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历史的偶然性让加缪和萨特出生于同一时代,而历史的必然性又使两个人经历相似,对于当时社会都感同深受,做出过积极热烈地响应,在文学和哲学两个领域都有看似相同的立场,然而却不尽相同,尤其在生存哲学中所表现的态度、遵循的行动准则以及与之所产生的结果体验,都值得让我们仔细品味与细加斟酌。  相似文献   

2.
论加缪的“荒谬”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把握,荒谬不是理性的对立面而是“非理性的反面”,可以说是理性的一种特殊形态,归根结蒂它产生于人的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之间的冲突。本文试图详细分析荒谬产生的根源,揭示加缪对于荒谬世界中荒谬人的出路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3.
在加缪的写作中 ,“荒谬”和“反抗”是一对中心概念。前者概括了他对人在世界、存在面前无能为力的清明意识 ,是对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的自信观念的一种解构 ;后者表明了面对如此存在的人应该具备的人生态度 ,即西西弗斯的方式 ,又是对传统人文思想中关于人的尊严、人性道德追求的一种重构和现代阐释。在现代虚无主义的浪潮中 ,加缪的思考是对价值人生的一种坚守 ,同时也是对 2 0世纪人类精神文化资源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加缪认为荒谬是在非人性面前产生的不适感,是在我们所见的东西面前引起的堕落,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唯一联系。世界是荒谬的,当人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荒谬时,荒谬就开始了,人与世界、社会以及与自身的对立和冲突,使人处于绝望和荒谬之中。他主张正视现实的生存困境,面对荒谬通过反抗去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给世界和人生赋予意义,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在强烈的悲剧情境中实现对荒谬的形而上超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加缪论荒谬问题的主要著作《西西弗的神话》入手,对其荒谬的基本特征、产生的原因和荒谬的典型等问题的主要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加缪的荒谬生存哲学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戏剧的视角对加缪和萨特文学创作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了萨特的“处境剧”及加缪的“现代悲剧”相互兼容性与同一性。加缪和萨特的内在联系与强烈分野在于同样处于对戏剧的喜好,同样推崇以古希腊悲剧的戏剧传统以及同样地面对虚无以及生存之偶然性的境况;萨特选取正面为生存赋予意义的自由,而加缪以荒诞的灰色调从负面肯定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萨特和加缪都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日记体长篇小说《恶心》、短篇小说《墙》、剧本《禁闭》和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长篇小说《鼠疫》等都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都对世界的荒诞性进行了诠释,认识到世界的荒诞和无意义以及存在的荒诞与虚无。《恶心》作为萨特很重要的一部存在主义文学作品,通过主人公安东尼·洛根丁的经历诠释出世界的荒诞性。洛根丁是一位青年历史学家,在印度支那呆了六年之后回到法国,到布城的图书馆收集18世纪法国的神秘冒险家德·洛勒旁侯爵的资料,三年来他在这座小城里孤零零地活着,无所…  相似文献   

8.
萨特把人的自由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 ,认为自由是与人的存在联系在一起 ,而人的自由之根源在于人的意识的虚无性、否定性与超越性。认为人作为自为的存在 ,与物作为自由的存在的差别在于人的存在先于本质 ,这正是人的自由的根本所在。人的自由在于意志的自由、选择的自由 ,而这种自由既是绝对的 ,又与责任密切相联。萨特的自由观最大的不足在于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来谈自由 ,这使其自由观最终不过是抽象的个体自由与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9.
简·爱和苔丝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两个人的不同命运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同样经历了痛苦、磨难、反抗和追求的心灵历程,但最终的命运却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获得了新生,另一个则在不幸的挣扎中遭到毁灭。从她们的言行中,我们注意到,两个人的性格是决定她们各自命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它是一种人的哲学,主要由“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存在先行本质”和“自由选择”三大论题组成,既有其进步性又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从自由本质的主体定位和领域定位的视角对自由观中的核心问题即自由的本质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具有特色的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为标志的自由本质观。这种自由的本质在内在逻辑上展开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的结合、对世界的改造重于对必然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效果重于对世界的改造三个层面,具体到毛泽东所生活的时代,其主要内容就是他所强调的民族独立、国家自主和人民解放。  相似文献   

12.
庄子有在大自然任性遨游的狂想,但由于利害之欲、是非之知、天命之限及仁义之梏的阻隔,这种随心所欲的意志自由无法实现。于是,庄子便将对自由的追求由向外转为向内。他运用齐物之法,消解人们求富贵的嗜欲、争是非的执著,也使得天命给人设置的种种限制在齐物的心境中化解;他巧借游世之方,从各种束缚人的世俗规矩教条中脱身,庄子由是获得了玄想式的自由。在玄想式的自由中,人的身体虽拘于红尘之内,心灵却游于俗世之外,人在精神上享受着畅游自然的乐趣。  相似文献   

13.
道是庄子哲学宇宙的本原和运行根据,万物从生成到发展受道的控制,人的自由和道的主宰性相矛盾。按照庄子一元论性质的哲学,道生万物,物质发展产生思想,思想的出现使人获得自由。自由是思想纯粹形式的无限可能性,此时,思想主体与思想对象完全融合,得到自然而然的存在,实现逍遥之道。  相似文献   

14.
杜威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延续,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和经验中学习。他认为教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这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与生活世界相对的科学世界。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充斥着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之争。这主要体现为教育与生活世界呈现出交互性,产生对科学世界的拒斥;科学世界逻辑与概念被驱逐在生活世界之外,产生二元分离。  相似文献   

15.
以“生死一体”与“安之若命”两个截然相反的命题为出发点,探索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庄子在“无为而为”的自觉意识中将生命历程的个体体验塑造成一个中心圆的世界,生和死是起点和终点的重合,死生成为一体。安之若命是生命得以延续、实现生命之自然价值的无可奈何之举,其最终目的是突破生死而得“道”,超越自我达到无待,实现逍遥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止于目前,刘经旺的<创造教育论>是所能发现的最早的系统阐述创造教育的理论著作,它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全面透视了创造教育的背景、概观、原理、本质、目的、动力及方针等.在着力进行素质教育、创造教育等教育模式变革之际,发掘、研究相关史料,对评鉴、构建现实教育模式是有价值与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困境与心灵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刁生虎 《南都学坛》2002,22(2):98-103
庄子人生哲学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对构成生命困境的必然性因素 (“命”)的超越 ,达到个体生命心灵的绝对自由 (“逍遥”)。庄子将人生所面临的生死、时势、情欲等困境概括为一种必然性范畴———“命”。而作为“逍遥哲学”的开创者 ,庄子找到了三种超越生命困境、实现心灵自由的途径 :安命、齐物、体道  相似文献   

18.
萨特的作品因其对自由的探求,对人性的张扬和对政治的介入而独放异彩,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恶心》这部日记体小说是当代存在主义文学的先声之作,其影响极为深远。文章从艺术的角度加以解读,并分析了萨特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言论自由能够促成知识与真理形成和分享以开启民智,能够规范和约束政治权力以确保民主健全,能够促成和完善互信体系以降低社会运行成本,能够培育和养成正直健全的公民人格以达成积极自我实现。在肯定言论自由的价值与意义的同时,还必须要考虑言论自由的边界与限度。强调言论自由并非意味着国家和政府的退场与缺席,言论自由意味着言论主体自身具有理性负责态度和能力。要把言论自由放大到自我与他者和谐交往所构成的生活共同体中来看待,将自身生活于其中的生活共同体视为自身言论表达的背景和处境,由此通达去暴力的现代话语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