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抬高称谓"是中国交际场合特有的一种称谓现象。人们在交际时总喜欢"高呼"对方,如称普通职员为经理,称顾客为老板,称一般年轻女性为美女等。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职务称谓、职称称谓时,除了某些特殊的正式场合外,不论面称还是背称几乎清一色省略"副"字。"抬高称谓"文化成因主要有:由"仁"、"礼"而来的抑己敬人价值观;由"礼"产生的尊卑价值观;由职官文化的发达所折射出的官本位思想;由中庸思想产生的从众从俗心理。  相似文献   

2.
父亲角色的缺席是当代许多女性小说文本书写母亲形象的一个共同语境。本文分析"缺父"的文本背景,阐释当代女性小说中母亲书写的性别文化内涵,指出"缺父"一方面意味着父权的无处不在,母亲的"妻性"被剥夺了,"母性"被推向极致;另一方面则是重建女性谱系的前提,使"母亲"重新获得"人性"、"女人性"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刘小兵的《积极叔》是一篇典型的包产叙事的文本,真实地反映了包产的复杂过程,表现出转型期的复杂思想。从政治、伦理、道德等维度对其进行解读,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包产进程的原貌,而且对探讨知识分子的创作心理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人类学家陶云逵考察西南地区时关注的占卜研究进行重新解读,指出陶云逵所讨论的羊骨卜、卜和鸡骨卜构成了巫术演化的不同阶段。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羊骨卜是巫术思维的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符号基于约定产生,作为能指的兆象和作为所指的卜书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兆象相互之间也没有构成规律性的关系。而鸡骨卜是巫术思维的另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兆象也即所指之间出现了语法规则——主客二元的分类原则。这是将自然与社会整合成一个秩序整体的认识方式。本文认为,对巫术两个阶段进行区分的重要性在于,一是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巫术和理性并非截然割裂而是前后相继,二是指出文明不可能摆脱巫术,而重视巫术的伴随,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的本质与构建开放社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汉英两种文化的称谓问题,并以"老太太"为例,对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的两个<红楼梦>英译本进行了比较,认为称谓的翻译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除异化或归化的抉择之外,还应当考虑到人物的社会地位、人物间的关系、称谓的方式以及语篇衔接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周易》作为一部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经典巨制,成书古老,内容丰富而庞杂。它是一部卜筮之书,具有浓厚的原始巫术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尊重历史,以史治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本文作者的立论前提和基本出发点。本文认为,《周易》以儒家思想为基干,全方位地荟萃先秦诸子杂家社会文化思想精华,集史前文化、图腾文化、原始巫术宗教文化,以及世俗经验哲学、人文社会思想乃至行为生活方式之大成,最终成就为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史上的经典名著。从《易经》到《易传》,中华民族完成了从原始巫术宗教神性思维到世俗经验哲学人性思维的嬗变。《周易》有力地证明,中华民族远早于古希腊罗马,是人类最早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进行全方位审视和探索的伟大民族。  相似文献   

7.
<周易>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经典巨制,成书古老,内涵丰富而庞杂,是一部卜筮之书,具有浓厚的原始巫术宗教文化的神秘性色彩.尊重历史,以史治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本文作者的立论前提和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牛文化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古代诸多典籍中,记录了丰富多彩的牛文化的内容,其中多数已被历史的尘沙所掩埋,成为后来者所无法了解和理解的部分。而牛文化又牵扯着汉文化的方方面面。《说文解字》对“牛”部字作了较系统的整理。通过对《说文&#183;牛部》中关于“牛父”称谓与人类父亲称谓的比较分析,可探讨中国古代对牛的类人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让-雅克·卢梭的写作逻辑可以表述为,以非异化的母性文化作为想象性的本源参照,通过"怀乡症"式的结构性记忆与失忆建构象征秩序(理想之父),从而确立批判主流社会文化的双重依据.本文在对卢梭不同时期的各类文本及其生命经验的整合中具体展现了上述逻辑.  相似文献   

10.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针对美国原住民的称谓问题,围绕着“美国印第安人”和“土著美国人”这两个词产生激烈的争议。在分析这两个词的源起以及赞成和反对使用的理由后,我们认为,用特定的印第安部落成员身份来称呼美国印第安人是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外语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外语专业人才,建立了外语教育体系。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外语教育面临挑战和机遇,本文以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点为视角,分析和探讨了我国外语教育体系在语种和学科分布以及外语教育层次和阶段划分问题,并根据我国学历教育体系提出了参照美国"5C"标准的外语学习层次划分方案,以进一步规范外语教育规划和标准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人口流动使农村言语社区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任何进入言语交际的词语一样,一个地区居民对父亲的称呼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异与变化。论文采用问卷调查、观察等形式,研究了河北省康保县这一地区1970年以来对“父亲”称呼的变异与变化现象,揭示了现象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发现了一条语言变异与变化的规律:有潜在声望的词语替代低声望词语是一个自然过程,而原词语会作为一个普通变体进入语言交际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文章诠释了三岩藏族看待麻风病的成因,处理麻风病患者的举措及其死后安葬问题。在三岩社会,麻风病被认为是违反了某种禁忌、秩序、道德规范所遭致的报应或惩罚,其处理方式是隔离。患者不但在活着的时候被隔离,而且死后也要通过特殊的丧葬方式被隔离。维系生死隔离的文化基础是藏族的信仰体系和宗教知识传承。藏族社会对麻风病患的处理彰显了强烈的道德色彩,其社会效果和文化建构是通过对违规行为的整肃来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甘肃陇中汉族民间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观照民间信仰,就会发现在多神信仰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强烈的崇拜意识。与民间信仰相关的民间仪式满足了广大民众的社会需要,民间信仰也成为建立在现实秩序基础之上的一个象征体系。民间信仰不仅是一种民俗现象,而且也是对民间社会的象征性表述。  相似文献   

15.
“说礼行”仪式的文化人类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家族的婚俗仪礼、诞生仪礼中的“说礼行”仪式带有鲜明的地方仪式特点,具有娱乐、宣泄、补偿的文化功能,能整合村民的认同感,引导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构词奠基于词根,词义因构词而丰富,更因语境等因素的变化,随语用而扩大、缩小乃至转移.称谓词交际性强,与语境的关系密切,随着时代、地域、文化、阶层的不同,使用上有构词、语义及语用等等的变化和兴替,这些情况在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唐代渐趋明显.敦煌变文中"阿婆"一词分别出现在九篇变文中,总计有28处之多,除了构词与词义的研究意义外,更可作为唐代称谓词在语用表现上的考察.根据唐代寺院宣讲的实况,衡之讲唱者与听众的互动关系,参酌《北里志》、《因话录》等记载,押座文、解座文中的"阿婆"似可解读为当时妓女对假母、老鸨的称谓.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粤中民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若干文化人类学理论 ,试图从中梳理出能够实际运用于民居研究的文化方法。通过分析礼仪、宗法、风水、住居和民俗等文化因素与民居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探讨了研究粤中民居的新视角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看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文化建设列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四大建设任务之一.并对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这是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的又一项重大理论创新.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通过对该学科领域关于"文化"等关键性概念的系统梳理.结合云南省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实际,提出对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的初步认识:即应当更好地把握住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信仰等理念层面的因素,在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和谐文化",通过"文化自觉"这一根本途径引领其不断与"全球化"以及"现代化"的潮流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教育人类学中文化教育人类学有两个学术流派:文化教育人类学学派和多元文化教育学派的研究模式、目标、实施途径、范式对中国教育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来看,青少年的性教育是他们在青春期所经历的一个重要的成长仪式。作为一种成长的仪式,性教育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在仪式的变迁过程中,以同辈群体为中心的非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仪式逐渐被以学校为中心的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仪式所取代。然而,正式制度层面的性教育仪式却在当前社会中面临着危机与尴尬,其根源不仅仅是当前学校性教育中方法和内容等存在着问题,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在性教育仪式中主体性的缺失。要改变这些状况,我们需要再造仪式,注重青少年在性教育仪式中主体地位的建构,把性教育当作是一种青少年的主体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