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某乡增产增收,本可实现财政收入140余万元。然而,乡里为得“办实事”之名,入库前从中转移30余万元建设集贸市场,实际上报财政收入110万元。对此,地区领导旗帜鲜明地指出:“肉莫埋在硫底吃——要正大光明;销售收入、财政收入、利润、税收等反映利益的数字,不允许打‘埋伏’,实现多少就要报多少,对瞒报者,无论其用意如何,都要坚决纠正,按纪论处”。近年来,由于政绩的驱动,多报产值、营业额以博得上级厚爱、捞取政治荣誉,在少数地步渐成风气,引起各级领导重视。然而,有的地方顾到了刹“浮夸风”,却忽视了防止“打埋伏”。一…  相似文献   

2.
路英浩 《社会》2007,27(5):89-89
本文根据费孝通的有关理论、观点提出“乡寰视野”、“劦业乡”两个概念,尝试以此来诠释费孝通关于中国城乡社会发展与世界经济之“休戚与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文章阐述了费孝通“乡寰视野”观的渊源、演进;从概念结构上解明“乡寰视野”中的“乡”和“寰”,以及“劦业乡”各自的内涵构成;通过对映衬费孝通“乡寰视野”历史意识的理论梳理,以及对费孝通晚年就“乡”“寰”关系问题所作阐述的把握,试图以更具综合性的视域对费孝通的这一重要思想作出较为系统的学理解释。文章最后指出,费孝通倡导“文化自觉”体现出了更为宽广、更为仁至的人文关怀的情愫。“乡寰视野”中的纯真的愿景,是“‘美好社会’的意念”。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这一变革反映在经济制度上不外乎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演变。春秋中期鲁国推行“初税亩”,可以说是当时经济制度嬗变的集中体现。因此,“初税亩”既为当时所注重,亦为后世所瞩目。关于“初税亩”的缘由、内涵与性质,史学界在以往曾作过相当深入的研讨,认为实行“初税亩”的缘由主要是籍田制经营方式对统治者来说已无利可图;“初税亩”的主要内涵是改籍为税,履亩征;“初税亩”的性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正式确立。对此,近年来已相继有文章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定论似不尽合历史之真实。但是这种质疑多半是在肯定以往对“初税亩”的缘由及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尽管富有启迪,于认识“初税亩”的历史真实仍有相当的距离。由此,本文拟对“初税亩”及相关问题作一阐述,并以此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蚕桑生物技术对于蚕桑学、分子生物学而言具有桥梁的连接作用。在“蚕桑生物技术”的课程教学中,传统课堂授课是其主要模式。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为“蚕桑生物技术”课程改革创造了契机。该文结合课程教学现状,通过对混合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现路径,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社会》1991年第五期《上海烟民一年烧掉七个亿》一文,通过对1500户家庭的抽样调查,估算了上海城乡烟民一年吸烟支出的总数,得出了“居民吸烟支出十分惊人”的结论。最后提出,应当重视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文章的主旨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象“一年烧掉七个亿”这样提法和统计数字,似有不够科学之处,提出来商榷: 一、原文中说:“若以1989年人均烟的消费水平算一笔大帐,上海城乡烟民一年共烧掉7.1亿”。这个说法,确实令人吃惊。可细细一想,又感到它说明不了多少问题。卷烟是高税利产品,居民吸烟花了七个亿,其中烧掉的,消耗掉的,只是烟的生产成本那一小部份。而大部份则是作为税利进入国家财政,国家又将其作为各项事业的开支。孤立地看“七个亿”,很吓人,但是将它放在卷烟的生产、消费这个系统中来分析就不一样了。所以,我认为,居民掏钱买烟花掉七个亿,同烧掉七个亿的含义,应当是不相同的。二、当前,对政府来说,烟草工业是一个很重要的行业。它既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更是  相似文献   

6.
治穷须治懒     
江西万年县裴梅乡最近把全乡60位出了名的“懒汉”集中起来,办了一期治懒学习班,组织他们参观先富者、土专家的样板田、高产林、高效企业,从眼见为实的典型中吸取营养;引导他们学习市场经济常识和农村实用技术,让其掌握一至两门“看家本领”;发动党员、干部、能人与“懒汉”结成对子,手把手地帮教。经过乡里的强化教育,昔日的好吃懒做者开始与“懒”告别,各显其能,搞起了养猪、养鱼、养珍珠、种杂优稻、办雕刻厂等行当,日子由“窝囊”变得“红火”起来。乡党委书记冯乾太说得好:“懒汉没有  相似文献   

7.
葛亮亮 《阅江学刊》2014,(3):142-148
新世纪以来,农民离开农村进城打工成为一个显著的时代潮流,出现了许多反映这一潮流的小说。在这些作品中,“还乡”是一个重要主题。作家笔下的“还乡”大致有三种类型:衣锦还乡、逃回“乌托邦”和“中性”还乡。作家们希望写出时代大潮下的城乡变动,也希望借助乡村文明疗救现代文明的病症,但美好的“故乡乌托邦”注定是找不到的。  相似文献   

8.
荐语 阜新玛瑙名冠天下,来阜新一游,无论您是看玛瑙还是买玛瑙,有着“中国玛瑙第一乡”的阜新十家子镇必为首选!十家子的玛瑙,清朝时曾被指定为皇宫的贡品,“玛瑙第一乡”的雅号就是清朝皇室御赐的.这种无法用金钱衡量、拥有厚重渊源的文化传承,是对十家子历史地位的拔高提升.因此,虽然十家子现今已经改乡为镇,但当地人更喜欢四海宾朋称十家子为“中国玛瑙第一乡”.  相似文献   

9.
报载,前段时间温家宝总理依然是“没有约定,突然叫停车”,认真看了“计划外”的村民,分别提了五个问题,涉及征地补偿、村级提留、种粮补贴、借贷利息以及有没有群众吃不饱饭、穿不上衣、子女上不了学等等。然而每提一个问题,温总理都要说一句“你们可得给我说实话呀!”,一天之内,竟反复说了五遍。有媒体评论,温总理一天之内五吁“说实话”,殷殷之情可见,表明了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V为”是一种由动词或动词性语素与“为”相组合而成的语言结构,它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讨。例如: (1) 他凸出眼珠,好象要化为枪弹,打了过去的样子。(鲁迅) (2) 因为芭蕉在我们四川很不容易开花,开了花时乡里人都视为祥瑞,不肯轻易摘卖。(郭沫若) (3)涓涓细流可以汇为江河,没有涓涓细流,长江大河也来不了。(吕叔湘) 实际上,“V为”这种语言结构并不仅仅出现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其产生大约可推溯  相似文献   

11.
今年三月份,某市计经委动员市直工矿企业干部职工向贫困地区小学捐款,为“希望工程”办实事,并决定将筹集到的12万元捐款赠给淮北一所小学。消息一传出,该小学师生员工奔走相告,无不欢欣鼓舞。乡、村和学校为表达感谢之情,决定将校名改为“爱心小学”,学生们自愿筹  相似文献   

12.
从前,谁摊上“六亲不认”的评语,那么此人定然声名狼藉。您想,父、母、兄、弟、妻。都不认,能是个什么人呢。世事流水转,语意几番新。如今人们对握有“位予、房子、票子”大权而又公认是“六亲不认”的党员、干部肃然起敬。因为,这些党员干部坚持认理认法认政策认事实,·C里装的是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一家一姓的得失,或某亲某券的荣枯。这是共产党人的宗旨使然,是人民公仆的本份当为。老百姓在赞佩“六亲不认”,难民是亲,为官一方,乡里皆亲的党员干部的同时,也特别鄙夷那种说“六亲不认”,却情有独“认”的“公仆”…  相似文献   

13.
“烟”的最早描写豫生据已故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考证,“烟”传人我国系晚明之时,由南洋的吕宋、爪畦以及北方的俄罗斯相继传来。一时吸烟风气大盛,王公大臣们上朝也有怀揣着水烟袋者。龙颜观此大怒,曾下旨禁止,但无济于事。及至吸烟成风的满清“入主中原”后,吸烟风气...  相似文献   

14.
十六国时期,天水赵氏因仕宦后秦形成“京兆—天水”的“双家形态”。随着后秦衰亡,赵逸、赵温、赵迁三支分别进入赫连夏、仇池和江左,后又皆入仕北魏。在北魏,赵逸、赵温二支皆宦居京师,但分别葬于洛阳和天水,呈现出不同的乡里认同;赵迁一支,随仕宦而居,却归葬于家族在后秦开创的京兆小陵原祖茔。北朝后期,赵逸一支宦居北齐京城邺城,但以洛阳为乡里;赵迁一支,因仕宦西魏、北周,回归京兆乡里;赵温子孙在乡里认同上,则呈现出京城与天水的分歧。北朝天水赵氏的个案研究显示,北朝士族因仕宦而迁徙乃至移居京城可能已较普遍。  相似文献   

15.
据报载,时下上海青年结婚费用已涨至万元,其中仅喜酒一项,耗资一般也在三千元以上。难怪“乐了小子,苦了老子”的慨叹,成了街谈巷议的热点,也是报章杂志精心或苦心疏导的难题。其实岂止“终身大事”,即使平素居家度日,青年乃至中年人中亦不乏烟欲外货、饮辄雀巢、衣则皮裘绵罗、出入宾馆酒吧、住所富丽豪华的消费者。这些人的经济收入倘若仅处于温饱水平,那么他们的享受行为就属一种超前的消费,用通俗的话来说,叫做“未富先豪”。这种行为具有社会感染性,  相似文献   

16.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二一六年)颁布了一条确立封建经济制度的重要法令──“使黔首自实田”。但是,非常可惜,这一法令不见于司马迁《秦始皇本纪》的正文,只是裴 《史记集解》引徐广说“使黔首自实田也”,想必是《史记》脱落,徐广给补上的。徐广是晋、宋间的人,为《史记》作了不少有益的注解、考证,他补的这一条具有极其重大的史料价值。 “使黔首自实田”是什么意思?一种说法是:“让百姓自报占田数目,按亩纳税。”这可能出自马端临所说“是年始令黔首自实田以定赋”(见《文献通考·田赋考一》)。这种解释对不对呢?有没有语言上的和历史事…  相似文献   

17.
大凡到了节日,各地党政领导都会忙于开展“送温暖”活动。走访最困难最可怜衣食住行无着落的特困户、五保户、三缺户和下岗职工困难户,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户,带去慰问金和衣食用品,送去的是党和国家的温暖,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然而,这样美好的温暖工程也有“作秀”的。在某乡,某个节日里,上层领导下来走访慰问,到特困户家中送温暖。身边一大堆县、乡工作人员拥簇着。电视台的记者扛着个很大的摄像机跟随领导屁股后面。走访对象是一位解放前就入伍、曾为打江山作过贡献的老复员军人。老复员军人接过领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已深入人心,且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纵观我们亲历的法治实践,又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片面认为,只要以法治理国家就实现了依法治国。部分地区搞的以法治省、治县、治乡工程甚至制定了一些违反法律、搞地方保护的侵权之法,与倡导的法治精神背道而驰,走入法治的误区。因此,法治建设工程中,“有法可依”“普遍服从”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所“依据”“服从”之法的“良”“善”是法治又一关键环节,是现代法治的基础。可以说现代法治必须是“善”法法治,九届人大通过的《立法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善…  相似文献   

19.
囫偶然碰到的一次“公关”活动感到十分“谁受”,倒不是我的脾气古怪,而这次“公关”确实令人胆寒。还是去冬的一个星期天临近午饭时,我突然接到一个包工头的电话:“您有个学生在这里玩呢!请您同这位学生见见面,就在你家附近的牡丹酒店!”我到那里一看,原来是这个包工头的一次“攻关”活动,他为了迎合我这位有权的学生的欢心,特地把我这个也算“老师”的我请来作陪。餐桌上,摆着八碟,两瓶五粮液,每位客人面前一包玉溪烟……宴席开始,虽然菜肴不多,却都是高规格的,如每人一只七、八两重的甲鱼。一只三、四两重的螃蟹,罗氏沼…  相似文献   

20.
吸烟,作为人们生活中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早已为社会所普遍接受和认可。但是,面对当今日趋纷繁复杂的诸多社会现象,恐怕再也难以找到一种比吸烟更令人困惑和忧虑的现象了。一方面,随着有关吸烟对人体有害的研究报告的大量问世,吸烟正日益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但另一方面,吸烟却象一种顽强的流行病,不仅未能得到应有的控制,反而正在日趋盛行和蔓延,“烟疫”的“病毒”——烟草或香烟,不但未被消灭或取缔,反而受到社会的宽容和人们的普遍喜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反常”情况?人们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吸烟?在我们看来,今天,人类在对待吸烟这个问题上,也正面临着对自身“恶习”的挑战。“要吸烟,还是要健康?”人类已到了必须在吸烟和健康之间做出明智抉择的时刻了。一、吸烟,一种不可思议的“瘟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