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何素蓉 《中文信息》2013,(6):116-119
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我国历年人口数据来分析阐述我国现阶段的人口结构状况,来推算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总抚养比,同时测算出2011—2035年我国人口总量、每年出生人口数和社会总抚养等人口状况指标,通过测算出的2011—2035年我国的人口状况指标预测出:我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基于我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和现行计生政策给我国带来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本文提出人口生育政策必须调整且迫在眉捷。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讨论了人口红利的理论内涵,进一步分析人口红利的性质,以此为基础,实证描述中国人口数量红利和质量红利的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发现,人口红利是指特定时空背景下人口年龄结构中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状况可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利性或机会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实质上就是一个前置条件,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根据对中国目前及将来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供给状况的研判,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和结构性失衡是两大长期的基本矛盾,随着技术进步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这两大基本矛盾将会更加尖锐和更加复杂。因此,未来中国,只有通过深化人事制度、退休制度改革,完善教育机制、产业机制及生育政策等,方能更好地收获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3.
2010年我国人口红利达到巅峰,人口总抚养比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011年人口总抚养比开始增加,传统的人口红利出现拐点.然而,在总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人口结构整体变化和其内部变化并不一致,人口红利在人口分布上发生了乡城转移.通过对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中城乡人口年龄结构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少儿抚养比一直高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城镇地区的总抚养比远低于农村地区.导致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和人口红利乡城转移的原因在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城乡差别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的乡城人口流动,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为了获取更有效的人口结构转变收益和城镇化释放的人口结构红利,应该完善就业服务体制,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劳动参与效率,同时通过资金、机构和服务三重保障,提高农村地区社会养老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消费效应出发,分析我国当前特定的人口年龄结构对扩大内需的积极影响,明确提出和分析人口消费红利及其现实性,并深入探讨人口消费红利的实现机制,最后提出充分兑现人口消费红利、扩大内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数民族村寨人口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8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村寨的人口流动数据资料,将其分为推力拉力不足类型、推力拉力共同作用类型、文化风俗影响类型、开发程度制约类型、开放程度推动类型、跨境收入拉动类型6种,对其人口流动的特征、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人口红利"一直是学界与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在认知与判断上也存在众多分歧。在此利用文献研究法从人口红利概念、人口红利判断标准、中国人口红利期限、经济作用、兑现条件五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学术分歧的根源,并对相关理论与观点进行评述,最后提出作者的判断与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提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概念,人口繁衍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人口红利期充足的劳动年龄人口保证了劳动者的数量供给,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我国的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但规模在持续减小,把握人口红利存在性、持续性、规律性特征,可以有效兑换人口红利,推动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从一个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要因之一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加快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就必须加大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力度.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深层次原因在于高等学校体制和制度的不完善.本文从商考招生、学生评价、教学、学生培养和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等方面着手,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无论学界争论的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消失的情形是不是到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减已成为我国现阶段不易逆转和不可争辩的现实。本文假设在刘易斯拐点到来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减的情况下,对后人口红利背景下中国产业空心化的趋势、风险进行预测研判,并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外研究表明,储蓄率是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解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储蓄率、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经典模型的基础上,设定实证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具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政策虚拟变量,利用中国1952—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以储蓄率体现的“人口红利”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储蓄率的增长一部分由其本身的滞后效应以及经济高增长来解释,另一部分由人口年龄结构因素的变化来解释,人口抚养系数下降成为中国储蓄率保持高位水平的根本原因之一,并通过投资机制作用于中国经济增长,由此证实了中国确实存在着以储蓄率体现的“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中国1979-2010年的人均GDP增长模型并辅之以序列平稳性、协整关系和序列相关等检验的分析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获取了显著的人口红利,而城市化与对外开放等制度条件因素则进一步放大和提升了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效应。文章认为,促使乡城迁移人口由"半城市化"状态向彻底城市化状态的转变以及增加对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企业对外竞争力等措施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继续获取人口红利而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心理因素是影响投资者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过度自信使得投资者产生自我归因和后见之明的心理偏差,同时自我归因以及后见之明反过来又会强化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从而导致投资者对自己能力的盲目自信,在其交易行为上就表现为主动出击,频繁过度交易.我国个体投资者由于长期内能预测股价变动趋势,并且将上涨行情中的准确预测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将下跌行情归因于运气,从而加剧其过度自信心理.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文化适应成为当下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主题之一。通过分析文化适应的涵义、文化适应的阶段模型假说、文化适应的个体对策的研究变化,以及分析文化适应中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相关研究从以往概括性的文化整合策略逐渐转向具体文化环境中的文化适应考量,体现出了文化个体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解释相结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现有文献的分析表明,对于目前城市在职青年工作转换现象尚缺少系统性的经验研究.通过对全国12个城市2537名在职青年的抽样调查资料发现:大约一半的城市在职青年曾经有过工作转换,他们总体上平均转换过2次工作.城市在职青年的工作转换是与青年本身所占有的资源、青年的流动欲望、青年所处的坏境以及相关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的,至少以下三组变量必须受到重视:(1)青年自身的资源;(2)青年自身的(工作)发展阶段;(3)青年所处的社会背景与社会文化.这也提醒我们,必须将工作转换的研究置入到一个长时期的范围内进行,并且在进行相关研究的时候必须始终重视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三十年来,依靠人口红利与结构红利,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实证验证了人口红利与结构红利在我国经济中所起的作用。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不断减小乃至消失,在充分把握人口红利效应的同时,应加强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6.
《琼州学院学报》2019,(3):109-115
选取相关的可量化因素作为中国石油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变量,采用1995—2017年间23年的人均GDP、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汇率水平、石油进口贸易量和石油价格5个数据,对石油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人均GDP、国际石油价格与石油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分别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汇率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任何时代都有时代潮流。时代潮流决定着世界发展的主流和基本方向 ,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根本影响。处在特定时代之中的社会主义 ,也会受特定时代潮流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那么 ,当今时代潮流之中的社会主义有什么变化 ?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一、当今时代潮流中的社会主义仍在发展2 0世纪后期 ,世界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冷战的结束 ,世界在总体上处于和平格局中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发展 ,新的世界大战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这些基本事实说明 ,和…  相似文献   

18.
远程工作因其对于员工个人、组织和社会具有减少交通、降低成本、平衡工作与家庭、有利环保等优势,而成为近十多年来被越来越多组织接受的一种新型工作方式,并得到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其并没有像人们预计的那样会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广为流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障碍逐渐显露出来.本文从远程工作的员工需求拉力与组织供给推力的双力概念模型出发,从员工个人、岗位性质和组织管理三个方面梳理了影响远程工作计划实施的因素,构建出员工自我抉择分析模型和组织挑选分析模型,并对制约远程工作发展的因素提出管理对策与建议,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中国粮食供给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认为粮食生产是中国粮食供给最主要的来源,粮食储备是粮食供给的重要补充,谷物净进口占中国谷物的供给比重很小,但中国大豆的进口依存度却远远超过粮食安全要求的水平;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和灌溉用水等资源性投入以及肥料等现代生产要素;机械总动力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并不明显;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我国消费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重心研究文献主要研究重心演变的轨迹和特征,而关于重心移动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鲜有涉及.通过分析1952年至2005年我国消费重心的演变路径及其与经济重心演变路径的互动特征,然后从重心均值和方差两个角度,考察我国消费重心演变路径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消费重心呈现了"向西→向东偏北→向西偏南→向西北→向东南"方向的移动轨迹;我国消费重心移动受到了全国各省市消费的均值和方差的显著影响,均值增大,消费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而方差增大,消费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