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永乐 《经营管理者》2013,(25):237-237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程序性的刑事制度,在实践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及对相关权益的保护,同时他体现的人性化的司法理念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相互交融,在刑事诉讼中设计出比较完备的附条件不起诉的方法和程序,对我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相对不起诉制度作为现代公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了构建和谐型司法的时代趋势,符合司法机关大力贯彻的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在对待是否起诉问题上,检察机关多次提出要做到"可诉可不诉的坚决不诉"。这就为相对不起诉制度的适用创造出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就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的现状及一些问题和建议进行一定层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刑事和解制度起缘于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的“被害人——加害人”和解尝试方案,随着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的提出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司法机关的全面贯彻,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已逐步试用,但由于我国没有系统的立法规定,其在适用中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缺乏统一的范围、禁止性条件和程序,司法机关定位和职能不明,缺乏案件质量回访机制,对不起诉的加害人缺乏教育和监管机制等,由此提出对刑事和解制度构建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我国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增设了第三类自诉案件,被理论界普通称为“公诉转自诉”案件,增设此类不仅违背了刑事追诉制度的历史发展趋势,与刑事诉讼基本理论相悖,而且不具有可操作性,应当予以废除,代之以检察机关干预自诉,强制起诉等其他制度,以完善我国的自诉制度。  相似文献   

5.
孙少波 《经营管理者》2013,(24):238-238
取保候审制度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在保证不逃避,不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且能够随传随到的情况下,能够有保证人并且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可以免受拘留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取保候审制度也越来越完善,从九七年开始将取保候审作为一种明确的强制措施之后,取保候审的各项条款也做出了更改,但是制度的完善并没不代表执行的效果也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6.
现代法治国家在刑事诉讼中普遍确立了起诉便宜主义的起诉原则,我国的酌定不起诉制度体现了该原则,但该制度在立法和实施过程中均有不完善之处,本文试图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法治国家的相关制度,提出有利于完善酌定不起诉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李妍 《管理科学文摘》2009,(17):106-107
正如我们所知,一些典型的重大刑事错案的产生与刑事诉讼中的公检法三机关都有关系。公安机关错误侦查,检察机关错误批准逮捕和起诉,两级法院作出错误的有罪判决,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作证率极低。造成刑事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很多,既有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导致刑事证人不出庭作证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我国实行的“侦查中心主义”刑事程序结构。而关于这一点,在人们对刑事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分析中往往被忽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要依托国外的立法案例和我国实践经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应该扩大适用范围、增加使用条件、考察帮教制度科学化体系化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刑事和解制度,但从我国的历史传统来说刑事和解制度是比较符合中国人对轻微案件的处理态度的。我国受儒家传统丈化熏陶数千年,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和”,民间也多“以和为贵”,民众对轻微的案件也一般主张以非讼的方式加以解决,而不主张将矛盾激化。在明代就存在乡诉讼制度,乡间争议都在长者的调解下解决争议。虽然我国刑事法律没有明文确立刑事和解制度,但是民间对轻微刑事案件的处理不少也是以和解的方式解决的。这成为我国借鉴刑事和解制度良好的人文环境,刑事和解处理轻微案件的方式符合中国民众对这类案件的处理习惯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目前并非一个法律制度的安排,是具有刑事政策的操作规范。本文对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未成年人案件中增设暂缓起诉制度具有其理论依据,本文主张在立法上从暂缓起诉的适用条件、暂缓起诉的具体程序、暂缓起诉监督、帮教制度、暂缓起诉的处理制度等四个方面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13.
在《行政诉讼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下,权利人通过诉讼实现请求权利的有效期限起诉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当事人即丧失诉权,人民法院对超过起诉期限的起诉不子受理。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行政诉讼时效制度。然而,这一制度存在着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4.
刑事和解体现了国家刑罚权的谦抑性,同时尊重了被告人和被害人的意愿,突出了被害人的地位,是恢复性司法理念在刑事司法中中的体现,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由于刑事和解往往被误认为是“以钱买刑”,且由于刑事和解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相关配套机制的缺失,导致刑事和解工作在实践中遇到诸多难题。本文主要从检察实践的视角对刑事和解问题展开了研究,认为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实践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导刑事和解工作走上正规。  相似文献   

15.
叶桃 《经营管理者》2009,(22):283-283
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存在证据立法不完善、证据规则不健全、证人作证规则不合理、人权保障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分析提出从充实证据规则立法、完善刑事证据规则、合理建构证人作证制度、加强人权的立法保障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刑事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16.
刑事和解是西方司法实践的一项创举。而一个制度能否为另一社会环境下广大群众所接受、能否带来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规定是否合理,其中制度具备经济性与否就是其最有力的评判标准之一。 因此,本文从跟踪刑事和解制度发展状况、探讨刑事和解制度理论依据出发,以分析刑事和解的经济性价值为重点,最终探索刑事和解的可实施方案,寻求刑事和解制度合理的构架及其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如何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大量出现的刑事被害人在受到犯罪行为侵害之后,其本人和其家属生活困难甚至无以为继的现象,浅析如何在我国科学合理地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以对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外的公诉权制约主要体现在对起诉权的制约,例如德国中间程序、法国二级预审程序、英国预审程序美国的起诉审查程序。对不起诉权的制约,例如德国强制起诉程序、日本准起诉程序和检察审查会制度。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证据制度改革可以说是我国法律实务界和学术界各类人士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而信息时代背景下,犯罪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现有的刑事证据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围绕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20.
民事督促起诉是指针对遭受损害的国有资产或社会公共利益,监管部门或国有单位不行使或怠于行使自己的监管职责,检察机关以监督者的身份,督促有关监管部门或国有单位履行自己的职责,依法提起民事诉讼,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一项民事行政检察制度。本文阐述了检察院行使民事督促起诉权的意义、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以及适用范围,提出民事督促起诉应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使之规范化、法制化,确保在工作中起到实效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