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彭富春同志针对传统的“存在—思想—语言”观念 ,提出了“语言—思想—存在”的新主张 ;并以此为出发点 ,提出了真理来源于语言自身的言说的真理观与文学乃是诗意语言的文学观。这样的主张的确新颖独特、石破天惊 ,但它却是难以成立的。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将语言的存在设定在人与世界的存在之前 ,而且是将语言作为人与世界的创造者而本体化了 ,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为尽管语言在产生之后对人的思想与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定”作用 ,但归根结底语言还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它只不过是一个由人造出并为人服务的工具。因此 ,真理只能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 ;文学也只能是对人和世界的一种反映。尽管彭富春同志一心要把这些“传统观念”“剥离”与“排除”掉 ,但它们比起彭富春同志的“新观念”来 ,还是要正确而有力得多。  相似文献   

2.
《老子》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禅宗也采取了“棒喝”等开悟方式,这都给人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老子和慧能在面对语言与世界的终极性问题的关系时,仿佛阐述了一种“出言即非”的思想,而许多人也确实是在沿着这条路去解读《老子》和《坛经,》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老子和慧能处,“道”“、空(”佛性)只是被悬置于语言之上,而并非完全隔离于语言之外。后人的极端性误读,不仅背离了老子和慧能的原旨,而且终使得《老子》和禅宗陷于文字的囫囵之中。  相似文献   

3.
道是什么 ?老子没有用语言给予明确的描述 ,只是用恍惚、惚恍描述道的特征。也正因为如此 ,老子这种描述性特点的语言被庄子延用和发展 ,提出“言不尽意”。之后 ,王弼提出“得意忘象”,也因此导致了后世文论中出现的意境说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人的思想“只有在语言的材料上,在语言的术语和词句底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的观点,从三个方面提出质疑:一是它对大量现象无法解释。如聋哑人没有语言,但不能说他们没有思维。二是在理论上也是说不通。三是本身自相矛盾。如果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恐怕世界至今仍是一无所知。本文认为思维先于语言。  相似文献   

5.
黄敏 《理论界》2006,(6):174-175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社会转型、文化变异、哲学突破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名实之辨”的思潮。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作为这一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在构建“道”这一理论框架的过程中,提出了“名实之争”的问题。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许多语言学思想,老子的语言学思想是其语言哲学思想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老子对“道”的命名中来体察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老子作为道家哲学的创始人,其思想是博大精深的。从语言学的角度,可以发现老子思想表达的独特方式。《老子》文本的语言大体可以分为遮言式、建言式、强言式三种类型,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老子的“道不可言”理论及其语言表现形式,表现了系统开放和超结构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7.
与时俱进做好语言规范化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语言规范化工作,成绩斐然也有不足。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今后在语言规 范工作中需要注意处理几个大问题:(1)交际值是衡量语言规范的唯一标准;(2)处理好语言中大量存在的中间状态; (3)语言规范不能扼杀新的好的语言现象;(4)语言规范要重视语言的层次性特征;(5)用动态的发展观看待语言规 范工作。  相似文献   

8.
陈剑晖 《江海学刊》2004,(2):184-190
散文的诗性语言 ,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语言“异质层面”的认同 ,同时也是对文学标准语的背叛。本文以诗性智慧为原点 ,从语言的感性心灵化 ,语言与生活细节的交融 ,语言的隐喻性和陌生化 ,语言的音乐性等方面探讨了散文的诗性语言。散文的诗性语言应是一种心灵性的语言 ,它应是人的存在的家园。诗性语言以高度的具体性和意味性来激发读者的联想 ,它突破了传统散文语言的“明”和“实”的限制 ,具有诗的纯粹性和审美性。  相似文献   

9.
张松 《东岳论丛》2006,27(1):160-165
在老庄思想中,由于其自身中包含有“有”与“无”的冲突结构,道从来就不是一种具有绝对可理解性和现成性特征的纯粹在场性。这一点构成了道的思想与始终拒绝“无”的问题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本质差别。但另一方面,道的思想也因此而表现出它与海德格尔的Ereignis之思在根本问题层面上的同构性;而“无”的本质性参与则表明,与Ereignis相同,道作为以自身为根据的绝对超越者,始终是从时间性、有限性方面被理解的。这是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原则,它不仅规定了道与Ereignis的不可言说性以及与此相关的语言本质问题,而且,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全部思想也都建立在这一思想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区别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而在语言内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容,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萨皮尔所说的"文化"其中也包括民俗的内容,民俗被认为是遗留在文明社会之中的古代社会的"残存物",语言与民俗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1.
语言活力、语言态度与语文政策--少数民族语文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布 《学术探索》2005,(6):95-10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许多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国家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制定实施了正确的民族语文政策,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文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对促进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语文的使用和发展情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语言活力方面,除少数几种民族语文具有较强活力外,大多数民族语文由于使用人口少、使用范围窄、使用水平低而丧失活力,建国后新创制的一些少数民族语文由于难以适应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面临困境,一些少数民族语文由于使用较少而成为濒危语言。在语言态度方面,为了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在保持、传承本民族语文的同时,自觉选择汉语文的学习和使用,双语学习和双语教育成为民族群众语文学习的一个普遍趋势。基于民族语文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新时期的民族语文工作应把握这样几点:第一,必须高度重视民族语文在民族政策中的敏感性,增强大局意识,把坚持语言平等,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提倡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作为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重要纽带。第二,保持民族语文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依法开展民族语文工作。第三,从各民族的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根据不同民族的需要和不同的语言态度,分别制定具体的民族语文规划,慎重、稳妥、积极地开展民族语文工作。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要充分贯彻自愿自择的精神,切实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意愿和选择。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产生的基础。从语言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教学规律等方面,探讨文化与语言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就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主要内涵和导入方法对引导语言、文化、教学三者之间有机统一体的形成,进而提高语言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一些语言现象与语言规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语言规范是任何语言都必须具有的。但语言规范又都不能脱离语言应用和语言发展的实际。一般意义上的语言规范是针对全社会共同使用的全民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而言。某些在一定范围内通行的行业专门用语 ,影响通用语言的规范 ,不必加以考虑。当前网络上的某些稀奇古怪的语言现象 ,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行业用语的性质 ,却又不完全等同于行业用语。这些稀奇古怪的语言文字随时都可能进入千家万户 ,我们必须加以分析 ,分别不同情况 ,认真对待。当前广告用语中出现的无视语言规范、乱改成语和习惯用语的现象 ,属明知故犯 ,是有意践踏通用语言规范的行为 ,理应受到舆论的谴责  相似文献   

14.
语言迁移长期以来一直是英语教师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澄清有关语言迁移的几种误解,讨论有关语言迁移的几个代表性定义,初步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中介语中的语音、词汇、句法及语篇四个方面的语言迁移现象,从而得出一些重要的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5.
张梦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4):118-119
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一方面,语言学习不能自动转化成语言习得,语言习得主要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这种输入应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而另一方面,只有输入没有输出,语言习得不能成功。有输出也意味着学习者内化了部分语言输入。在二语习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任务型教学将任务引入课堂,丰富了课堂语言输入,使得语言输入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6.
语言具有神奇的力量;语言是主动创造的而不是被动反映的;语言不仅是工具而且是本体。这些在今天似乎很“前卫”的见解,实际上是古代人的常识,根本不用等到20世纪所谓的“语言论转向”。早在《圣经》这本世上最大的大书中,其最平凡、最朴素也最神奇的一句话就是所谓“太初有道”  相似文献   

17.
外语测试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测试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来自我国西藏地区的大学生学习汉语和英语的过程对比来例证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不同。因为语言环境因素,外语教学效率低于二语教学效率。即使正式的课堂教学,教师的目的语水平也导致外语课堂与二语课堂目的语的输入与输出有区别。因此,缩小外语教师目的语水平与他们的思维、学识和教学理论的差距和重视课堂语言基础知识的习得是提高外语教学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阎赫允 《北方论丛》2001,(5):107-110
第二语言教学界十分重视培养具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人才,语言学者们在至力于探讨第二语言的流利性。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重视口语流利性在第二语言学得中的重要性,找出可能影响口语流利性的原因,并根据语言发展机制探讨对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第二语言口语流利发展的理论模式,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流利性。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与实在     
一  历史地看 ,语言与实在关系的讨论 ,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名实之辨。先秦哲学的总结者荀子 ,已将名实关系的讨论具体化为“制名以指实”的理论 ,所谓“指实” ,意即以“名”指称或表示实在。从指实的维度看 ,名实之辨首先涉及名 (语词、名称等 )与具体对象 (物 )的关系 ,在二者之中 ,名以物为指向 ,其意义亦来自物 ,荀子以前的《管子·白心》已指出了这一点 :“上圣之上 ,口无虚习也 ,手无虚指也 ,物至而命之耳。”“以其形 ,因为之名 ,此因之术也。名者 ,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1] 因物而命 ,以名指物 ,名与物之间呈现的是一种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