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本文论述霍桑在《红字》谴责了那种源于男权意识对妇女不平等待遇的现象,反映了在清教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厌女意识。 相似文献
4.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被公认是纳撒尼尔·霍桑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本文试图从作家及其作品简介入手,着重分析作品中人物和粉丝带的象征意义,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准确地解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对《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地认识霍桑的象征主义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霍桑的人物性格塑造极具特色.《红字》中,霍桑用隽永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4位中心人物,他们各具特点,紧紧围绕小说的主题慢慢展现在读者面前.海丝特的勇敢,迪明斯代尔的懦弱,赤羚沃斯的凶狠,珍珠的古怪,略显单一的性格特色更能给人以显赫的印象,使我们深陷于他们的命运故事中.通过对4位主人公的性格分析,我们能更透彻地理解清教思想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林映春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48-150
作为美国19世纪最优秀的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是一位思想极为活跃,并且富有勇敢精神的浪漫主义作家。从霍桑的众多代表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能够将表现历史和道德的故事内容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并用其独到的思想和富有内涵的语言真实地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他的作品《红字》中,就彰显女性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理想与愿望。 相似文献
7.
自从《红字》于1850年问世以来,引起了人们对它一个多世纪的关注与批评.最近半个世纪以来,文艺界对它的文学成就的解读更是层出不穷,甚至超越了文学批评的范畴,把触角伸向了宗教的、伦理的、哲学的、甚至美学的领域.可是,评论家和研究者们多从象征、宗教或人物等单向度的视角对它进行解析,而没有注意到《红字》其实是霍桑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映射,单维度的视角无以把握其全貌.事实上,霍桑的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清教和超验论思想使他形成了爱与恨、希望与失望并存的双重性格,他的清教情结与超验思想的纠结完全展现在了《红字》当中.通过分析故事中霍桑的清教与超验两种思想的纠葛,我们更能把握其主题的深刻内涵,更能理解新英格兰时期人们的心理以及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8.
美国十九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红字》而一跃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红字》巨大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得到世界的公认.本文通过对霍桑的生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的介绍,进一步推介他的小说《红字》,分析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心理活动.通过白兰的悲惨遭遇,揭露伪善的宗教对人们精神、心灵和道德的摧残. 相似文献
9.
10.
《红字》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作者在作品中采用的象征手法贯穿始终,而《红字》中的"A"在作品中有着多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美国19世纪杰出小说家霍桑深受清教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常常弥漫着复杂而浓厚的清教色彩。《红字》中运用了“伊甸园”原型、“亚当—夏娃”原型、“替罪羊”原型等不同原型,从中可以窥探作家对清教既认同又怀疑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3.
徐万发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26(3):8-12,105
本文主要论述了西藏和平解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藏进行统战工作的必要性、统战工作的历程和特点,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和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的过程,为以后西藏社会的发展和党的民族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大众话语是解放区文学的主流叙事方式,但解放区文学中大众话语的浮现并不代表着“大众”已经在文化上已经占据了主体位置。在革命意识形态的绝对权威笼罩下,解放区文学中的“大众”仍然只是被言说的对象,因此,解放区文学的大众话语是一种话语想象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季春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5):37-39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是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认真总结并深入研究该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历史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观照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理论、实践以及哲学三个层面立体化、多维度地剖析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具体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荣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8):6-8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基础上 ,为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而创立的科学理论 ,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是科学、是真理。从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所依靠的物质力量 ,所必备的物质基础、前景和具体道路等方面 ,可以论证马克思人的解放的具体途径的现实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尽管在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红字>的时候,作为读者反应批评的一支的接受理论并未形成和发展,但是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却能看到接受理论的一些特征.霍桑的创作非常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参与:一方面,他在塑造主要人物--尤其是海丝特的形象时,有意使读者经过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等一系列反应,对海丝特的形象进行解读和体验;另一方面,他展现意义不确定性和空白,比如野玫瑰、夜空异象及丁梅斯代尔胸口的烙印,向读者发出一种召唤与邀请,吸引读者去想象、去填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思考、分析、推理、想象等意识活动而得到美的娱乐,这个过程也正是<红字>的意义建构过程及其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马尔库塞的解放思想虽然不断地改变,但他一直都坚持从人类学的基础上来揭示解放的可能性。他前期追随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类本质概念,将劳动看成是人的"本真的活动";转向批判理论后,他的理性概念与人的最高的潜能(快乐)的实现有着根本一致;随着后期资本主义的技术总动员的出现,解放的理性遂变成了压抑理性或工具理性,马尔库塞也因此放弃了理性概念的解放潜能,并最终转向从人的本能条件即从"生物学"基础上揭示解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消费语境下,"感性身体"所进行的主体建构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消费主义释放了身体的欲望,却用细化的欲望生产和审美诉求使身体异化为对商品的依赖。因此,身体的解放是一项未尽的事业。马克思"实践身体观"的社会性、生产性将身体从"形象"中拯救出来,最终使身体生产向健康、自然、未来敞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