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冯国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本论文拟在美国多元文化思潮崛起的背景下,以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奥吉·玛琪历险记> 为例,讨论少数族裔小说的一个共同主题,即在一个异质文化环境里,少数族裔所面临的双重困惑--生存困惑与文化困惑. 相似文献
2.
代树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美国当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追寻是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本文以这一主题为出发点,对索尔·贝娄50年代的力作《奥吉·玛琪历险记》的主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比钱钟书与索尔·贝娄的主要作品 ,人们会发现中美两位学者作家所表现的共同主题———对倍受压抑的知识分子的同情与怒其不争 ,以及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4.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索尔·贝娄创作的小说表现出了多种文化背景。通过分析索尔·贝娄的生活经历,不难发现他的创作思路与犹太文化、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贝娄小说的文化源头。探讨与研究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的同时,也尝试探究其小说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5.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索尔·贝娄创作的小说表现出了多种文化背景。通过分析索尔·贝娄的生活经历,不难发现他的创作思路与犹太文化、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贝娄小说的文化源头。探讨与研究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的同时,也尝试探究其小说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6.
王小慧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176-178
作为一个犹太裔的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在他的辞世之作《拉维尔斯坦》中第一次公开、直接地讨论犹太问题及身份认同问题。小说主人公拉维尔斯坦融入主流社会之后,思想层面上却仍然徘徊于美国文化与犹太文化之间,不断地寻找自我的真实身份。文章运用文化研究中关于散居者多样性,甚至流动性身份的可能性理论探讨美国犹太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7.
战后美国犹太小说几乎感应了整个社会的脉搏。题材的多样性和深刻性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作家群,无论他们对自己的犹太身份持何种态度,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会流露出双重文化对自己的影响。犹太文化根深蒂固的向心力与西方(美国)传统潜移默化的渲染,在他们身上迸出巨大的生命力量,这种文化的骚动与融合,造成了兼收并蓄、缤纷多彩的文学奇观。索尔·贝娄如何由开始时对犹太文化的背离最终又走向回归;辛格强调犹太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罗斯的小说关注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世俗化过程中的种种困惑。所有这些都从细枝末节中揭示了美国犹太人如何在各个方面与西方传统痛苦而又成功的嫁接。 相似文献
8.
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中的马丁·布伯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1)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洪堡的礼物>体现了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的相遇哲学的观点,是其哲学观的形象化表现.小说中主要人物洪堡的"我一它"人生观和西特林"我一你"人生观与其各自的命运都符合马丁·布伯对人性的看法.通过在两个主要人物的塑造中融入相遇哲学的因素,作家贝娄表达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9.
自我·故我·他人——谈索尔·贝娄的人物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索尔·贝娄以“对人类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种理解和分析在人物塑造上则表现为对人的完整认识和对人性的深刻分析。在他的作品中,贝娄将人物的自我作为叙述的中心,在自我、故我与他人的对立统一中塑造自我。本文结合当代哲学的相关理论具体探讨贝娄的人物塑造,和其表现出的对人的本质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0.
索尔·贝娄小说的主题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智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3):250-253
身份困惑、流浪意识与心理异化鼎足而三,共同构筑了美国当代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艺术殿堂.然而,如果在研究其作品时仅限于此,则会对其主题思想浅尝辄止,难以抓住实质.实际上,贝娄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包融了十分浓郁的犹太文化气韵身份困惑是夹缝文化的产物,流浪意识是犹太民族流浪史在其作品中的映射,而心理异化则是贝娄本人对犹太民族特有的悖论现象进行深刻探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学者卜正民的《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一书生动地描述了明代商业文化。该书采用以“四季”概念为框架划分的编年体写法和多角度的研究视角,颇具艺术性和趣味性。书中分析了明代商业文化所具有的“纵乐”与“堕落”的两面性,观点新颖,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但作者在书中过于强调商业对社会变化的作用,忽视了其他社会因素,导致论述有所偏颇,对一些史料与史实的误读也使论述存在讹误。总体而言,该书视角新颖,文采优美,生动地描述出了明代商业文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赵颖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2-64
对《红楼梦》俄译本中反映汉俄思想观念、文化内涵差异词语的翻译研究,分析面对异质文化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而指出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应相互借鉴与结合,才更有利于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余华小说《活着》在海外颇受推崇,译者白睿文也因此受到国内外翻译研究者的关注。研究发现,深度翻译重视通过建构源语文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还原源语文化,因此在深度翻译观照下,从文本外语境(包括译本的脚注、前言及后序)和文本内语境两个层面出发,可以探讨译者对更深文化层面的异质因素还原的翻译问题,尤其是在分析有关译者对于《活着》原著中我国独特文化元素翻译技巧的独到之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文章将《活着》源语中的文化按照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及心态文化层进行层层剖析,展示汉译英中文化翻译的异质性。进而分析译者白睿文对待我国异质文化的态度及翻译手段。最后,从语境搭建偏误角度讨论译者文化还原偏差并分析未能在小说译本中还原的文化因素,以期对翻译中国文学的译者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刁俊春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58-160
具体论述了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所表现出的对人道主义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双重困惑,并分析这种双重困惑如何使悲剧的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莎士比亚的双重困惑与悲剧主题相互印证、相辅相成,使《李尔王》成为一部具有永久魅力的经典悲剧。 相似文献
15.
刁俊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具体论述了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所表现出的对人道主义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双重困惑,并分析这种双重困惑如何使悲剧的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莎士比亚的双重困惑与悲剧主题相互印证、相辅相成,使《李尔王》成为一部具有永久魅力的经典悲剧。 相似文献
16.
胡莹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27-31
本土建筑文化与异质建筑文化的交织是形成今天日本建筑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一交织过程的特点、层次以及形成这一交织的原因,最后通过中日对比,提出日本建筑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建筑界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胡莹 《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2002,(3)
本土建筑文化与异质建筑文化的交织是形成今天日本建筑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一交织过程的特点、层次以及形成这一交织的原因,最后通过中日对比,提出日本建筑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建筑界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19.
边琪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20世纪中国的变革和发展是和异质文化的传播分不开的 ,2 0世纪西方两次传播热潮对中国本土文化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由于异质文化传播对中国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很大 ,因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异质文化和文化的同质化现象 ,以期增进大家对异质文化传播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陈辉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5):18-21
雷祖威的短篇小说集《爱的痛苦》通过观察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撞,揭示出华裔青年内化强势文化(白人文化)后与仍坚守弱势文化(中国文化)的老年一代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而刻画出处于美国边缘文化的华裔的种种心态。文章在分析指出其所反映的异质文化的冲突与痛苦这一主题后,对其现代主义的叙事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强调指出:不同文化间的对立和冲突必然将会走向交流和对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