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旧作《四十一炮》是莫言对人、人生、人性最朴素也最真实的解读.《四十一炮》中的乡民们,对肉神与五通神顶礼膜拜,而这种宗教式的崇拜实质上是食物崇拜与生殖崇拜,这是关乎人类生存繁衍的两个重要方面,属于人的自然本性.人在社会交往中生成的社会性,多角度折射出人性的正邪、美丑、善恶,这些人性的丰富性也在《四十一炮》的故事叙述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
莫言的《四十一炮》是当代乡土小说中的杰作。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从城乡关系演变的视角,以一个村庄在改革开放后的变迁史为切入口,全方位立体性地展现了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城乡关系由隔阂对立、利益冲突到同流合污的演变过程。《四十一炮》是对乡土中国社会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从乡土小说传统来看,莫言继承了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困境,但他强调人的肉体的满足是精神提升的前提;莫言延续了沈从文对城市文明负面性批判的传统,但他没有像沈从文一样,把乡村堕落的责任归结为来自外部的城市文明,而是从人的内在欲望的角度来探讨其深层原因,把人的生存状态作为自己创作的旨归,这实际上是更为深沉的人本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3.
《四十一炮》涉及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通常理解为炮孩子罗小通叙述家史、村史,兼及兰大官的情史、性史主副两线,引入叙述分层概念后可把握第三条线——讲故事时正在发生的故事。同时,以回溯性叙事中儿童视角的观点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炮孩子的肉欲诉说。  相似文献   

4.
以巴赫金“复调”理论视之,莫言长篇小说《蛙》的叙事和结构具有“复调式对话”特征,这种叙述方式的选择与莫言对待“现代性”价值的暧昧态度具有内在一致性;也正因为这种叙述方式悬置了价值评判,使莫言未能对历史与生命的撕裂性遭遇作出确定性回答.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最具哲学气质的小说家,《务虚笔记》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小说,它是哲学。但同时也是诗,是音乐。史铁生在这里建构了一个复调的多声部的世界来探讨爱情、命运、自由、平等、背叛等形而上的生命命题。通过贯穿全书的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史铁生为我们展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复杂。  相似文献   

6.
7.
论《宠儿》作为一部复调小说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宠儿》作为一部复调小说 ,其主人公意识相对独立于作者意识。其叙述策略有着复调小说多声部叙述的特征。小说人物有着复调小说人物的开放性、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莫里森创造了一组鲜丽生动 ,富有种族健康感的黑人人物群像 ,与黑人文学传统发生着一场革命性 ,生成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Couleurs du temps》是法国作曲家Yann Geslin于1982年创作的音响型电子音乐作品《Variations didactique》中的第二乐章。在作品中,作曲家以人的语言音响为素材,对其进行切分、重组、重复等变化方式将素材变形,并运用复调音乐的思维方式将它们组织在一起。通过对其二声部特征及其音响材料组织方式的分析,讨论复调性特征在音响型电子音乐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无风之树>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深厚的审美意蕴成为李锐的一部力作.这部小说不仅对人的生命状态进行了深刻的表述,在叙述技巧上更是令人耳日一新.它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可能,也给我们指明一条拓展小说审美艺术空间的广阔思路.巴赫金文化理论对中国文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运用巴赫金复调诗学的有关对话主义和狂欢化的理论,对<无风之树>进行解读,为这部作品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拉甫列尼约夫的中篇小说《第四十一》对女主人公马柳特卡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第四十一》的弗洛伊德趋向主要表现在:马柳特卡的人格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马柳特卡打出第41枪的抉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更是正合卯榫。  相似文献   

11.
布莱特.伊斯顿.埃利斯的《美国狂人》以极端直白和灰暗的笔调揭示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的道德真空。以往对该小说的评论多集中在其讽刺与说教的维度上,而忽略了其极具特色的叙事艺术。本文采用巴赫金的复调文学理论,分析了该小说在叙事上的复调特征。贯穿整部作品的宏观对话、微观对话以及三种不同意识的相互追逐与缠绕证明了该小说是一...  相似文献   

12.
复调理论是俄国哲学家、文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最早提出的。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进行重新解读。解构这篇小说的写作方式,印证了复调小说理论的某些观点——对话,主体性,环境描写和叙述时间。  相似文献   

13.
复调理论是西方著名哲学家、文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最早提出的,它为解读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提供了新的批评视角。该剧本的语言和结构呈现出鲜明多样的复调叙事特征,共时对话的双声性、人物意识的多声部性、对话的狂欢化性贯穿作品始终。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重新诠释这部戏剧,不仅使作品本身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也使得我们对戏剧中复调存在的可能性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莫言小说《天下太平》是一个有意义的符号结构。细读可知,其题目“天下太平”是耐人寻味的,不仅点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而且有丰富深邃的含义,有发人深思的作用。小说塑造了两类新的农村人物类型:农村跨代监护型留守儿童、规模化养殖业者,还塑造了有新的性格特征的农村人物。《天下太平》的主题是多元化的,主要是反思新世纪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在关注人性光辉的同时讽刺人性的阴暗。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的内容、意义以及作家对待人物、世界的看法、态度、发现等往往流溢、呈示在作品形式结构上。莫言作品形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复调”与“对话”如同一种肉体的肌理普遍分布在他的作品中,同时在整体上,他的作品常常采取了“对话”的结构方式。这是莫言作品蕴藏的生命主体精神在作品形态上的一种“全息”式表征。  相似文献   

16.
《2046》是一部充满矛盾和悖论的作品,本文借助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从人物的对话形式和电影情节的结构形式两方面进行分析,展示电影多声部的话语世界。并通过对话性在影片的叙述形式和价值观意义上的体现,挖掘影片的深层语义。  相似文献   

17.
《老人与海》打破了一元化的“独白”结构,呈现出多元的“复调”结构.复调世界是多种声音对话的纷杂世界,它的矛盾性、对话性、开放性和未完成性,恰恰切合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个世界的多元、暧昧和边界模糊的状态.大海上独自搏斗的圣地亚哥与自我展开对话,说出的话语与内心声音进行交流,充分展示了对自我的肯定、对它者的尊重,在探索人与自然复杂动态的生存经验中触摸独特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8.
鲁迅复调小说超越一般现实主义之处在于,它关注的是人的存在和意义、道德和人性的基本事实,思考有关现代性和永恒相关联的问题,它涉及到人的生存根基。复调艺术能够就独白立场的艺术把握所无法企及的人的一些方面进行复杂对话,它因此成为鲁迅组织结构小说和传达世界的诗学机制。鲁迅复调小说是人学与诗学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9.
《坎特伯雷故事》是英语诗歌之父——乔叟晚年创作的一部经典作品,集中世纪文学之大成。这部堪称"人间喜剧"的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示出14世纪的英国在政治、经济、宗教和思想上所经历的历史性变革,深刻反映出当时多种文化思想交织的社会现实。诗人利用中世纪的朝圣框架展开叙述,让一群来自英国社会不同阶层、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香客们在朝圣旅程中对话与攻讦,通过他们各自讲述的不同体裁的故事以及不同的主题与思想文化之间的碰撞,形成一种基于朝圣之旅的多声部、复调性对话,折射出当时英格兰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0.
莫言在《丰乳肥臀》中塑造的上官金童这个人物曾经引发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起公案,也影响到对该作品的价值认定。如果从小说叙事的角度来看,作家实际上是选择了金童这个奇特的人物作为整部作品的意识支点,间接地表现二十世纪乡土中国怎样被现代化的历程。不同寻常的眼光可以洞穿理性化思维的盲区,使人们得以对现代性进行深度反思。钱钟书先生对史书中小说笔法的评讲打通了现代小说叙事学的核心问题,为厘清小说人物与叙事的关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