗话、词话、史传、笔记类的记载也是各有不同,如陈师道《后山诗话》即记为"帘幕卷花影",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张先传》作"帘栊卷花影" .吴熊和师《张先集编年校注》 吴熊和《张先集编年校注》,附录五"张先传记资料"之"陆心源《张先传》"条.、《辞源》皆云"帘押"为镇帘之具(按:简化字中,"帘"已经一律用"帘"代替."押"与"压"意义可通,不必推究.)私意若知"帘押"(或"帘压")为怎样之"镇帘之具",则此末句庶可确定矣.……  相似文献   

16.
《社区》2003,(2)
不以邻为壑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口句)以湿,相濡以沫,不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 ●理论基础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冤家多一堵墙。 把邻居当做朋友还是当做冤家,  相似文献   

17.
《并州路》又作《塞下作》、《塞下》、《塞下曲》和《并州路作》等多题,作者亦有杨达一说,诗句中异文也多达五处,惜前贤时俊多"述而不作"地罗列异同而鲜有按断。今依各集本加以比勘,并据"宜各从长"的标准宣示己见。  相似文献   

18.
贾谊为什么要写作《过秦论》呢?或者说《过秦论》的立足点是什么呢?论者大多认为是为了给汉文帝提供一面镜子,希望汉文帝能够以强大的暴秦迅速败亡为鉴戒,对人民施行仁义,以免重蹈复辙,这固然没有错;但我认为仅仅这样理解,就未免是以偏概全。我认为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的“春秋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国演义》一书深受《春秋》的影响,具有比较明显的"春秋特征"。《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观念是"春秋大义"的体现;小说中一字而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对历史材料的"笔削"以及"简而有法"的叙事方式都明显地受到《春秋》的影响。罗贯中作《三国演义》与孔子作《春秋》有着相似的创造动机;《春秋》本身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另外,我国古代文学有文史不分的传统。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三国演义》"春秋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秋分 寒露     
正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9月23日前后。俗话说:春分、秋分日夜平分。《春秋繁露》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过后,白天渐短,黑夜渐长。秋分观卦值事。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意思是秋分过后,雷声少了,夏天活跃的小虫们开始蛰居穴中,用泥土封口,准备避寒了,这时雨水也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