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云南潞西县三台山工读学校,是一朵开放在祖国边疆的鲜艳的红花。五年以来,它为景颇族崩龙族培育出了一批既有文化、又会劳动的新人。他们活跃在农业生产战线上,是景颇族和崩龙族第一代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用劳动和智慧奋力改变着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要把落后的山区建设成为美好的新天地;他们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许多人已经成为巩固集体经济、促进生产发展的得力骨干,许多人已经成为移风易俗的尖兵。  相似文献   

2.
景颇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现约有10万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以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地。解放以后,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和各族人民一样,景颇族人民的生产也有了发展,生活有了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长期刀耕火种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下面是对景颇族一个村  相似文献   

3.
据初步研究,大約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有一种称为哀牢夷(或称濮)的人居住在現在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临滄專区的广大地区。到后來,哀牢夷逐漸地形成为三个民族,就是布朗、佧佤和本文所要介紹的崩龙族。崩龙族現在有七千多人,居住很分散。他們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保山、盈江、騰冲、畹町,临滄專区的鎮康、耿馬,以及思茅專区的瀾滄等县,同汉族、傣族、景頗族、佧佤族、拉祜族等杂居在一起。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崩龙族,他們对自己的称呼和所操的語言往往有些不同。不同的自称达十六种之多,“崩龙”是其中一种比較普遍的称呼。在語言上大致有三种不同的方言,就是“布雷語”“繞进語”“汝灵語”。大部分崩龙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通用汉語、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近闻云南省的“崩龙族”已改称“德昂族”,请问,为什么要改呢? 安徽读者马文杰马文杰同志: “崩龙”一词来自傣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一是“亲家”;二是“顺水逃走的人”。这一称呼始见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有关记载,以后一直沿用至今。“崩龙”是他称,而非本民族的自称。很多崩龙族干部、群众对称他们为“崩龙”颇有意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共有25个民族,居住在其西边中缅边境德宏的世居民族共有5个,即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德宏5个世居民族与缅甸对应民族分别是掸族、克钦族、迈达族、崩龙族和傈僳族,其中傣、景颇两个民族对应缅甸八大民族中的掸族、克钦族。原来被误称的缅甸勃欧族不是阿昌族,而是另一个民族,即中国境内的侗族。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共有25个民族,居住在其西边中缅边境德宏的世居民族共有5个,即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德宏5个世居民族与缅甸对应民族分别是掸族、克钦族、迈达族、崩龙族和傈僳族,其中傣、景颇两个民族对应缅甸八大民族中的掸族、克钦族。原来被误称的缅甸勃欧族不是阿昌族,而是另一个民族,即中国境内的侗族。  相似文献   

7.
崩龙族历史上信小乘佛教的多列教,此教不杀生,“见杀不吃”,“闻声不吃”。因此崩龙族群众虽然喜欢吃猪鸡鸭鹅肉,但从不养猪鸡鸭鹅,专门上街买别人宰杀的吃,既费钱又不方便。解放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教事业的发展,崩龙族群众不信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不养猪鸡鸭鹅却形成了他们的风俗习惯,一直保持下来。“文化大革命”中,有人强迫他们改变这一风俗习惯,要他们“破四旧”,“为革命养猪”。但是任你怎么强迫,他们仍旧不养猪。那时,到处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他们看见邻近的傣族生产队,谁家的猪鸡鸭鹅养多了,就被说成是“发家致富”,挨整挨批,谁还敢养?何况,“文化大革命”搞得  相似文献   

8.
串姑娘     
串姑娘,崩龙语为“毫味尼别”,是崩龙族社会流行的一种谈爱方式。一般十四岁以上的未婚男女,就开始参加了社交活动,不受社会舆论谴责。崩龙族男女之间,有两种恋爱方式:一种是一群小伙子对一群姑娘的集体社交活动。男女双方有自己的头头,男头头称“叟色离”,女头头称“叟色别”,他们都是利用节日,婚礼等场合集体对歌而寻找对象。一种是小伙子钟情于某个姑娘时,往  相似文献   

9.
“阿娃土拉”是景颇族的学生对老师的可敬的称呼——父亲老师。这里面包含着景颇族小学生对老师的无限的敬爱,也包含着老师对景颇族学生的无限关怀。这里的教师对学生们担任的工作,是许多人所从没有听到过的。这个学校,就是潞西县遮放西山弄炳的景颇族小学校。我一来到西山生产文化站,站委书记就说:到了这里,去看看我们的学校吧。我按着书记说的,到西山小学去找何坤校长。何坤校长是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人,我到他住的地方时,几个女学生正围着他。何坤用熟练的景颇话和她们谈话。她们谈了好久才走出  相似文献   

10.
在景颇族一年一度的“目瑙纵歌”盛大节日期间,他们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叙述景颇族祖先的。开头一段这样唱道:青藏高原是景颇人发源的地方。这里有九条江分出九座山,  相似文献   

11.
景颇族的以物代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云南省陇川县是景颇族的主要聚居区,由于交通闭塞,居住分散,文化落后,识字的人少,平时联系,不会写信,故以物代之,颇有趣。以物代信的范围很广,下面列举四个方面: 1.表示思念亲友:以树根寄之。树根:景颇族的载佤语为“省明”,即想念之意。树根之外,再附加芝麻,则表示想念之深了。 2.表示爱慕:如男子爱上姑娘,即用树叶包上树根、大蒜、火柴丝、辣椒、再用线精  相似文献   

12.
景颇刀午     
《刀舞》,是一个欢快、热烈的情绪舞。它时而刚健潇洒,时而轻柔秀丽,景颇族人民乐观、勇敢、强悍的特点,在舞蹈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长刀,在景颇族人民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个男子,都随身携带着它。长刀,在生产生活上是工具,在狩猎、自卫时是武器,跳起舞来,又是独具一格的道具。所有景颇族的男子,都会刀舞。享有盛名的景颇盛会“木脑总戈”,就既是歌舞盛会,又是刀舞的盛会,那时成千上万的男子汉举刀歌舞,祝贺自己民族的繁荣昌盛……这种民间传统舞蹈,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歌舞团成立不久就搬上了舞台。最近几年,编导和演员们多次深入景颇  相似文献   

13.
△崩龙族制造银器在附近各民族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有自己的银匠,有传统的工艺,可打制银耳环、银手镯、银钮扣和各种头部装饰品。△住房。德宏地区崩龙族住竹楼。竹木结构,一户一院。楼上住人,楼下圈拦牲畜。镇康县的崩龙族住长方形楼房,多是三、五户小家庭同住一幢大房子,各户之间隔以竹壁。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绝大部分不同于汉族。就是同一少数民族,由于分布地区不同,穿着也有差别。因为服饰是鲜明和显而易见的,过去有些民族的地方性名称,往往和服饰特点有关。崩龙族妇女的裙子有不同色泽的线条,所以曾有“红崩龙”、“花崩龙”和“黑崩龙”之称。服饰是民族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根据自己的生活、劳动的需要和审美观,穿戴和装饰自己。  相似文献   

15.
韩雪 《民族论坛》2013,(7X):64-67
解放前,刀在景颇族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主要源自于它作为生产工具的工具性价值;解放后,景颇族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交替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但作为旧有工具文化的景颇族刀文化并没有在社会的变迁中消失,而是发生了功能转变:与直接生产劳动产品、食品、生活用品等实用品相联系的刀的工具性功能逐渐减弱,而它的宗教祭祀功能、心理慰藉功能、身份符号功能、艺术娱乐功能却在不断增强,进而逐渐形成了景颇族特有的刀文化。  相似文献   

16.
解放前,刀在景颇族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主要源自于它作为生产工具的工具性价值;解放后,景颇族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交替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但作为旧有工具文化的景颇族刀文化并没有在社会的变迁中消失,而是发生了功能转变:与直接生产劳动产品、食品、生活用品等实用品相联系的刀的工具性功能逐渐减弱,而它的宗教祭祀功能、心理慰藉功能、身份符号功能、艺术娱乐功能却在不断增强,进而逐渐形成了景颇族特有的刀文化。  相似文献   

17.
李辉 《中国民族》2008,(1):34-35
今年41岁的金木玲看上去更要显老些,能将景颇话讲得一流二水的她,说起“汉话”时却有些咯咯噔噔的,说者和听者都很费劲。不过用这样的腔调,她还是准确的将当地禁毒工作动态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汇报给了党中央,又将“十七大”的精神传达到了每一个家庭。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金木玲是一名普通的景颇族妇女,  相似文献   

18.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克钦是其中一个人数较多的民族。“克钦”、“康卡”等是缅族、掸族(傣族)对他们的称呼。本族自称“景颇”,意思是“一个人”。同中国云南省境内的景颇族系同一民族。克钦族是蒙古人种,克钦人的古老传说提到该族的发源地是“玛壮信克亚蓬”,原  相似文献   

19.
一个警察和他的三次“死亡”文/张无论直面或回避,什么时候“死亡”永远都不会是个轻松的话题,在和平年代里,最不能回避这个黑色字眼的大概要数警察。这在我接触缉毒勇士、公安战线二级英模李兴忠后,感受尤为深刻了。李兴忠是滇南山区一个普通景颇族农民的儿子。穷...  相似文献   

20.
在云南德宏州延绵不绝的群山间,常能看到藏于林中山腰处的栋栋竹舍,其不仅体现出独特的民族建筑工艺,同时也展现了景颇族的民居建筑中蕴含着悠久深刻的历史文化。文章阐述了景颇族的民居的建筑概况,以及蕴含于建筑中的习俗,展示出景颇族的文化传承、精神寄托以及浓厚的民族艺术。通过分析景颇族民居建筑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生态理念,旨在加深对景颇族民居建筑礼仪习俗研究,弘扬景颇族文化特色,传承民族文化价值,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凝聚民族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