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为党的政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十六大党章中形成了迄今为止最完备的形态,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战略作为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了十六大党章总纲。这一方面是党的政治路线对新形势做出的积极反映,另一方面也为党领导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战略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陈书翔 《天府新论》2004,(4):131-132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是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新的历史条件 ,与时俱进 ,从治国安邦的战略高度做出的理论创新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 ,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治国方略方面的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要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 ,内涵丰富、意蕴深刻。以德治国 ,意义重大而深远。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需要全党全社会提高认识 ,加以认真地研究、贯彻和落实。惟有如此 ,才能保证以德治国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是我党在新的形势下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正确处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国——中国共产党的又一治国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和民心提出的一个重要治国方略,是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一个合平时宜的治国宣言。“以德治国”,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儒家“德治”思想的扬弃,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体系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杨业华 《理论界》2004,(2):124-124
文章对"以德治国"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文章认为"以德治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内容,"以德治国",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以德治国"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德治国”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淦 《兰州学刊》2001,(6):78-78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讲话中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大方略。这必将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极大的影响。深刻领会以德治国思想的深刻内涵以及与教育的关系 ,对于我们增强以德治国、以德治教的自觉性 ,全面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事业 ,作为培养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崇高事业 ,在落实江泽民同志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方面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思想也必将对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学校德…  相似文献   

8.
"以德治国"思想作为重要的治国方略,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德治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以德治国"的理论创新.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对建设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德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历史的产物.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是反对霸权主义、统一祖国大业的需要,是从严治党兴邦的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具体化。以德治国是对依法治国的补充和完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构成了完整、系统和科学的治国方略,对其内涵必须准确全面地把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的内涵在于:合乎道德地依法治国;其机理在于:价值功能上的契合是根据,运行过程中的互动是实现方式,操作中必要的整合是落实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夏伟东 《齐鲁学刊》2004,14(1):61-64
重德治、轻法治,这是儒家的根本思想。但儒家只是轻视法治,而不是排斥法治。从荀子开始,"德主刑辅"的思想就成为当时的"新"儒家的一种重要观点。西汉以后,从贾谊到董仲舒,儒家的思想家们更是使"德主刑辅"的思想为统治阶级所采纳,并成为一种基本治国方略。从总体来说:儒家轻视法治,但并不排斥法治,而且在德治的基础上,还很重视刑罚的作用;西汉以来,德主刑辅的思想,无论是在治国的理论上,还是在治国的实践上,都是儒家的主流思想。  相似文献   

12.
傅晓华 《云梦学刊》2004,25(2):32-34
先秦时期,儒家主张“人治”,法家主张“法治”。他们的分岐是: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是道德还是法律?人治论者认为国家主要应由具有高尚道德的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感化来进行治理。法治论者则认为主要应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实际上指刑法)来治理。他们在政治制度设计上虽有分歧,但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这一根本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的思想分歧并非现代“人治”与“法治”思想在治国方式上的根本对立。尤其是古代法家的“法治”并非现代中国人正在建设过程中的法治,现代“法治’,是根本否定“人治”即专制的,是以“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依法行政”“权利平等”为基本原则的治国方略。而古代法家的“法治”是维护专制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前 ,道德的失落和信仰的迷失实质上互为表里。实施以德治国必须解决社会信仰问题 ,能否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首先 ,应注意体制、政策的道德基础 ;其次 ,加强干部道德建设 ;第三 ,改善党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  相似文献   

14.
传统德治的政治文明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人类社会各民族都一脉相承的文化遗产,毫无疑问,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但是,德治是否由于其核心内容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而必然属于精神文明呢?答案并不确然。从传统德治的政治功能和建构来看,德治有一个政治文明的定位,与政治文明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人类社会治理的历史过程, 作为社会治理手段的德治和法治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事实上存在着一个从“合”到“分”又到新的“合”的辩证运动过程。探讨这一历史必然性的内在动因和变化机制,有助于从理论上廓清“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真实内涵,更有利于实践中增强坚特“德法并举”治国方略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6.
历来的统治者都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作为治国的方略。本文主要考究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道德经》中以德治国方略的基本内容 ,总结老子以无为而治为根本 ,尊道贵德 ,修身治国以及致虚守静的系统德治方略 ,并阐明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儒家的德治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期望作为一种可以参考的统治模式 ,但直到孟子时代也没有被统治者采用 ,原因是无论孔子或者孟子都没有找到这种思想与现实统治者的切合点 ;到战国末期 ,荀子对传统德治思想作了彻底的改造 ,德治思想才成为统治思想中的内容。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有九项内容 ,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众的利益 ,但它们不过都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长治久安而释放的怀柔声音罢了 ,统治阶级或者它们的代言人都不可能站在民众的角度发展这种思想 ,更不可能把这种思想推向民主的结局。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与人治都是治理国家的方式,而且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不是要完全摒弃人治,而是要肃清专制思想,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与道德素养,从而找到人治与法治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分别是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法制有着不同的论述,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毛泽东着重以政治为主,使法制政治化,法制为政治服务;邓小平则强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新确立了法律的权威;而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则提出“市场经济即法治经济”,“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等思想。本文从三代领导核心对我国法制建设的思想观点,说明新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对认识和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 ,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科学认识 ,是由法律和道德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是法律和道德的不同性质所要求的 ;是由“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所决定的。必须把“法治”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与“德治”的说服力和劝导力结合起来 ,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国家 ,管理好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