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组成要素的高频流动,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呈现出爆发性、衍生性、复杂性、紧迫性等特点,极易对国家、社会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城市安全治理的科学化进程,提高了城市安全治理效率,但对于公共安全事件的不确定性与多变性,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仍存在诸多困境。为实现城市公共安全的有效治理,需明确认识目前我国城市安全治理中存在的困境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优化措施,利用社会多元力量,构建高效协同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男女性别比例在110:100以上。有识之士预测,按这个比例任其发展,不加治理,到2020年,全国将增加约3000万光棍汉,由此带来的性犯罪、家庭、伦理等问题十分可怕。就湖北而言,过去,基本情况相似;未来,若不着力整治,后果也可想而知。为此,多年前各地就着手大力治理男女性别比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的政策网络研究与治理理论相结合,产生了网络治理流派。本文以现有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入手,通过对网络治理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描述,进而研究了社区网络治理在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分析,以及当前实施社区网络治理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最后得出在我国实施社区网络治理应该分阶段进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食品安全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而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关系着百姓的健康权与生命权。在生活中和司法实践中,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层出不穷且花样翻新,这凸显了我国在治理危害食品安全问题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现状与特点,找出深层问题与惩治难题,并针对短板缺陷对症下药,以期为构建危害食品安全犯罪防控与治理体系、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刑法对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刑罚规格实质上是双重标准,损害了法律自身的统一性。这种处罚不公的做法,不仅会放纵单位犯罪中的责任人员,而且也不利于预防犯罪。此外,现行刑法规定罚金刑是对构成犯罪的单位适用的基本刑罚和惟一的刑罚处罚方法。这种单一的刑罚处罚方法与目前我国单位犯罪的多样性、复杂性、严重性等特点不适应,有必要加以完善。本文将从完善单位犯罪的刑罚体系、设立单位犯罪量刑情节制度等多角度,探求完善途径。  相似文献   

6.
雷霞  李博 《决策探索》2011,(18):40-41
近年来,雇佣类型的犯罪形式大量涌现在社会领域。雇佣类型的犯罪案件频频见诸于各大媒体,作为一种犯罪类型,它既古老又新型。由于我国刑法对雇佣犯罪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使得司法实践上处理类似案件时存在较大争议。为了更好地打击此类犯罪,不仅立法和司法部门要负起责任,而且还要动员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以有效治理犯罪。  相似文献   

7.
何萍 《领导科学》2023,(6):103-107
住房商品化重构了中国城市的居住空间和治理模式,国家在城市进行社会治理的对象不再是固定的单位组织,而是高密度、原子化和异质化的城市社区流动空间。理解城市社区治理,就必须了解城市社区空间中复杂的权利关系。运用空间生产理论,从空间维度解构城市社区内部权利格局,并对引发城市社区治理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房权政治下的城市社区结构以物权归属为划分依据,是由私有空间、共有空间和关联空间整合而成的复合空间结构。复合空间中相互缠绕的权利关系最终表现为个人主义的无限扩张、集体行动的难以实现和关联主义的不断弱化,成为裹挟城市社区陷入治理困境的病理要素。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形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进城务工现象.与此相伴随的是,在我国一些城市,进城务工人员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遏制进城务工人员犯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现状 当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犯罪问题不容忽视.据公安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流动人口的犯罪比例很高,已成为城市治安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流动人口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已经占据各个城市不同人员犯罪的首位,而占流动人口80%左右的进城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共认的高犯罪群体.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是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与社会生活关系日益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关注网络犯罪的演变,对于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作出应对,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网络犯罪是区别于传统犯罪的新型犯罪类型,其犯罪手段具有区别于传统犯罪的特殊性,社会危害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网络犯罪的快速变化与理论研究形成反差,我国网络犯罪的相关立法较为薄弱,实践中也暴露出种种缺陷和不足,这些弊端严重影响了对网络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之下,有必要进行治理方式和手段的再拓展,进一步完善网络犯罪立法,以有效化解治理难题,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0.
毒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与艾滋病、恐怖活动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目前,毒品问题呈全球化发展趋势,各国皆深受其害,尤其是新型毒品的不断翻新和迅猛蔓延的特殊形势下,对毒品犯罪的侦控已经达到迫在眉睫的地步。从笔者在深圳市公安局实习的调查情况和全面分析我国现下毒品犯罪情况看出,当前我国毒品问题具有犯罪案件剧增、涉毒人员逐年增多,犯罪主体复杂化、低龄化和女性化趋势明显,犯罪组织形式高端化和集团化、犯罪心态多样化等特点。针对以上毒品犯罪问题的情况,本文从完善立法、强化防控措施、加强禁毒立法宣传教育、发挥专门机关作用、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和进行毒品问题初步研究的角度来找出治理毒品犯罪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河流污水治理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据可靠数据,目前我国大中型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11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约7亿人得不到安全的饮用水,形势十分严峻,治理河流水污染已迫在眉睫,采用什么样的河流污水治理方法事关国家大计。本文以清晰集为基础,通过清晰综合评比运算,成功处理河流污水治理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排污收费权有偿使用改革是我国收费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排污企业实行指标限制,有偿使用的行政许可制度,改变了过去先排污后治理,边排污边治理的旧模式,关口提前对于减少污渍排放,加强城市污染物的管理与治理,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犯罪的本质特征必须能够彼人们直观所把握,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而不是本质特征,刑法只能为了保护代表全体公民基本人权的国家法律制度而被迫牺牲犯罪人的基本人权才有存在的必要,行为应不应该受刑罚这一刑法特有的制裁手段调整是决定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唯一反映了犯罪本质的直观特征,由此出发,只能得出应受刑罚惩罚性才是犯罪的本质特征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4.
仝永涛 《决策与信息》2009,(8):17-18,42
非犯罪化体现着刑法的谦抑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犯罪的相对性原则,与我国现行法律和有关刑事政策思想是相吻合的。通过实现法律与伦理的真正分立、形成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格局、重塑犯罪构成模式和法官能动地运用自由裁量权与司法技术,非犯罪化能够成立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予以遵循的一项刑事政策,本文试就我国运用非犯罪化刑事政策的可靠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郑容坤 《领导科学》2021,(6):115-118
国外较早就城市社会及其治理著书论述,形成了两种主要研究视角。其一,以马克思、恩格斯、滕尼斯、韦伯等为代表的西欧学派,围绕工业主义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解构进行宏观理论阐释。其二,以帕克、沃思等为代表的北美学派,侧重对城市空间内人及其生活方式的微观实证剖析。虽然这两类研究取向存在研究路径方面的区别,但均指向城乡关系和城市治理等现象。梳理城市社会研究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应在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城市权利与社会资本为表征的城市性建设,进而实现城市善治。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生态世纪也是城市的世纪,一方面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另一方面地球上越来越多的人口将聚集在城市生活或工作。因此,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也是现实选择。但是,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性,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认清目前我国的城市与生态城市间的差距、生态城市创建中的缺失及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生活垃圾治理是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城市社区生活垃圾的治理尚停留在堆放到处理的粗放型治理阶段。本文结合国内外生活垃圾治理情况,建议应将循环经济立法,加大垃圾治理投入,支持垃圾治理产业化,提出以社区为单位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生活垃圾预防、分拣和投递系统,再以若干社区群为单位建立垃圾循环产业,进行垃圾的变废为宝和废物填埋,从而实现垃圾治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过程中,城市基层治理推进缓慢且困难重重,主要表现为主体角色定位清晰但功能作用发挥不足、多元主体关系明晰但矛盾重重、各类问题明确但解决方案总是治标不治本等。为此,以国家政策法规为依据,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可将其划分为领导型、负责型、自治型、参与型、合作型五个类别;以相应的治理理论为基础,可构建城市基层治理多元关系网络理想模型,即党建引领的党—政关系、协调指导的街—居关系、执政为民的街—民关系、协同合作的街—社关系、自治为民的居—民关系、互助互惠的社—民关系。同时,对照此理想模型,运用现状树界定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关键问题并探究其产生的根原因,可得出结论: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关键问题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消极增强循环圈使得部分关键问题不断强化,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暂时加剧了基层治理问题。为此,完善城市基层治理,应建立社会治理重心有序下移的协商机制,既保证下移的管理服务事项与资源一起下放到基层,又避免下移工作简单化和行政命令化;同时,要围绕调整街道—社区关系、打破两个消极增强循环圈以及强化城市基层党组织统筹引领能力、街道社区为民服务能力及城市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开展城市基层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国内学者近两年对城市社区治理进行了见仁见智的探讨。文章主要从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国家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以及国家-社会-市场三种力量间的冲突与协调等四条路径对近两年既有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综述,学界已就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多中心社区治理结构的形成等达成共识,协作治理将是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20.
周荣超 《领导科学》2023,(1):114-117
数字化生存是数字时代的重要表征。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需要进行数字化赋能与赋权。数字化赋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工具推进城市向智能化转型,数字化赋权利用区块链、云计算等提升治理主体数字化参与和协同的能力。上海市在实践中注重从经济产业、社会生活与政府治理三方面推进转型,将刚性治理与弹性治理有机结合,实现了治理效度与人文温度的互嵌。理想的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路径,需要从整体性治理与韧性城市建设两方面系统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