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过去100年中,俄罗斯-苏联文学理论与批评曾经对中国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是我们对它的接受却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在认识上也有偏差。回顾自“五四”前后至90年代中国文学接受俄苏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历史,考察它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接受、影响与转换,了解其中被我们所忽略与排拒的有价值的内容,认清苏联极左文学理论与批评曾经给中国文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探讨制约上述接受史的文化原因,对于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及其理论基本格局形成的外部条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索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的道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针对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有关价值取向的整体考察阙如的现状,立足于文学价值论立场,以代表性理论批评家及其代表性理论观点、概念、范畴为指引,结合时代因素,对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进行了全方位的整体考察,用意不仅在于弄清这一价值取向的来龙去脉、理论之内在逻辑关系,为学界的深入探讨提供逻辑起点和理论框架,而且期望在此基础上引发人们对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当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困境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先来 《南都学坛》2010,30(1):61-65
当前文学理论的建设取得了不凡的实绩,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文学理论的发展除了受到自身的内在机制的影响,还受到主要来自政治经济、外来文论话语、批评实践等方面的推动。由于社会关注焦点的变移、自身在话语方式的转换与本体理论的建构方面滞后于文学现实的发展,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困境。文学批评只有给予文学现实和文学经验更多的关注,重视文学批评实践对理论的建构作用,加强批评自身的实践力量,强调和突出批评的理论建构功能,积极参与本体理论的建构,增进对文学现实的阐释力,才能摆脱上述困境,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以乐喻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中较常见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主要有三种表现:其一,借音乐美学中的概念术语来喻文学;其二,用音乐的审美标准来比附文学的审美标准;其三,借乐理、乐术来喻文理、文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以乐喻文现象,从表面上看反映了中国古代各种艺术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但从深层来看则反映出儒家礼乐文化对中国文论的渗透.  相似文献   

5.
韦勒克根据索绪尔语言学理论提出文学分类研究的“三分法”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在新的全球化语境中 ,这种分类法表现出了局限性和不合时宜性 ,而经验研究、批评和撰史的“新三分法” ,在文学、语言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实践中表现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贬谪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它有着由"文学史"的批评研究向文学理论研究提升的广泛空间以及相当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因此,应利用各种批评形态对贬谪文学展开多元观照,并以范式转换拓展贬谪文学研究之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扫描五四时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园地时,无论我们的视线向哪一方面展开,我们都不能不对茅盾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给予特别重视·茅盾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不仅与新文学前进的脚印密切吻合,而且具有鲜明的理论内涵和理论格局。其理论内涵为:以文学的本质论为起点,以文学的价值论为核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多元对话成为知识构成的显著特征,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也不断增多。新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等当代西方文学理论,表现出明显的学科互涉特征;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等跨越学科边界的研究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知识创新强烈地同自觉吸取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论上的洞见相连,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科之间的关联,学科互涉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文学理论批评自觉的始点是其对作家缘一己之情所创作的作品自身价值之认可。没有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 ,文学自身的价值便不可能被认识。体现着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 ,从《典论·论文》之对文学所作的内部研究为其始点 ,再到《文心雕龙》《诗品》从而走向独立 ,尽其自觉之极致。  相似文献   

10.
文学批评不同于文学阅读和文学理论,它是二者的中介环节.新时期以来的批评出现了向阅读和理论倾斜的两种运动态势,文学批评在当代的许多困境均与此相关.而理解这种状况的成因及实质,使批评在这双重运动中保持对话和开放,是文学批评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现当代西方文论在我国的传播与接受经历了冷热交替的过程。我国学界曾经的理论热一方面标示着对理论和方法创新的渴望与追寻,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西方文论的过度崇拜和理论运用的失范以及运用者自身的理论匮乏。文本阐释与文学研究中运用某种理论和观念,体现了阐释主体对研究对象的审美与人文的价值判断,符合文学评论之规律和规范,与西方文论之主观预设不是一回事,文学之跨学科研究也不等于“场外征用”。要理性对待现当代西方文论,不能因为其有某些缺陷而无视其对我国文学研究曾有的作用和依然存在的借鉴价值;不能因为理论热之弊而忽视理论之重要性,忽视理论引领对文学研究之必要性,忽视理论引领对文学研究之必要性,忽视我们责无旁贷的理论原创与理论建设的历史责任。理论热后呼唤的是融合了古今中外之优良理论传统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新文学理论,以及有理论深度和学术理性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文艺的开端,实际上要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浩劫的“文革”算起。改革开放早期,八十年代初的四、五年是新时期文学的早春时节。文艺批评是在春寒料峭中起着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并为文艺创作的新题材,新趋势,新潮流保驾护航作用的。八十年代中期的文艺批评以多元吸纳和关于文学主体性争论的特征。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以承偿了八十年代“文化热”的成果以在“文化反思”为主潮。是文学在世纪之交的思考,为新世纪文学批评谱写盛世华章铸就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文学感受之于文学批评的根本性意义,指出当今中国文学批评存在忽视中国文学自身特点和批评主体的文学感受、以西方时髦理论架空中国文学的弊病,而李健吾的文学批评重视个人感受和印象、把批评当作特殊艺术、坚持批评的独立性和纯洁性,无疑为当今文学批评提供了一剂良药,对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坚持源于感受、忠于感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三十年来文艺理论和批评是在矛盾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文艺理论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可能有些领袖人物在一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没有广大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的促进作用,就成了没有群众基础和脱离群众实践的无本之木。缺少少数领袖人物和广大群众的互动关系的理论是缺乏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新文学的观念 ,有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 ,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是从 2 0世纪才开始的。从不同的层面对百年来的研究概况进行检讨就会发现 :就文学观念而言 ,散文和小说的分类观念至今尚未厘清 ;就理论系统而言 ,对传统的诗文理论 ,多泛泛模糊之谈 ,对外国理论则往往强加套用 ,给人浮薄无学的感觉 ;就研究方法而言 ,国学根柢越来越薄弱。要突破文学研究的这种困境 ,必须观念要厘清 ,理论要分明 ,方法要落实 ,根柢要深厚 ,还要加上“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整体上的理论自觉意识是在20世纪30年代表现出来的,这与马克思主义影响直接相关。20世纪30年代较为完整的批评理论首先出现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左翼文学批评家中,突出表现就是建立起整体阐释框架和"历时性"观照方式的"作家论"。左翼文学批评直接带动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批评整体上的发展,具有说服力的是1936年完成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相似文献   

17.
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作为新文学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由他引起的文学论争不仅仅是文学观念的讨论,而且关系到新文学意义和秩序的重建,它既校正了"五四"文学的流弊,对新文学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制衡和互补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革命的意义和文学的现实力量,使文学批评脱离主体感受而走向学理化.梁实秋所倡导的文学理性、文学道德和人性论虽被文学史误读成了另一种意识形态,但他对新文学的反思和重新定义却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学伦理学要成为完善、成熟的文学理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些工作既包括现实意义上的实践和应用,也包括理论意义上的话语建构。在创作实绩方面,文学伦理学需要有体现当下伦理学精神的文学创作、中国文学史、理论影响下的创作实践等三方面的支持。只有在充分的伦理文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有充分的对伦理文学的“创作谈”,才能有伦理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方面,需要在清理中外典型的伦理题材文学作品和中外文论有关文学伦理的思想观念基础上,进行文学伦理学体系的学术建构,确定框架和范围以及主要内容,进一步实现话语的建构。在理论应用方面,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实践形态,把文学伦理学应用到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叙述之中,将深刻而长远地影响文学创作。文学伦理学要成为成熟的文学理论,必须要有广泛的实践应用,应用于文学史书写和文学研究,这不仅是理论建设的需要,在根本上也是寻求文学研究和文学书写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感悟式批评强调灵感、想象、即兴、直觉,这与以自由、浪漫、超越、灵性的巴蜀文化传统在精神上不谋而合。新时期以来, 出版业的振兴、文学创作高潮迭起,与之对应的是文学批评的热度持续,但此时的文学批评开始大规模引进建立在西方哲学、 社会思潮理论背景上的批评模式,而更具中国传统的感悟式批评却越来越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忽视,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显然 也受此影响。那么在当代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感悟式批评融合在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 题。从中国古代文学的感悟式批评中获取灵感,阐释其对当代巴蜀文学批评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