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贷后管理作为信贷管理的最终环节,对于确保银行贷款安全和案件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据笔者对地区近两年来发生的相关金融案件分析发现,由于受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及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贷后管理弱化问题已成为基层银行信贷资金案件中致命弱点和环节,急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我国商业银行贷审委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业银行建立贷款审查委员会 ,信贷决策实行“审贷分离”是国际上商业银行控制资产风险的最基本的信贷管理制度。我国1995年的《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审贷分离” ,同年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试行 )要求各商业银行建立审贷委 ,建设银行最早实行了这一制度安排 ,其后各商业银行也相继建立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和贷审委制度 ,实行贷审分离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 ,提升借款人谋取贷款的寻租成本 ,防止内部操作及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 ,防止信贷人员个人素质缺陷 ,造成贷款决策失误 ,增加贷款审查的独立性 ,制约 (衡 )高级管理层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贷后管理工作做了一些分析和探讨.贷后管理工作是信贷管理的基础工作,对于信贷资产质量的保障发挥了核心作用.具有基础性、事后性、阶段性,具体操作上难度大,期间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完善稳健的带后管理对银行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人力资源配置不足、考评激励不到位等等,对其原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树立"六全"风险理念、规范和建立"三大体系",重视队伍建设,加大激励考评力度、结合风险防范和服务延伸,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贷后管理作为信贷管理的最终环节,对于确保银行贷款安全和案件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集团客户的基本特征出发,提出改进贷后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信贷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国目前的信贷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讨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信贷管理的发展入手,然后讨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正>贷后管理是指从货款发放到本息全部收回的全过程信贷管理行为的总和。其内容主要包括帐户监管、贷后检查、风险预警、贷款风险分类、贷款客户档案管理、有问题的贷款处理、贷款清理收回和总结等八个方面。加强贷后管理,不仅是信贷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而且是增强信贷风险控制,确实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确保信贷资产业务稳健发展,推动业务经营效益明显增长的需要。因此,对于起步晚,基础薄弱的地方银行,强化贷后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城市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工作难点和对策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贷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也是主要盈利来源之一,所以对贷款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别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贷前、贷时及贷后风险管理等方面论述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措施并对此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魏宇林 《决策探索》2010,(20):68-69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盈利目标能否实现,而且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风险管理文化未能与时俱进、信息不对称以及政策风险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信贷业务利润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授信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信贷管理的主要内容,对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是  相似文献   

10.
不良贷款回收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提高资产质量的重要环节。部分企业由于法律意识薄弱,违约后受到的惩罚力度低,故意逃废债,加剧了不良贷款的风险累积。可见地区法律环境在不良贷款的回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某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企业不良贷款回收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研究了法律环境对不良贷款回收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结果发现,法律环境对不良贷款的回收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规模较大的企业,法律保护的作用显著;对规模较小的企业,法律执行的作用显著。法律保护通过贷前约束机制作用于回收率,抵押和担保的中介路径效应显著;法律执行通过贷后监管机制作用于回收率,失信被执行人的中介路径效应显著。银行在业务中要考虑地区法律环境制定相应的贷款审批和回收要求,政府需要从法律保护和法律执行两方面营造更好的法律环境,从而提高不良贷款回收率。  相似文献   

11.
基层商业银行自身内部控制不健全,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本文依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商业银行内控评价指标,从中选取适用于基层商业银行的内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国际贸易融资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出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因此,在扩大国际贸易融资规模的同时,必须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等。  相似文献   

13.
P2P网贷近些年在我国迅速发展,其作为对商业银行体系的一个补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P2P网贷的发展也存在的很多问题。本文从P2P网贷存在的合理性出发,针对其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互联网金融成为悬在商业银行头上的又一把"利剑",迫使商业银行纷纷加快改革的步伐,以谋求生存之道。那么——2013年6月,"余额宝"横空出世,携几亿支付宝客户来势汹汹。一年时间内,资产规模达6000多亿元,增长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同时间,P2P网贷平台、网络理财频道、网络小贷等蓄势已久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如岩浆般喷涌而出,瞬时引起市场上极大关注。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取代商业银行的说法甚嚣尘上,互联网金融成为悬在商业银行头上的又一把"利剑",迫使商业银行纷纷加快改革的步伐,以谋求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介绍了银行贷前调查的内容,然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贷前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该文所指的资金流是指企业实际经营中发生的动态资金流量情况,而并非单指财务报表中的现金流量表。在现代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中,信贷从业人员在客户准入、风险评价、贷后管理及客户退出上,往往只注重对企业财务报表的静态分析,而忽视对企业的动态跟踪分析。在日常工作中对企业的动态跟踪,多维度分析企业的资金流情况,并借此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并就此做一些探讨,以期对以后信贷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从集团客户和商业银行两个视角分析了集团客户的授信风险,并提出五点建议: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集团客户的关联交易监控;强化贷后管理;构建完整、高效的信息平台;严防集团客户的担保虚化。  相似文献   

18.
中小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功能架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应用系统的功能架构是在充分的需求调研基础上形成的,是构建系统的基础,既要满足用户需求、符合用户业务习惯,又要兼顾技术框架和能力;中小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功能庞大而繁杂,目前正处在普及和完善阶段.中小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包括客户、产品、业务三大核心管理对象和一个风险控制终极目标,所有的功能都在此基础上进行展开.  相似文献   

19.
1风险的分析与评估
  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可能发生损失或影响获益的机会。对商业银行来说,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市场利率、汇率的变动,金融环境的动荡等等都有可能对银行经营安全构成威胁。金融业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使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商业银行经营的是商品经济中使用最频繁、地位最特殊的商品--货币。人人都使用货币,人人都需要与银行打交道。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牵动经济生活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因此,商业银行风险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很深远的。1929~1933年先从美国商业银行发生的货币信用危机导致世界性经济危机,至今还使人们记忆犹新,不时提及。2)商业银行以信用为经营基础,是最大的负债经营者。一方面是以自身信用向存款人保证存款的信用,并以借款人能按时归还本息为条件。一旦借款人失信,银行不仅要承担坏账损失,而且仍然要向存款人提供信用保证。这两种信用的矛盾,是商业银行风险的最大根源。3)商业银行另一大特色是创造货币。商业银行都具有无限创造货币的冲动,而其安全性又是创造货币的一大制约。商业银行总是想通过信用创新来创造货币,使自身的负债增加,同时需要的流动性也更多,风险也就越高。4)商业银行是经济风险的聚散中心。商业银行的存、贷、汇、转业务涉及各行各业各层次,以其特殊业务活动集各方面风险于一身,因此对经济波动也最敏感,商业银行的风险程度和影响力也往往高于大于其它企业与个人。  相似文献   

20.
宋菁 《管理科学文摘》2009,(29):138-139
现阶段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难以实现真正的审贷分离;信贷风险量化管理落后。要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就要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建立流动的人事干部体制;建立风险防范的应变制度和风险防范基金;建立企业信用评级、授信制度;实行积极的贷款定价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