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广志 《当代老年》2008,(11):29-29
最早创建的红四军,便是朱德、毛泽东两军会师后,于1928年5月在井冈山成立的红四军。这是红军史上第一个“红四军”,也是第一支打出“红军”旗帜的部队。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  相似文献   

2.
仁悟 《老年世界》2013,(14):4-6
中共第一任法院院长 董必武到中央苏区时,正值红军粉碎第三次“围剿”,蒋介石又集中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军事“围剿”。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继续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政策,反对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要求红军在敌合围未成之前,就去夺取中心城市,争取江西首先胜利。  相似文献   

3.
肖淼 《当代老年》2006,(10):32-33
湘江战役,在军史、党史上可谓是血流成河的惨烈之战。从军史角度而言,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伤亡最大的一次战役,血的教训,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从党史角度来说,它以残酷的事实表明博古、李德错误路线的领导使党和红军濒临绝境,同时也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红军时代,毛泽东在闽西山区留下了一个女儿,名叫毛金花。解放后,历经了千辛万苦,毛金花被找到了,但却始终未能与父母谋面。  相似文献   

5.
钟兆云 《老年人》2003,(3):38-38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感慨地说,没有军委二局,就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魏鹏 《当代老年》2006,(6):14-15
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党中央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当时担任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职务的张国焘,依仗人多枪多,向党中央闹独立搞分裂,以河水高涨、草地不能通过等为借口,不但不“北上”,还要求部队备粮“南下”。9月9日下午,前敌总指挥部正在召开干部大会,张国焘密电政委陈昌浩“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并阴谋用武力危害中央。叶剑英看到密电后,佯作上厕所离开会场,出门后飞跑到中央驻地,将电报交给毛泽东,毛泽东即把密电内容写在卷烟纸上。9月10日凌晨,毛泽东、周思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率军委纵队和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脱离了险境。  相似文献   

7.
正开国少将龙飞虎深受毛泽东、周恩来的信任,被称作"老虎"。近日,他的女儿龙铮将父亲的那些传奇故事一一道来。持枪掩护彭德怀脱险1915年2月13日,龙飞虎出生在江西井冈山脚下永新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他参加了湘赣边界特委部队配合红军作战,在龙源口大捷后正式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跟随毛泽东、朱德上了井冈山。1930年,龙飞虎15岁,担任红军师部通讯班  相似文献   

8.
《中外书摘》2014,(2):8-10
毛泽覃(1905—1935),毛泽东的弟弟,曾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红军独立师师长、闽赣军区司令员。1935年4月26日,在江西瑞金红林山区被国民党军包围,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英勇牺牲。  相似文献   

9.
华宸 《中外书摘》2011,(12):34-36
军委警卫营1937年7月7日,侵占华北日军驻丰台一个中队借口演习失踪了一名士兵,突袭北平附近宛平县卢沟桥,国民党军第29军将士奋起抵抗,平地惊雷起,全面抗战就此打响了。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延安后,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人率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要求立即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相似文献   

10.
陈士榘将军言,红军时期,缴获一女式袖珍手枪,类“掌中宝”,精致绝伦,不知何国所造。将军时任红一军团参谋处长,将此手枪送军团长林彪。林彪甚喜,转送毛泽东,毛泽东弃之于地,曰:“待我用它之际,红军完矣!”  相似文献   

11.
文青 《老人天地》2013,(12):24-25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  相似文献   

12.
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党的学说之基本原理同红军党的具体建设实践相结合,深刻地阐述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实现党的领导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长征》是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2001,(7)
一间窑洞在红军转战陕北的一天深夜,部队进驻一个小村。由于村小房少,毛泽东和十几个同志同住一间小窑洞。房东大嫂走上前,忐忑不安地说:“这窑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对不住首长了。” 毛泽东随着大嫂的语调说:“我们队伍太多了,人马太多了,对不住大嫂了。” 三句话对三句话,三个“了”对三个“了”,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一条毛巾 毛泽东的节俭,往往出乎人们想象。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只用一条毛巾,早上洗脸,晚上擦脚。说是毛巾,其实早就没“毛”了,像块麻布片。卫士长李银桥说:“主席领条新毛巾吧,这条毛巾实在太旧…  相似文献   

15.
佚名 《当代老年》2009,(8):55-55
朋友,当你穿上军装,步入军营。你可曾知道,红军在什么时候才穿上军装?红军的第一套军装是怎么来的吗? 1928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带领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时,并没有统一的军装。1929年1月,红军向赣南闽西进军时,战士们穿的服装,还是五花八门的。  相似文献   

16.
贺吉元 《老年人》2003,(5):34-35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美两国关系严重隔绝,美国学者本杰明·施瓦茨却一头扎进故纸堆里研究起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和毛泽东的关系来。各类资料浩如烟海,他仔仔细细翻阅,在1930年第14期的《国际新闻通讯》上,突然发现了共产国际为毛泽东发的讣告。他如获至宝,将全文摘抄了下来。在这则“讣告”中,共产国际以极其沉痛的语气宣告:“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而在福建前线逝世。”讣告不无惋惜地说,“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并指出,“作为国际社…  相似文献   

17.
1934年秋天,毛泽东带领红军在长征途中路过江西章水县一个叫杨林坞的小村子,百姓们对红军的到来非常欢迎,纷纷跑来问候,几个有文化的乡亲还跑到毛泽东面前讨论古代诗词. 其中一个姓刘的乡亲没读过几年书,却非常喜欢卖弄,他对毛泽东说他也能写一首好诗,毛泽东说那不妨即兴来几句.姓刘的乡亲听毛泽东这样说,就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写下了一句: "柳絮飞来片片红".可是刚写完,一旁的乡亲们就前俯后仰地笑了起来,那姓刘的乡亲更是面露愧色,急得满头大汗,不知道如何继续往下写,为啥?柳絮是白色的,哪会出现"片片红"的景象?  相似文献   

18.
1936年冬,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胜利会师,极大地壮大了陕甘宁边区的红军队伍,也使新当选为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同志,需要考虑和处理的问题更多了.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内部却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1936年底,中共中央在延安对张国焘在长征途中另立中央、阴谋分裂红军、分裂党的严重错误,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何立波 《老年人》2012,(11):44-45
2012年2月8日,海军原副司令员方强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成为开国将军中少有的百岁将军。方强1911年出生于湖南平江县,1928年参加红军。方强深受毛泽东器重,抗日战争中,毛泽东亲自点将,任命他担任军  相似文献   

20.
宋任穷1909年7月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市葛家乡石龙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7年,他跟随毛泽东参加了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上了井冈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宋任穷随队参加了长征。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宋任穷随中央机关进驻延安,调任中央红军大学政委。在延河边上,宋任穷与钟月林留下了柔肠百转,令人感动的红色恋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