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迅死亡意识的研究历经社会历史、哲学、心理学等几个层面的探掘,形成了从现实生存的危机与反思到孤独个体的向死而在,再到鲜活个体心理的微观贴近,最终形塑了鲁迅经由多重反复观照的立体成像,从而由此一问题域完成了鲁迅形象的某种重构.  相似文献   

2.
鲁迅深刻的悲剧意识早已引起学界关注,但大多关注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鲁迅生命悲剧意识的丰富性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认为鲁迅对生命、存在、死亡的沉思,使其作品也更多地表达了对自我个体存在意义与生命价值实现的关注与推崇,进而传达出人在对自我存在的悲剧性自觉后所昂扬而起的一种自为生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文学家的旧体诗创作并非是一个新问题。从新诗诞生以来,旧体诗就始终如影子一样紧随其后。鲁迅的旧体诗在形式上是过时的,充斥着大量的旧意象和旧词汇,但其内容整体上却无可置疑地是新的,荡漾着新时代的精神。鲁迅的旧体诗和他的小说、杂文一样具有无可争议的现代意识,甚至可以说他的旧体诗仍可归于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诗歌范畴。鲁迅的旧体诗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清醒的个体生命意识以一种无可漠视的强势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倾听他那孤傲的言说,从中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鲁迅式的荒原意识。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思考着的,于是有属于他个人的尖锐难察的痛苦;鲁迅又是生活着的,于是也有属于他及其身边人的可察的温馨。从"神"到人,从成人到孩子,从思想者到生活者,鲁迅有着多面的形象,他带着不同的情绪和思想,穿梭在他自我创制的不同的文学世界中。生命与生活,在鲁迅的笔下,是两个层面的世界。《野草》体现了鲁迅不明来路、未知去路的生命意识;《朝花夕拾》体现了鲁迅及至今日、未忘昨日的温情意识。  相似文献   

5.
孤寂感是鲁迅感触最深的生命体验和进行文化选择的重要心理动因,鲁迅的先觉者思想意识正是以孤寂意识为基底形成的。孤寂意识不仅指向自我审视,还具有个人-他者的内涵,其催生了鲁迅对社会、家庭及个体精神的思考。孤寂意识赋予了鲁迅思想积极的内涵和对自身孤寂命运、复杂思想清醒的自觉。一方面,鲁迅在孤寂感中遭遇精神苦难;另一方面,他又高度警惕这种孤寂感并对民族之命运表现出强烈的关怀。这也是其孤寂意识的复杂性所在。  相似文献   

6.
鲁迅逝世后,《大公报》《益世报》《庸报》等天津报刊对有关鲁迅的纪念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并组织编辑了系列纪念文章缅怀鲁迅先生的成就和贡献。这些报道和纪念文章视角多样,立场也多有不同,从公共意义到个体价值,从中国作家到世界文豪,从现实情感到精神更新,呈现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死亡意识既不同于西方现代的死亡意识,又迥异于传统文化中的死亡意识,具有强烈的现代个性色彩。他将死亡与新生、自我与历史、民族、传统紧密地统一在一个充满悖论的个体之内,并且上升到生存本体意义,因而具有宽广的视野和深邃的内蕴。  相似文献   

8.
用个体生命本位取代社会群体生命本位,是现代人学思想的根本标志。鲁迅是促使这一转变的核心人物之一。个体生命自由,构成了鲁迅现代人学思想的核心。鲁迅所说的个体生命,是具有独立性、特殊性、神圣性、终极性的生命个体,是具有现实性、具体性、鲜活感性的生命个体,是具有自由性、精神性和超越性的生命个体。在现代化远没有完成的当今中国,鲁迅的这一思想依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人学”的角度对鲁迅的作品及其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鲁迅一生的思想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少年时代——以群体本位为特征;青年时代——接受了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人学本体论思想,高扬个体本位的旗帜;中年阶段——个体本位与群体本位的两歧性与冲突;晚年阶段——类本位意识的萌芽。其历时性发展过程表现出鲁迅人学思想意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可以说,鲁迅完成了中国传统人学观念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长子长孙角色意识在家族灾难中建立,在一系列苦难人生经历中完成了由家到国的转变,它对鲁迅的人生选择和情感、心理与审美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构成了鲁迅文学思想与创作风格的独特性质,是评价鲁迅文学艺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鲁迅长子长孙角色意识关照下的文学创作符合民族文化的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代表了民族文化的总体特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生命悲剧意识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萧红、路翎对鲁迅生命悲剧意识的继承作了进一步开掘,他们在对人的生命本真样态的抒写,对倔强、坚韧的生命意识及对人生理想生命形式的不倦追求等方面最具鲁迅的风骨.  相似文献   

12.
鲁迅“立人”思想的提出基于20世纪中国处转型时期的非常时刻,其目的在于通过国民个体素质的改造实现民族文化新质的形成。鲁迅人学思想辩证地论述了个体与群体、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新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形成了与鲁迅人学思想的世纪对话。重温鲁迅的人学思想对语文学科的建设和民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个体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对立。鲁迅超越了传统,也很好地继承了传统,鲁迅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也很西化。鲁迅尊重各种文化精神的自身特质,把它们作为一种完整的生命形态接受、承传下来。由此,鲁迅的精神是独特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个体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对立,鲁迅超越了传统,也很好地继承了传统,鲁迅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也很西化。鲁迅尊重各种文化精神的自身特质,把它们作为一种完整的生命形态接受、承传下来。由此,鲁迅的精神是独特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15.
走出虚无──鲁迅由孤独个体到文化战士的精神历程解洪祥假如说鲁迅走进虚无是由于他在精神发展过程中曾历经两重幻灭的话,那么,鲁迅走出虚无则首先是由于他“五卅”时期精神分流中的双重抗争。“五四”退潮后,随着鲁迅近代理性主义文化救国社会理想的破灭,鲁迅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走出“玩偶之家”之后踪迹何在?这一直是一个伟大的问题。上世纪初,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立足社会学,义正言辞地给她指出了两条道路:堕落或回来。在高扬生命个体的今天,笔者略受启发,有了新的思索,试从文本中娜拉的这一个体出发,提出她的另一种归宿———自杀。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一生都十分关怀中国女性的解放以及前途道路问题,他的这一思想在《故事新编》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鲁迅重塑了历史中的女性形象,寄予了他对母亲、妻子、少女这三类人物的赞扬与批评。鲁迅塑造了他心目中的中国女性的形象,也指出了中国女性应该消除自身存在的某些劣根性。  相似文献   

18.
“风沙中的瘢痕”:分析鲁迅《野草》的“虚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野草》中所表述的“虚空”意识为我们提供了在 192 3年到 192 7年这一时间维度上鲁迅生命意志中的情绪易变、恍惚而灰冷、却又无可奈何的坚强的个性存在 ,《野草》也正是他在绝望的抗战中建立起来的强大的个体生命意志力和颇具意味的一个思想概括 :一是直接相关于“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这些人生命题的拷问。二是对于“血污衰败”“混沌阴沉、离奇变幻”的人生气象的根本性的焦虑不安。三是惶悚于“毫不摇动、毫不惊醒”、“全体冰结”、干枯平安的人生现状 ,因此紧急呼吁“叛逆的猛士”、“举起投枪的战士”、“鲜血淋漓的粗暴的青年的魂灵”和“生动融和、升腾飞扬”的生命形式的出现。《野草》的“虚空”是一个富有哲理思辨的关于人的灵魂救治和超越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19.
孙郁的鲁迅研究呈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话语方式.它从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当代文化语境,思考并回应1990年代以后文化界、思想界的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孙郁的话语方式经历了从独白到对话的演变.而这一切尝试都是为了探寻鲁迅的"原质".由此,鲁迅被重构为一位追求个体自由的、具有平民身份的启蒙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人学”思想与鲁迅的戏曲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鲁迅思想最为核心的基点——"人学"思想出发,对鲁迅的戏曲批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迄今为止,学界对于鲁迅戏曲批评的研究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将鲁迅简化、提纯化的倾向,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生命意识为主要内涵的"人学"思想是理解鲁迅戏曲批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