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从审美体验论的角度分析了宋代美学家朱熹美学的体验论思想,认识到:他的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转折点,它既是中国先秦以来“道体论”美学的终结,也是宋代以后“体道论”美学的开始。通过对朱熹审美阅读理论的探索,论述了朱熹主张审美体验论的思想,具体表现为: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在强度上要反复玩味、沉潜涵泳,在深度上得到“通身在水”“透内皆湿”的程度,方可感知和体验美的存在。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艺术鉴赏和审美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谭峭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末五代道士谭峭的美学思想,前承盛唐道教审美趣味,后启两宋道教审美风气。其至"乐"即"道"的辩证审美人生观,"感激之道"为核心的宗教艺术作用论,从"凤不知美"出发的审美标准差异说,强调"真信动人"的审美主体论,以及"忘弦匏知乐"的艺术技巧论,都对同时和后世道教美学有所总结、有所拓展,也对中国美学思想在两宋的转变和发展有推促之力。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先进的审美意识和人民大众的审美需要在理论形态上的集中体现。坚持真善美的统一,并在斗争实践中实现这种统一,是毛泽东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毛泽东肯定生活美与艺术美两种美的不同形态的客观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阐释两者的关系,强调文艺家的主体能动性及创作主体与历史主体(艺术对象)的同一性,并对艺术美的创造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的美学原则,深刻揭示了艺术美的审美本质。毛泽东的美论和美感论服从干他的社会革命论,他所从事的革命实践和他的审美理想铸造了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形态——崇高美。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现象学方法的美学开展、接续并发展中国现代意境美学传统,张祥龙在深入接受现象学思想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美学观。其“美感论”中的“美感体验论”接受了胡塞尔的“直观”说和海德格尔的“体验”说,“美感居中论”接受了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思想和海德格尔的“视域构成”思想;其“审美对象论”接受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思想。张祥龙对现象学思想的接受具有准确深入、中西会通的特点,其接受意义有二:就目的言,他通过接受现象学思想既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学美学理论,又接续并发展了中国现代意境美学传统;就方法言,他的接受与建构实践为如何融通中西美学资源进行理论创新作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5.
和西方美学类似,中国古代道家道教一系也有自己的本体论美学思想,但是道家道教美学的本体是“道—美”。从“道”与“美”之关系、“道—美”的可感受性、“道—美”的美感特性三个方面讨论明代天师张宇初的本体论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的“美感经验”理论是其前期美学思想的核心。在探讨美感经验时,朱光潜主要以艺术为中心,在吸收、借鉴与批判克罗齐、布洛、立普斯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审美直觉论、心理距离观、审美移情说为支点的独特的美感经验理论。朱光潜的美学观点与克罗齐、布洛、立普斯的美学思想相比较下,朱光潜自身的美感经验理论的内容得以明确化、系统化,其美感经验理论的独特性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7.
论白玉蟾对南宋道教科仪的创新--兼论南宗教团的雷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玉蟾是南宋著名道士,被尊为金丹派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南宗教团倡行内丹道,并将内丹修炼与斋醮仪式相结合.白玉蟾在斋醮科仪申融入雷法的仪格,以增强斋醮济世度人的法力,这既是宋代雷法盛行的时代背景所决定,也是白玉蟾对道教斋醮科仪格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泰州学派韩贞的美学思想是对传统儒家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人格美学思想呈现为"乐"的审美模式。而"乐"这一审美模式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乐"的审美人生态度,"乐"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行为方式。二是"乐"的审美人格境界,这种境界既是道德人格本体与审美体验工夫的合二为一,也是道德实践工夫与审美体验工夫的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9.
庄子论美感与众不同,他从哲学层面探讨了最符合人自身、最有利于人的生命活动的感受,提出了"至乐"的概念,即人的最大的快乐就是"至乐"。"至乐无乐",是他的美感论的核心。他所谓的美感,是哲学之"道"向美学的演化。表现出的"无乐",是人超越外物、理解人生宇宙的本质和长期实践的结果,因而具有超越性、内省性、自然性、直觉性、独特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导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学中,植物审美一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宋代,受理学思想影响,植物审美成为连接与体悟天人关系的重要通道,物性、我性与道性的相互开显与生成构成宋代植物审美的主要特色。正是在这一理论维度之下,观物与返性成为宋代植物审美的两端,岁寒之美成为最具宋代植物审美特色的流行风尚,澄治之功强调对植物的审美观照具有移情养性的功能,性理之趣重在探究植物审美中的理学意趣,天地气象则呈现出植物审美中物性、我性与道性三者相互彰显和共同生成的理想境界,由此体现出宋代植物审美的独特面貌和理学精神。可以说,宋代植物审美从根本上阐明了广大精微的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对当前重建人与自然本性、人与精神本性的内在连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熹是南宋最有成就的美学思想家,其美学思想具有丰富内容和深邃内涵,涉及审美本体论、自然山水审美论、人格美学论、审美方法论等方面,既有理学—美学的色彩,又有纯美学的因子;既以理学视域观照对象,又以主体心境同化对象;既有美学思想的阐发,又有审美形态的创造。他在宋代以至于整个中国美学史上富于代表性和典型性,具有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现代著名作家王统照不仅以文学创作闻名于世,而且是继王国维之后,建构了较为系统的美学思想体系的早期美学家。早在"五四"前后,他就发表了一系列美学论文,对于美育、美的本质、美感、审美形态,审美心理以及其它文艺美学问题都阐发过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为人生,为改造社会而美育的思想,是一种实践性的美育理论;显示出马克思的美学基本原理对其影响的印迹;而对于审美心理的描述所阐发的"心理距离"说,融合着个人创作的审美体验。他对"真、善、美"审美原则的论述,见解独到、引人深思。本文从三个方面论析了王统照在中国现代美学初创期,在理论建设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引起美学研究界对他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荀子从建构“群居和一”的交往共同体出发阐释其礼乐美学思想,礼、乐、诗作为共同体整合的文化资源而被其赋予“先王之道”的价值权威。情性的约束规范是荀子礼乐美学交往论内涵的中心话题,他倡导“情文具尽”的交往,追求礼义与情性的平衡美和礼义所建构的秩序美。荀子深入阐释乐的交往和合审美内涵,强化“乐”对君子品格美的培养。《诗》承载着礼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具有深刻的交往意义。荀子礼乐美学中的交往论思想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美感是审美心理学的中心问题,它是直接研究审美主体普遍而复杂的审美心理现象的。李泽厚在五十年代写的第一篇美学论文《论美感、美和艺术》中,首先就重点地探讨了这个问题,并以此作为他研究美学的前导。他在后来的一些美学论文中又作了深入的研究。这里,我们主要就美感的来源、特性以及美感中的移情现象等方面来看李泽厚的美感观。  相似文献   

15.
张志和是中唐著名的诗人、隐士 ,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明显的道家、道教精神 ,但从未进入道教美学研究的视野 ,这在中唐文人中极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其“暂有”与“长无”的审美时空观、“玄真“的道性之美和审美心态的分析 ,展示其艺术化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庄子学说本意不在论审美欣赏,而更多的是政治哲学,但其包含的智慧是丰富而普遍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对艺术美、自然美的欣赏理论和思想。庄子认为,审美欣赏的本体源于“道”,审美欣赏的主体是体道者,审美欣赏的本质是体道之人对“道”之美的世界自然之情的投注,与“道”之美的境界相融与契合,因而庄子对审美欣赏特点的描述和分析具有独特性。庄子关于审美欣赏的理论是“道”之哲学向美学的生发和演化。这种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寻求美、提升生命的质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17.
宋代崇奉道教,斋醮活动盛行,为道教青词的兴盛创造了条件.青词创作反映了内容繁富的道教斋醮活动,折射出宋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道门内外道教斋醮科仪的编撰和总结,对青词宗教美学标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规范,对推动青词这种道教独特的审美艺术形式的兴盛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志和美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和是中唐著名的诗人、隐士,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明显的道家、道教精神,但从未进入道教美学研究的视野,这在中唐文人中极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其"暂有"与"长无"的审美时空观、"玄真"的道性之美和审美心态的分析,展示其艺术化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9.
河上公论及“道美”五个方面“道美”比任何感性形象美都高,“道美”既无形又难从一般审美中获得,“浮华”之文艺不符合“道美”精神,“情欲文饰”不但不符合“道美”且会害人害己妨政扰民,“道美”和“道”一样只具有无用之“用”,《想尔注》都做了更宗教化的阐述。“道美”思想从《河上公章句》到《想尔注》的转变,体现了道家美学思想到道教美学思想的过渡。  相似文献   

20.
狄德罗处在他那个时代一切伟大的理智运动的中心,没有人能够比他更清楚地展望美学思想的发展,他所提出的“美在关系”学说具有极重要的美学史价值。本文把“美在关系”放在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中考察,认为“美在关系”是他审美本质理论、审美欣赏理论及审美创作理论的逻辑中介;再把它放在当时欧洲美学的学术背景中考察,提出狄德罗在“美在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的美论重新树立了唯物主义在美学上的权威,并代表了美学发展的一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