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庄子》一书,大都是千姿百态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绝大多数是用来论述他的思想的,是为着表达他的哲学观点而构思出来的。 然而,作为文学家,庄子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因而表现在寓言故事中的情感意向也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主要有如下几个类型: 第一,对人间真情的诚挚礼赞 张志岳先生说:“据我们考察,庄子并不是一个  相似文献   

2.
《庄子》寓言的文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一部哲学著作,又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作品。它的“奇”,就表现在它复杂的(而非简单的)、独特的(而非一般的)哲学思想体系,“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的文学性上。其文学性又主要表现其寓言的文学...  相似文献   

3.
徐玥 《南方论刊》2006,(1):61-62
《庄子》寓言既有先秦诸子寓言的共性,如意图上都是为宣扬自己哲学观点而作的哲理寓言,形式上大多故事与教训浑然一体,教训的主观色彩较淡;也有自己的个性,如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等。下面笔者就其构思、题材、表现形式、语言艺术等方面,对《庄子》寓言如何表现其哲学思想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庄子寓言文学包含了诸多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是融形象与理念为一体,将文学、哲学的审美思维与艺术精神相沟通的产物,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庄子在我国文化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反响,具有重要意义。"(庄子)宋之蒙人"是屡见于两汉至唐文献的古说,当指庄子的里籍。把东明定为庄子故里,为考索庄子生平提出了新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晁福林 《学术界》2001,(6):186-189
<庄子>的<寓言>一篇与其前面的<外物>篇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其沿着言意之辨的思路所进行的论析,具有重要意义.其所云的"受才乎大本",指人的躯体为天地所生,但人须待灵魂附体,才算真正有了生命,此即其所谓的"复灵以生"之意.庄子引述孔子之语说明若要使人心服口服,靠各种"言"都是不行的,而必须靠阐明大道的"意".<外物>篇所提出的"得意忘言"的命题,在<寓言>篇中得到进一步阐发.  相似文献   

7.
蒋振华 《中州学刊》2004,(4):154-156
<庄子>寓言承负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重使命,而且把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古代思想的表述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奇特新颖的叙事谋略是《庄子》寓言具有特殊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从时空错乱、超越生死界限、客观物象生命化三个方面,对《庄子》寓言叙事谋略所表现出的自觉虚构叙事观念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寓言是先秦诸子论证其思想与哲学而广泛采用的重要语言形式,使用寓言故事以陈述事理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技巧,而在先秦诸子书中,“寓言”数量之丰富、风格之怪异、使用之自觉,首推《庄子》①。与其他诸子相比,庄子不仅对于现实社会政治、人生处世态度有一套不同流俗的、系统的认识,而且他的这种认识是建立在自觉的哲学本体论和世界观基础上的,其书便系统而明确地阐述、论证了其哲学观念,他对作为交流与传达工具的语言的功能也有着清醒、自觉的认识,因之,《庄子》书中丰富、怪异之“寓言”与其世界观、本体论、认识论…  相似文献   

10.
《庄子·寓言》篇论析了关于生死的理论,指出人的生命是阳气所致,人的体魄之不一,万物形状及性质之差异,都表明禀阳气而生之物是不会一样的。然而,为什么“不一样”,道理却是说不清的。庄子提倡人应当无为而顺应自然,应当以无不死之物的至公之理劝勉大家,这都是有根源可寻的,是可以说明其原因的。庄子还指出,人的意念可以充斥天地,应当像“真人”那样超脱死生,亦即超越于“命”。庄子对于“命”提出了怀疑,这方面的认识超乎儒家之上。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远古的雷神崇拜和《庄子》哲学中以雷喻“道”的特点。古文字学及远古神话研究,证明雷神崇拜的存在,证明雷神形象体现一种威猛狠厉的力量。《庄子》寓言继承了以往雷神形象的意蕴,同时又包蕴传达出更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以雷喻道。庄子寓言继承和发展了远古神话同时吸收和继承了《周易》中关于雷的哲学思想,成为阐释其基本哲学范畴、叙述其“大道”运动变化的“元结构”  相似文献   

12.
<庄子@寓言>篇主要发挥了<齐物论>与<外物>的意旨.庄子在论析寓言、重言、卮言等问题以后指出万事万物永远处于变化状态,新事物不断地替代旧事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语).当人去认识去言说当前事物的时候,这事物已经成了旧事物.<寓言>篇"孰得其久”的"久”字当读若旧.庄子认为而这旧事物也不是随便就可以被认识被表达的,只有"和以天倪”的"卮言”才能对于变化中的事物进行有限的表达描述.这说明任何语言也赶不上"意".庄子关于天钧、天倪及其关系的理论,从一个方面说明言、意之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正> “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见《庄子·养生主》,但对“庖丁解牛”的深层底蕴,历来脍炙入口似尚未有人揭破。寓言说,庖丁为文惠君(梁惠王?)解牛,“类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夸赞后,庖丁讲了一番“解牛”的道理,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牛)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相似文献   

14.
15.
技术活动中的超越向度:庄子技术寓言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寓言中描述的技术活动具有个体性、简单性、身体性、不可复制性等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庄子把技术主体的心灵境界看作是决定技术活动最终产生神奇效应的关键因素。他提出,个体在开展技术活动之前,首先要实现自我的精神超越;唯有如此,技术主体才能在内在精神境界与外在技术过程的贯通中,把技术行为转变成自由愉悦的艺术创造。从根本上说,超越的精神境界而非具体的技术才是庄子关注的焦点以及众多巧者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6.
李秩汇 《船山学刊》2013,(2):117-122
印度擅长寓言譬喻,《庄子》是中国寓言早熟的奇葩,二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尊足、轮、珠和客尘烦恼常常出现在印度的寓言譬喻中,《庄子》中也同样出现了这些物象;印度直接促成了动物寓言的发展,《庄子》中也具有丰富的动物寓言;印度文学和《庄子》都以镜和水来比喻心性;"梦"是印度的常用譬喻意象,《庄子》则揭开了中国梦文学的历史;未亲历过海洋的庄子却与印度人一样常将"海"纳入自己的寓言譬喻中。不容置疑《庄子》与印度的寓言譬喻存在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庄子》是否真受印度的影响,有待历史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17.
班孟坚既作《汉书》,千载之下,有狂生讥之曰:"《汉书》之为体也,或集史迁之杂说,或窃乃父之遗作,袭刘向之《七略》,因令妹之《天文》.既掩旧德,复鲜新说.是剽掠补缀之作耳,子何敢自居其功耶?"  相似文献   

18.
班孟坚既作《汉书》,千载之下,有狂生讥之日:“《汉书》之为体也,或集史迁之杂说,或窃乃父之遗作,袭刘向之《七略》,因令妹之《天文》。既掩旧德.复鲜新说。是剽掠补缀之作耳,子何敢自居其功耶?”  相似文献   

19.
《庄子》寓言连类相次的结构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中以连类相次寓言为主体的作品,其结构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丝线穿珠型,一种是板块对接型。丝线穿珠型作品以一种理念贯穿连续出现的多个寓言故事,主要体现为纵向的延续,给人以婉转浑圆的流动感。板块对接型作品可划分为由若干则寓言故事组成的几个板块,每个板块之后用论述性语言承上启下,使人感觉纵横交错,而横向的延展更为明显。这种连类相次的寓言序列,贯穿全篇的理念或明或暗,整体上给人琳琅满目和色彩斑斓的神奇美感,但有时会出现主旨或逻辑上的矛盾,表现出先秦时期文章融问对、叙事和论说于一体的混沌形态特征和《庄子》卮言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庄子》寓言和《伊索寓言》是中西方寓言文学的杰出代表。两部寓言均未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来论证说理,而是诉诸形象、故事等来阐释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经验教训。试图以马丁等人的评价理论为指导,以《庄子》寓言和《伊索寓言》为文本语料,对比探讨两部寓言作品中动植物和非生物形象的评价意义及其实现评价功能语言资源的异同和理据,领悟庄子和伊索对现实社会人与事的态度评价,从而启迪人类思想和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