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在批判高利贷信用和扬弃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信用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信用理论,该理论对我国信用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我国,信用缺失尤其一些地方政府的信用缺失,极大地削弱和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必须加强和完善政府在信用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领导科学》2005,(14):1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就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革命胜利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党则是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3.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劳动者权益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分析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有关劳动者权益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并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既是邓小平理论中关于民主法制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我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律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工人阶级政党取得革命胜利后所面临的一项必须解决的任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只能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供一些基本原则和观点。列宁和斯大林亲自参加了建…  相似文献   

5.
对社会主义矛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虽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但其理论有着较大的局限性。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先辈的正确思想,初步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营造了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和谐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2,(21):131-132
《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韩毓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该书描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历史发展,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核心地位。资本主义体制建立在信用机制之上,并且是对信用机制的滥用——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对于审视当前的资本主义危机、对改革以国际金融秩序为核心  相似文献   

7.
杨军 《决策与信息》2011,(11):156-156
社会文化是构成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马克思哲学理论作为一种体现社会基本规律的学科,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必然就要涵盖研究文化方面的理论思想。所以深入探索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文化内涵,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被长期冷落的马克思哲学理论,还可以增强学生对马克思哲学的进一步把握。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一生所作的著作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马克思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手稿》中多次出现的"异化劳动思想"一词现在依旧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异化劳动思想使得马克思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等学术问题进行深刻研究,这一理论在马克思的所有理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政府信用建设的缺失与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用是整体社会信用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政府“善政”的隐形资本,也是政府持续执政的一种重要竞争力。增进政府信用,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当前中国政府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在信用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整体而言,政府信用现状不容乐观。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一旦政府失信,那么它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损害将是致命的。  相似文献   

10.
正马克思政治社会化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强调从宏观概念上对国家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的认知、认同与批判进行整体分析,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推动价值。由黄丹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马克思政治社会化思想研究》一书,在对马克思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的过程中,揭示了马克思政治社会化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创新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科学性和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的科学性就在于提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生命力在于这一思想体系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两个必然"的基本思想并没有过时,而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实现途径和实现形式有了新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有了新的变化,我们必须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形式,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阎玲 《决策探索》2005,(11):65-66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根本立足点就是诚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无所不在。从经济学角度讲,信用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等。商业信用就是以延期付款方式出售商品,它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中常用的一种短期信用,主要利用商业票据或采取赊账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熊敏 《经营管理者》2009,(23):280-280
社会主义和异化这两个概念都是马克思曾经使用过的概念。关于二者的关系马克思本人并没有详细的阐述,但这并不等于说马克思没有这方面的思想。社会主义到底存在不存在异化,如果存在异化又该作何解释。本文试图通过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思想并联系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实际存在的状况对上面两个问题做出简要的检视。  相似文献   

14.
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不仅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意义十分重大的实践问题。由于长期忽视并缺乏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运动历尽曲折,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在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经过艰辛而不懈的探索,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认识不断深化,十五大进一步取得重大突破,创立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理论,从而丰富、发展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一、在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设想未来社会时,曾…  相似文献   

15.
新视野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破除了长期束缚我们的一系列错误观念,进一步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三个根本性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作出了多方面的重大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所有论述,马克思主义只是指其中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对当代中国仍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亦即普遍真理。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才能…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作为一种社会运动,世界上许多思想家对其进行了思考和阐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包括价值目标、科学体系、制度设计三个部分。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说明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未来目标。因此,价值目标居于首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一句话概括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思想宝库中含有一个以世界历史为基点的内容十分丰富的社会发展理论,现正引起人们越来越浓厚的注意和兴趣。深入研究和阐发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但能丰富和加深人们对唯物史观、社会发展规律问题的理解,而且能直接回答当代社会主义的许多现实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小小 《管理与财富》2008,(12):144-144,F0003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理解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从交往的内涵、交往与人类社会存在及其发展关系等问题入手,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交往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曾经预言,所有的国家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都将经过资本主义阶段,因此他预计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英国或法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出现,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了推测与设想。他认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以后,取而代之的将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但人类历史的实践却超出了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首先在苏联等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在这种情况下,是照搬马克思的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  相似文献   

20.
魏涌 《决策探索》2007,(1):46-47
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学思维范式开始在中国主流哲学中确立,交往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受到学界关注.本文从梳理马克思交往概念入手,以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视域,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内容进行理论上的探究,以期增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层理解与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