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历史的偶然性让加缪和萨特出生于同一时代,而历史的必然性又使两个人经历相似,对于当时社会都感同深受,做出过积极热烈地响应,在文学和哲学两个领域都有看似相同的立场,然而却不尽相同,尤其在生存哲学中所表现的态度、遵循的行动准则以及与之所产生的结果体验,都值得让我们仔细品味与细加斟酌。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具有一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的相同点在于,从宏观上来看,二者作为一种哲学形态,都是人类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微观上来看,二者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哲学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二者的理论边界不同以及对二者的分析和评价不尽一致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和“逻辑的与历史的相一致”是不同内涵的两种表述.前者在黑格尔那里,本体论和方法论高度统一,历史就是逻辑的实现,逻辑的就是历史的;后者在历史唯物主义那里,本体论意义上承认历史有内在的客观规律,方法论意义上强调逻辑是历史的反映,历史对逻辑有先在性,历史的规律性展开便是逻辑的进程,这里,方法论、认识论与本体论都是统一的.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不应割裂逻辑与历史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人的存在在时间中的展开就是历史。人对自身历史的自我意识经历了“历史观--历史理论--历史哲学”的发展过程。历史哲学具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基点,是介于哲学与史学之间的一门特殊的中介学科。历史哲学的两个分支--思辩历史哲学与批判历史哲学--在理论形态方面是前后相继的关系,在问题域方面则是作为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而互补的。唯物史观为历史哲学这两个分支的辩证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坎坷的历程,可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充分反映了哲学对自身权利的诉求及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融合。当代中国哲学正在逐步摆脱某些不必要的干扰,竭力恢复哲学的本来地位;同时,中国哲学家们也打开了对外交流的窗口,力图重塑传统哲学的形象。西方哲学进入中国以及由此带来的现代中国哲学的形成,正是以哲学的特有方式演绎着中国百年来的现代社会的风云变幻,表达着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融合。作为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哲学表达,在现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充分表现为三个不同的纬度,即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学术自身地位的迷失和寻求。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和谢林的历史哲学体系继承了康德的“普遍历史”思想.在这两位哲学家的历史哲学构想中,中国都占据着一个确定的地位.然而,通过对这个地位的深入分析表明,黑格尔是把中国看作普遍历史进程的初级阶段,而谢林则是强调中国游离于普遍历史进程之外的独特性.相关分析既让我们认识到了黑格尔和谢林的历史哲学的分野,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中国精神的特性,以及它在历史中的真正地位.  相似文献   

7.
总体性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从当时的革命需要出发,以马克思总体性哲学为武器,展开了对庸俗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基本上是在马克思的本意上,反思和建构了马克思的总体性哲学。虽然卢卡奇总体性哲学有一定的偏颇,但他重建马克思总体性哲学的历史作用是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哲学思维的转换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边立新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同哲学思维息息相关,任何社会主义理论形态,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哲学思维。社会主义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大致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两种理论形态,二者的差别,说到底是它们具有根本不同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9.
人类及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种历史性存在 ,离开历史积累或历史性的支撑 ,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现实 ,一切现实存在都是历史生成的产物 ,而且都将必然成为历史。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哲学理论 ,它们有各自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正像我们的世界有时间延续和空间展开一样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有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的方法。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之间不应水火不容 ,而应该相互补充与相互支撑。  相似文献   

10.
经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应用哲学的一个分支,是社会经济实践的理论需求。只有坚持以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切入点研究经济哲学的历史演进, 通过对经济历史背景及其对应的有效经济理论进行归纳和分析,才能从中寻找出经济哲学发展的内在线索及其对中国经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庄子哲学中“道”既存于本体世界又存于经验世界,这造成了“道”在两个世界的“割裂”,从而相应地分成“道之真”和“道之气”两个方面,进而,这种“割裂”被带入其人性论中,造成人性的“割裂”,则其人性相应地分成“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这两方面相互制约和斗争,构成了人性的内在矛盾。庄子在《渔父》中提出“法天贵真”思想,分别从本体层和经验层来解决此人性矛盾,从而既使“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人性论图式,又使得生活在经验世界的个体人超越为体道真人。最终,在人性和人生两方面实现了由人向“道”的回归,也使庄子哲学得以完整。  相似文献   

12.
邬焜和肖峰分别在《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信息主义及其哲学探析》等论著中阐述了各自的信息哲学观。在如何理解信息哲学、信息哲学是否带来了全新的哲学革命,以及在如何揭示信息本质等问题上,邬焜信息哲学表现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风范,而肖峰信息哲学则显示出既坚持近代哲学的诸多思维传统,又继承现象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尽管邬焜和肖峰都力图为信息时代人的生存发展寻找理论根据,但二者在信息哲学观上仍然尖锐对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现象学的当代冲突。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根据科学理论的基本条件判断,中医学与西医学都是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西医学研究人的生命活动、研究疾病的观点和方法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而中医学总的看来在基本理论框架上没有多大改变,其发展主要是常规科学的发展,表现为长期积淀的经验。中、西医理论模式不同,但二者是互补的。中医学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但必须坚持与发扬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不能套用西医理论模式,这样中医学才能在理论上有突破性的进展,引发世界主流医学的革命。  相似文献   

14.
2009年被英国女王授予"桂冠诗人"的卡罗尔.安.达菲(Carol Ann Duffy)以真实的体验作为诗歌创作的基石,同时受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影响着意表现出社会意识形态对语言意义生成所起的作用。她的诗大多以戏剧独白的形式,从日常生活点滴中挖掘诗歌题材,无论是达官贵妇还是常常被忽视的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都会被放到特定的真实的场景,讲述出自己的人生经历、心灵感悟以及困惑和焦虑。每一个叙述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他们带着不同种族、性别、文化的诉求,在轻松抑或沉重的讲述中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幅当代英国社会的素描图。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20世纪科学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20世纪科学技术的影响一是科学家们通过自然科学工作专业实践活动,探索、寻找并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其科学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成为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哲学基础,这些国家以国家教育的方式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指导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极大进步.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界的影响相对有所削弱.深刻分析认识其中原因,有利于我们在21世纪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初中国哲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当时流行的“科学已蚕食了哲学”、“科学最终将取代哲学”等观点,张东荪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与回答,他认为,科学是不能代替哲学的,科学与哲学各有特质,二者不但无抗争而且能相得益彰,这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主义思潮涌动之中的另一种声音。重温他的观点,在哲学的自我理解中详细探索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会有益于深化我们对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坚持理性的前提下,如何建立一种非西方传统的本体论的哲学,并进而确保这种哲学的明证性。"在理性的前提下",在胡塞尔这里体现为以"逻辑研究"为核心人物;正是通过对现象学逻辑——超越逻辑的构建,胡塞尔完成了对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超越,具体地说,就是对西方哲学史、逻辑学史中,以公理为绝对起点,以公理体系为演绎规范的方法的超越。这种超越论的逻辑——超越论的现象学的建立,排除了以往哲学体系中的非法设定,达到了绝对的明证性;同时对于经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中,那种将人和自然本身的无限丰富性抽象为一种单一性的做法进行了批判,还原了以生活世界为最终根基,具有无限敞开的丰富性的真理领域。以胡塞尔逻辑学的方法来分析当今的技术、资本全球化的大背景,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笛卡尔以降的近现代哲学传统,都有着鲜明的以认识为导向的特征,至当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盛行,“语言转向”又统领了一切。李泽厚基于儒家哲学,认为人的生存先于认识,生存经验大于语言,“情本体”的提出,是他在对以往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对这一倾向的扭转,展现出一种不同于近代西方哲学路径的“实践转向”。李泽厚的“情本体”展现出三重维度的含义:在先验与经验向度上,不同于宋明理学及现代新儒家,“情本体”主张以生存经验为主,拒斥将儒家超验化与形而上化;主体向度上强调“情本体”学说下的人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非康德、海德格尔主张的理性主体;情理向度上,主张以情为本,情理交融,而非“存天理灭人欲”。这三点突出体现了儒家哲学以“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生命”为核心、重视生存经验、实践的特征。李泽厚寄望“情本体”能使哲学走出认识,“走出语言”,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西方政治思想中,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以不同的面目而复活,并且在这个世纪强势延续。作为20世纪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家,阿伦特同样也从自身的理论角度解读并批判了霍布斯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政治旨趣。本文综合考察了阿伦特关于霍布斯的解读,并且围绕这两个依旧晦暗不明的问题展开思考:如何理解和评价阿伦特的霍布斯解读?这个解读与阿伦特政治思想本身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