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读书是精神远足的过程,是一种高尚的坚守,也是治心养性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读书可以让人得到智慧启发、保持思想活力、滋养浩然之气。众所周知,古代政治家、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读书。从一些人的家书、家训中,都会看到读书被摆到很高的位置。曾国藩对弟子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世家之招牌,礼义之旗帜也。"刘向说:"书犹药也。"读书绝不仅仅在于"医愚"或"补拙",更在于能够养心,使心  相似文献   

2.
闲话读书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人们对读书的功用早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甚至演变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极端说法,将读书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境地。时代发展到今天,虽然已有一代文学大师提出“万般皆上品”的说法,但是从来也没有人敢于低估或者排斥读书的作用;即或在左倾猖獗、文化遭殃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仍是求知若渴,冲破钦定的拘囿,偷偷地找书读。读书的乐趣,读书的功用,只有真正的读书、爱书人才能深得其中三昧。应该说,倘若剔除封建性糟粕,我国古人关于读书功用方面的议论,还是有许多值得品味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3.
杨继瑞 《天府新论》2005,(4):143-144
古语有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人不能尝百药而医一疾,但可读百书而求一解。除一疾必须对症下药,求一解更要博览群书。近日,国内经济学界的—部前沿性理论专著正在走入我们的视野,它便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教授的新著《现代财富论》(三联书店2005年出版)。读罢刘诗白教授的新著,不由得令人兴奋不已。书中字里行间对财富理论与实践的阐述,都让人耳目一新:书中每一个专题都贴近当今中国的经济生活与改革实践。本书虽是理论专著,但既没有经院哲学一类的陈词,又不乏“道不远人”的魅力。这部洋洋40万言的理论大作,理论性极强,但只要一眼,…  相似文献   

4.
提倡活读书     
书不可死读,书而死读,结果一定会连生气勃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活书也读成了死书。蒲松龄聊斋志异有一则“书痴”的故事,他写颜如玉这个聪明的神女如何教书痴读书,足以发人深省。颜如玉对于经常“诵声大作”却连“生孩子”也不懂的祁玉柱,教导之方第一是不准读书,  相似文献   

5.
史英 《中文信息》2013,(9):25-25
本文从世界读书日谈起,引出书尽其读的主题。从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谈到要实现书尽其读的理想的重要性和采取的实际行动,渴望形成书尽其读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6.
沈志远这个名字,我三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就知道了。初时我不过二十来岁,精力旺盛,兴趣也很广泛;喜欢读书,几乎无书不读。通过多读些书以探求人生的道路,大约是受了胡适“读书救国”论的影响吧?正当“九·一八”事变之后,青年学生思想动荡,走到了一个四面交叉的十字路口,难免徘徊彷徨。面临烽火遍地,日本帝国主义由东北而冀东更进一步侵入华北大地,读书救  相似文献   

7.
陆游论读书     
陆游爱书,读书,著书。在他漫长的八十六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读书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他的生命和书分不开,他的事业同样和书分不开。据我不完全的统计,在一部八十五卷的《剑南诗稿》中,仅以“读书”名题者即有五十七题(有的同题下有好几首诗)。“独喜遗缟不我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明史,都与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  相似文献   

8.
邢德波 《殷都学刊》2002,(3):102-104
“愚”用于自谦时 ,专家们对其词性的认识分歧较大。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 ,来确定“愚”的词性 ,不应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9.
有人问我长江集团最早是怎么找到三联的?我也不知道。听说长江集团有人看三联的书 ,包括订《读书》的繁体字版。本次奖虽是以“长江《读书》”的名义 ,但是与《读书》杂志的关系不是外边有人想象的那样是合二而一的。《读书》四个专职编辑、两个兼职主编 ,加上编务 ,一半以上的人完全没有参与评奖的各类活动 ,而《读书》以外的三联的几位工作人员参加了“长江《读书》”工作室 ,具体组织和服务工作是由这个工作室做 ,评奖则是在推荐委员推荐的基础上由评委独立完成的 ,所以 ,名为“长江读书奖”或“长江—读书奖”“长江《读书》奖” ,《读…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湘军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这么一位功成名就的人,一生的爱好就是读书,曾国藩的这个好习惯,与父亲曾麟书的成功教育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阅读重要吗     
《快乐青春》2011,(1):1-1
阅读重要吗?名人们说:阅读可医愚。(刘向)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普希金)  相似文献   

12.
凿壁借光     
汉朝时,有位叫匡衡的少年,非常好学。由于家里很穷,他买不起蜡烛,夜里无法读书。匡衡无法读书,心里很难受,他来到富有的邻居家,说要夜间借用一块地方读书。邻居很瞧不起穷人,对他说:“你既然买不起蜡烛,那还读什么书啊!”他听了十分气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相似文献   

13.
刘理 《社会科学论坛》2009,(11):152-157
每个读书人大都会有自己的读书习惯。多年的读书经历,我养成了“以貌取书”的习惯:先看出版社和书的印制以及著者和书名。余三定主编,六十七位学者合著,洋洋六十七万字,装帧考究印制精美的《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尊儒而不愚,继《春秋》而作《史记》,“述往事,思来者”,“成一家之言”。体现了司马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新品速递     
《家庭科技》2010,(4):39-40
书灯 这个灯带有感应装置,当把看了一半的书盖到灯上就会关灯,把书拿起再读时则亮起,和读书的体验完美契合。把它当作床头灯,可以每天都会提醒你读书。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在成都读书时,曾作《寄先夫愚八首》。先夫愚,乐山市人,郭沫若在乐山高等学堂时的同学,当时在乐山从事教育工作。这组诗的第三首是: “杯酒难将隗磊浇,鸾飘凤泊太萧条。屈原已作怀沙赋,沈炯传来独酌谣。呦呦野鹿思芹草, 处处哀鸿怨黍苗。久欲息燕眉岭去,新诗好续浙江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当时黑暗现实下怀才遇、壮志难酬的感伤情绪。首句借用《世说新语》“阮籍胸中垒块,故必酒浇之”之典,言自己愁闷之深。第二句喻自己虽有抱负,但未能遂愿,孑然一身。第三、四句  相似文献   

17.
《萧红生平考订二题吸“二题”中称:“萧红没在龙王庙小学读过书”,1事实是,萧红应在南关女校念书”。①正如该题所说,“对萧红在龙王庙小学读书之事,似乎没有人提出过疑义”。确切地说,不是“似乎”而是“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疑义”,现在有人提出“疑义”了,这就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了。然而,要想彻底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彻底弄清呼兰学校的沿革,然后根据萧红读书的具体情况才能下结论。查民国4年刊行的崇仁黄维翰所编的《呼兰府志)载,清末民初,呼兰府(包括巴彦、兰西、木兰在内)共有师范暨高初等小学对所。其中呼兰府城内有…  相似文献   

18.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生,是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家庭,是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校,是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相似文献   

19.
《瑯嬛记》的最后一条,是关于此书及其作者的寓言,其中含有两条隐语,今将全条转录于下:文士冠有文章,好读书,凿壁悬梁无以逾也。有客过,称“云来顶上谢临风”,怀中出一书,投之曰:“习此始可能为文士之冠矣。”士冠览而异之,问撰者姓名,不告,第援笔书于髹几曰:“彼何人斯,三江之右.金钩煌煌,风吹草覆.”(《采兰杂志》)  相似文献   

20.
“正笔”与“闲笔”——金圣叹美学思想研究之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圣叹在评点文学作品中,多次使用了“正笔”与“闲笔”这一对概念。他在《水浒传》十二回回评中,对此作了较为明确的阐述,他说: 如此一回大书,愚夫读之,则认为东郭争功,定是杨志分中一件惊天动地之事。殊不知止为后文生辰纲要重托杨志,故从空结出两层楼台,以为梁中书爱杨志耳。故篇中凡写梁中书加意杨志处,文虽少,是正笔;写与周瑾、索超比试处,文虽绚烂纵横,是闲笔。 金圣叹很看重文学作品中的“正笔”和“闲笔”。他认为,能把二者的不同读出来的,才算会读书,否则,就是不会读书。所以他说:“夫读书而能识宾主旁正者,我将与之遍读天下之书也。”他提出的这一对概念,接触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现象,对于揭示文学的本体之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