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追求和行为准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笔者认为知行统一是实现“八荣八耻”的哲学依据,面对着校园里的个别混淆的荣辱观,要重视理论学习、重视道德实践、重视修身养性、重视知行统一,方能帮助和教育大学生实现“八荣八耻”。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和职责。高校的哲学社 会科学教师,要充分领会和落实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 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握好教书育人的根本之点,坚持知行统一、教 书育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  相似文献   

3.
人类道德是知与行的统一,道德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着“知”与“行”两个方面.重视道德修养中知行的统一,强调身体力行的重要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应当倡导知行统一,鼓励力行践履.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知行统一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大学生德育中的知行错位表现为理想崇高与现实追求、高雅文化与庸俗文化、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理性认识水平与个人本位行为等4种相悖性。改革教学模式、考试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思想道德教育中弥合学生知行悖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趣味与伦理本位的审美价值标准在社会道德建设中作用与影响巨大。改革开放以来,趣味的通俗化、流行化是新时期审美观念变革的主要特征。时代赋予道德及其教育以明显的审美特征。因此,美育在道德建设中应当围绕如何培养青年人在道德生活中的审美品质和审美情趣展开,实现道德继承与道德发展、道德必然与道德选择、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的同时,大学生在公众中的形象却跌到20年的最低点,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学生知行相脱节,即大学生的行为与他们所认同的美德相背离。我们的德育教育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遵守道德认知规律,坚持"知、情、意、行",使大学生能"知德行善",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奇逢知行统一的主张贯穿其治学经世的整个过程,并逐渐形成了知行统一的处世风格,其核心是知行统一观。这一价值取向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立身方面,尊儒崇礼,内孝外忠,不但对儒学有着精到的研究,而且切身践行儒家道德规范,在行孝义方面树立了规范;在性格气质方面,正直坦荡,不慕权责,既敢同阉党的邪恶势力抗争,又淡薄名利,行事端正,不依附权贵;在学术追求上调和朱陆,兼采理学和心学精华,并将学问和经世恰当地结合起来。孙奇逢治学和经世的态度是统一的,这种黜虚崇实的作风对后世影响深远,深受后世赞誉。  相似文献   

8.
孙奇逢知行统一的主张贯穿其治学经世的整个过程,并逐渐形成了知行统一的处世风格,其核心是知行统一观。这一价值取向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立身方面,尊儒崇礼,内孝外忠,不但对儒学有着精到的研究,而且切身践行儒家道德规范,在行孝义方面树立了规范;在性格气质方面,正直坦荡,不慕权贵,既敢同阉党的邪恶势力抗争,又淡薄名利,行事端正,不依附权贵;在学术追求上调和朱陆,兼采理学和心学精华,并将学问和经世恰当地结合起来。孙奇逢治学和经世的态度是统一的,这种黜虚崇实的作风对后世影响深远,深受后世赞誉。  相似文献   

9.
知行统一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行统一是德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是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在机制。只有充分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 ,道德实践的锻炼和道德情感、意志的培养以及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才能实现知与行的真正统一 ,提高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知行统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内涵,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知行分离现象,不仅要深入把握知行转化的内在机制,从小事做起,提升人们的自我效能感,而且要完善道德行为的激励机制,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必要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1.
美学精神是一种游戏精神,是一种超越精神。审美的游戏性可以淡化和消解实用功利的态度,促进个体获得完整而和谐的发展;超越精神既可以使人超然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上,又可以使人重返现实世界,以更高的美学视野来塑造现实世界,提升个体乃至全人类的生存品质。因此,美学精神及其指导下的美育对于解决德育面临的德育理论与德育效果之间的失衡、日常生活的功利性与道德的利他性之间的对立等德育难题无疑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德育贴近生活与坚持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确处理好德育贴近生活和坚持意识形态性二者之间的关系 ,是当前构建德育新体系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德育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另一方面德育必须坚持并强化其意识形态性。必须坚持德育贴近生活与坚持其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任何强调一方面而忽视或淡化另一方面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德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性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功能是目标的明确性、教育的权威性、效果的及时性,隐性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功能是作用的潜在性、影响的广泛性、效果的长期性.互补式德育模式、渗透式德育模式、陶冶式德育模式和审美式德育模式是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学科德育具有内容的丰富性、方法和手段的隐蔽性、过程的协同性、效果的综合性、实施条件的稳定性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模式.在学科德育的实施中,只要精心设计学科德育内容、深入挖掘学科德育中的积极因素、注重学科德育思想的升华、捕捉教育的有利时机,就可以实现学科德育的自然性、生动性和艺术性,增强学科德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诗教”是中华民族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诗教是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利用人们的审美需求,通过美的形式和内容把真善美结合起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诗教的本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的综合化。探索思想品德教育与美育有机融合的各种内容和形式,实现“诗教”优秀传统回归,是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美育以对美的心灵的塑造在人格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育具有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塑造人的功能。美的形象、尤其是艺术作品塑造的美的形象,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信息,利用这些形象进行的美育,也就会有效地完成个体人格的塑造。因此,塑造理想的人性,构建健康和谐的人格,必须有美育的参与。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的有效实施是保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崇高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人类即将步入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如何从知识经济的角度来剖析并组织实施德育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理论是育人和塑造道德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 ,既有以儒家道义论为代表的 ,以德性为起点和归宿的德智统一论的传统 ,又有以墨家功利论为代表的以智 (利 )为起点和归宿的德智统一论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