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自然美     
什么是自然美?这是美学讨论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人们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太阳为什么美?月亮为什么美?野花为什么美?原始森林为什么美?两千多年来美学家作了种种回答,但至今仍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结论。问题的困难在于,自然美,人们主要是欣赏它的形式:颜色、线条、节奏、比例、对称、和谐等等,这些形式怎么会具有美的价值呢?这些美的价值是怎样产生的呢?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然美作些初步探索,以期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美?美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是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从我国美学界的情况来看,对什么是美,美是由什么决定的问题亦有种种提法。大多数学者、专家认为客观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美,美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又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仅有少数专家坚持美是主观的观点,为人们熟知的高尔泰就是其中之一。把美归结为是一种精神现象、精神属性、精神产物,在西方哲学学界由来已久。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宣称美  相似文献   

3.
西方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论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及其历史地位叶中强“美是难的”,自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探索美的本质发出这样的感叹以来,西方古代美学家们为了揭示美的奥秘作了不懈的努力。尽管真理的大门一时难以开启,但美学家们一次次艰难而执着的追...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论美     
“美是什么?”乍看起来,很容易回答,可是细想起来却很难回答。两千多年来,无数的美学家,包括许多有重大贡献的美学家,都回答过这个问题,结果或答得不对,或不完全对。近年来,有些美学家,可能是畏难,竟有意回避这个问题。然而,它却象魔鬼一样缠绕着每个人,不想回答也得回答。不愿明答,也得暗答。这大概属于个人无力扭抟的事。  相似文献   

5.
客体、对象、美和美感辨析─—审美场研究系列论文之一葛启进面对金色夕阳,《几度夕阳红》中男女主人公异口同声地赞赏道:夕阳很美!在这一审美直观感受中,仿佛客体、对象、美和美感四者混而为一了:我感到了美的,就是对象,也就是客体。我们看到,一些美学家也常常把...  相似文献   

6.
在美的探索中,美是什么?美在哪里?这类基本问题,一直困惑着人们因而也吸引着人们去探索。“美到底在于物,还是在于心,便首先成为对于现实美的理解的根本分歧。”然而“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西”。说美在物吧,大诗人苏东坡诘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脱离主体,任何孤立存在的物,无所谓美;说美在于心吧,美学家蔡仪诘问道:“春晨红霞的美,难道不正在于天上云层反射着刚从东方出现的太阳光线中最强的红色吗?而秋夜明月的美,难道不也是在于月亮通过天气睛朗的空间泻下来的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进入20世纪以来多维理论视界中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的意境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几位美学家意境观的比较论证,从不同的美学家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其与西方美学理论的关系中去探寻他们的意境观的得失,在相互区别和联系中来确立各自之于20世纪意境建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1 什么是审美对象?这是美学家们孜孜以求的难题。当代美学家帕克就说过:“美学科学原是要对美的对象和我们关于美的对象的判断以及我们创造这些对象的行动动机等,求得一个明确的一般观念。”美的本质是西方古典美学研究的重心,为了探讨美的本质,美学不能不首先回答什么是审美对象。因为审美对象是探讨美的本质时所指涉的具体对象,美的本质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审美对象构成成分的争论。波兰美学家w·坦塔基维兹指出:“客观论和主观论的争论……可以用下列的话来加以简单概括:当我们称某物是‘美的’或‘审美的’时候,我们是把它归之于客观对象所具有的一种特质。或是把客观对象看成为并不具有这种特质,而只是由我们赋予它的。……当柏拉图说‘美的东西是依赖于美的特质而成为美的’之时,他的美学观是客观论的;当休谟说‘事物的美仅仅当它被静观之时才在  相似文献   

9.
美、审美、艺术是建构美学、文艺学理论大厦的最基本的范畴。对这三个基本范畴的深入辨析和研究,是打开美学、文艺学大门,探索其全部奥秘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契合点和切入点。五十多年前,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当时还是一个26岁的青年学子,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勇敢地投入了全国美学大讨论,并以《论美感、美和艺术》(《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长篇论文给中国美学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今天讨论美、审美、艺术的问题,看似是旧话重提,但仍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能够立足时代的多变,结合当今的社会实践、艺术实践和美学、文艺学研究实际,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本期发表的四篇论文,虽然提出了些问题,但需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王祖哲在《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一文中认为,快感、美、美感、审美和艺术是美学中的五个基本概念,但分析发现,快感、美、美感和审美是含糊不清的。这是美学陷入停滞和混乱局面的原因之一。对美学有积极意义的概念只有艺术,而艺术及其相关经验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郭勇健针对王祖哲的文章认为,《概念分析》通篇都是把美视为...  相似文献   

10.
读了周来祥同志的美学著作《论美是和谐》,很受启发,获教非浅。对“美是和谐”这个命题,作者说“是很符合我的想法的”, (《论美是和谐》第3页。以下只注页数)我们也很有同感。对美的本质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托尔斯泰说:“多少博学的思想家写了堆积如山的讨论美的书,‘美是什么’这一问题却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而且每一部新的美学著作都有一种新的提法。”(《艺术论》)古今中外的美学家对美的本质下了  相似文献   

11.
试比较中西性格理论的真实观、审美观李育红真实性问题与美、与艺术有着密不可分又难以彻底解决的联系。历代美学家对艺术与真实的关系问题各持己见。不同流派美学家的艺术真实观更是迥然有异。从美学的角度看,对待艺术真实性的不同态度、不同见解直接关系着不同艺术类型...  相似文献   

12.
5月2日,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评奖揭晓。中文系蒋孔阳教授获杰出贡献奖,朱立无(与王文英合著)的《真的感悟》获优秀成果奖。蒋孔阳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四十多年来致力于美学的研究,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美学理沦体系,成为目前国内美学界独树一帜的“第五派”。  相似文献   

13.
目前,"生活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球的最新美学思潮,国际美学界在拓展美学疆域的基本路数上是一致的。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所做的工作是呼吁美学回到日常生活,并将这种美学称之为"超越美学的美学",也就是超逾"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在波兰举办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上,当韦尔施重提"超越美学的美学"话题之时,却得到了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的反驳,但伯林特要求美学走向环境与韦尔施主张美学回到生活其实是殊途同归的。然而,生活美学并不像艺术哲学和环境美学那样是由西方美学家提出并占据了主导的美学思潮。东西方美学家几乎共时性地提出了"生活美学"的理念,而且,中国美学传统自本生根地就是"生活美学"传统。刘悦笛邀请国际美学协会前任主席柯提斯·卡特主编的《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英文文集,就致力于在全球范围之内、在东西互动之间来共同推动生活美学的进展。刘悦笛指出生活美学是东西方异曲同工创造出来的,它有着东西方两种哲思资源,但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加以积极应对。赵强进而指出,晚明时期生活美学的要义就在于以"受用清福"为旨归的生活观念的生成,以营构艺术化、优雅化的日常生活情境、增进世俗日常生活的快乐为旨趣。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目前,“生活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球的最新美学思潮,国际美学界在拓展美学疆域的基本路数上是一致的。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所做的工作是呼吁美学回到日常生活,并将这种美学称之为“超越美学的美学”,也就是超逾“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在波兰举办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上,当韦尔施重提“超越美学的美学”话题之时,却得到了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的反驳,但伯林特要求美学走向环境与韦尔施主张美学回到生活其实是殊途同归的。然而,生活美学并不像艺术哲学和环境美学那样是由西方美学家提出并占据了主导的美学思潮。东西方美学家几乎共时性地提出了“生活美学”的理念,而且,中国美学传统自本生根地就是“生活美学”传统。刘悦笛邀请国际美学协会前任主席柯提斯·卡特主编的《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英文文集,就致力于在全球范围之内、在东西互动之间来共同推动生活美学的进展。刘悦笛指出生活美学是东西方异曲同工创造出来的,它有着东西方两种哲思资源,但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加以积极应对。赵强进而指出,晚明时期生活美学的要义就在于以“受用清福”为旨归的生活观念的生成,以营构艺术化、优雅化的日常生活情境、增进世俗日常生活的快乐为旨趣。  相似文献   

15.
对美的热爱与追求是审美活动和科学创造的情感动力,本文试图从审美活动与科学创造的关系入手,就审美活动对科学创造的积极促进作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审美活动与科学创造本属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一是寻美,一是求真。但两者之间又确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同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辩证统一的实践活动。 首先,从相互联系的观点看,真与美相互依存,辩证统一。对于真与美相互依存的关系,历来为美学家和科学家所重视,并做过许多有差的探索。曾经有人认为,乐曲可以用数字来谱写,从这一意义上说,数学也是美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常常把审美的和艺术实践的经验,或者提升到唯理主义哲学的高度来加以总结,或者提升到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来加以总结,形成了唯理论与唯物论两种对立的美论观。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以康德、席勒、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家,企图调和唯理论与唯物论之间的矛盾,另辟蹊径探讨美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美学家的美论思想进行革命改造,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上建立了科学的美论观,使美学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成为我们探究美的本质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美学家都把美解释成形式自然而然和有规律地支配想象和理智的一种特性,因而,这种特性就成为激发快乐的源泉。美使人快乐,愉快的、有益的、真实的和健全的东西也使人快乐。快乐源之于美,但此快乐与原之于其它方面的快乐是不同的。令人愉快的东西满足了我们的爱好。作为有  相似文献   

18.
美是什么?是人们始终围绕着美学进行探索的问题。美生成于自然,还是生成于主客体的关系,抑或是生成于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从美是客体的价值属性、美是人的自由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主客体关系的自由与和谐、美以实践为中介生成与发展的历时性变量等方面来综合考察美究竟是什么,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音乐同一切艺术一样,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从原始社会初人民“杭育抗育”的呼叫到后来工业社会光怪陆离的电声摇滚,从摇篮旁母亲独自哼唱的摇篮曲,到广场上万人演奏的交响乐音乐,已成为人类跨世纪、跨时代、跨地域的共同语言。那么,音乐为何具有这等永恒的价值?音乐艺术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以往的哲学家、美学家、音乐理论家对此作出过种种解答。这里我们无意逐一评说,只想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作一种形而上终极探索。古希腊的哲人们在思考哲学的根本问题即宇宙和人类的本质时,往往提及艺术与美。而论述艺术…  相似文献   

20.
关于美感的社会根源问题众说纷纭,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美学家都对其作出了不同的却又同是片面的解释.本文运用辩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哲学高度剖析了美感产生的社会根源:认为美感慨不是象唯心主义者断定的是由什么神秘的能力产生,也不是旧唯物主义所说由动物本能产生,美感又能产生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因为即使是人用于审美的感官也是劳动创造的和在生产劳动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