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牟钟鉴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
仁和之道,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和传承,为人类世界提供了前进的智慧.无论什么时代,仁和之道,都是广纳人类文明、引领时代前进的文化旗帜.人类历史表明,履行仁和之道,实现世界的文明对话,互尊、互谅、互名、互利,同舟共济和平对接,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趋势.同时,仁和之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特征,需要人类在学习、沟通和综合创新中去实现. 相似文献
2.
3.
彭国兴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5-8,20
老子和孔子是我国古代阐道、弘道、体道的最伟大思想家.尽管他们的"道"有着互不相同的内涵和特点,但却始终贯穿着"和谐"意蕴;尽管他们的理想之道及体"道"之途互有差异,但他们都从"天下无道"的社会现实出发,致力于实现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有道"社会.这对于我们今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如运用孔老道论促进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运用孔老关于天道、地道、人道相互和谐统一思想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建设,运用孔老之道协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共进等. 相似文献
4.
叶文举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1):94-98
诸葛亮未出隆中时是一介书生,自有观其大略的治学之道.由于人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当诸葛亮走向政治舞台时,其治学之道无疑会对他的治国之道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以刘备驾崩永安为分界点,前期治国之道主要承袭了治学之道的精神,后期则有所偏离.这种差异使诸葛亮的性格前后也有细微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吴根友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2):22-30
道是老子哲学中之核心概念。依据清代哲学家戴震的解释学思想,运用现代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方法对老子哲学中“道”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老子哲学中“道”具有多重意义,其中“本原之道”与“规则之道”是老子道概念的基本内涵。作为“本原之道”,意谓道是万物的总根源,可以从存在论与演化论两个角度去考察;作为“规则之道”,意谓道所蕴含的规则属于次生意义,可以从“天之道”和“人之道”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6.
郑庆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117-119,124
春秋时期,新型之士兴起,从而使朋友作为独立一伦,开始从宗族血缘关系中分离出来,成为社会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从修身、齐家、治国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了交友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其社会政治价值,提出了交友必须遵守的的原则和规范,即遵循礼义、诚信、忠恕之道。这些思想不仅具有创始性的意义,而且对中国的人际交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林杨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4,(3):119-127
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教基本精神中贯穿着“适中之道”,表现在信仰有则、立法执法有制、为人处世有礼、斗争有节、施济有方、消费有度等方面。这与儒家伦理的“中庸之道”有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36-41
以王艮为旗帜的泰州学派致力于儒学民间化。儒学民间化是消解儒学生存危机、推进儒学发展的新路数。问题是,王艮为什么要提倡这个发展儒学的路向?它的思想基础、价值理念是什么?它的实践理念与实践途径又是什么?本文希望通过对王艮所倡导的儒学民间化蕲向的较全面的探讨,以期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兵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189-192
原始的"道"概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就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的公共资源.但在后来,在它自身的发展史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意义上的分裂.正是这次意义的分裂导致了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而老子独特道论的出现,是"道"在其意义发展及演变过程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赵庙祥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22-26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刘示范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和,和而不同,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内涵丰富而且历史悠久,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不仅如此,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影响了全球,上世纪90年代起出现的全球化趋向,就是和,和而不同的必然反映和写照。同时和,和而不同引领了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使全球化展现其鲜明的活力和生机,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以及应予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2.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论断提出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众多成就,但也存在研究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足、问题导向不够明确、"中国特色"全面形成进程缓慢等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和根本行动遵循。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分别形成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和文明形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魂脉"就是对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牢牢把握与坚守。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领域长期面临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形势与工作定位,在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的基础上,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批判"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思潮,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哲学社会科学、以哲学社会科学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具体的谋划和部署,包括健全党的创新理论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打造全媒体主流传播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七个方面,要从广义意识形态层面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守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魂脉",提升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瞿建慧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141-144
湖南境内湘语“V+X+N(L)”的结构形式共有四种:“V+在+N(L)”、“V+到+N(L)”,“V+体貌助词+N(L)”和“V+体貌助词+在+N(L)”。“V+体貌助词+在+N(L)”的来源于六朝时期就已常见的“(S-P)在NL”结构。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人对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并不重视。之所以愿意和中共合作,与其对社会主义理论、苏俄的认识密切相关。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并受到普遍重视,许多国民党人也积极进行了研究和宣传。虽然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认同各异、对联俄容共的政策有怀疑、对中共也有疑惧,但苏俄革命的成功与对华宣言的发表使国民党人普遍对苏俄抱有好感;希望以俄为师及苏俄对国民党的巨大援助坚定了孙中山与苏俄结盟的决心;而与苏俄结盟的意愿及对具有革命积极性的中共党员的欣赏更促进了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相似文献
15.
晚清义赈对近代中国灾荒救济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强烈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救荒体制;使民间广泛地参与到灾荒救济中来;有力地促进了中外合作救灾新局面的形成,并最终促使中国近代赈灾体制得以初步确立。此外,它还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和参与社会公益救助热情。 相似文献
16.
论章法结构与意象系统——以“多”、“二”、“一(0)”螺旋结构切入作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满铭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4):40-48
自来研究意象的学者,大都只注意到"个别意象",而忽略了"整体意象";即使有的注意及此,也仅提出"意象群"或"总意象"、"分意象"的说法,而无法梳理出"意象系统"来.本文有鉴于此,即以"个别意象"与"整体意象"为基础,试图借由"层次逻辑"而形成之"章法结构",将自"个别意象"逐层提升至"整体意象"的"意象系统"作一呈现,使深埋于意象与意象间的内在逻辑或"纽带",得以开挖、显露出来,进而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作考察,以见"章法结构"与"意象系统"不可分之关系. 相似文献
17.
"趣"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体现在戏曲批评中,它在明代始得到引入和阐说,曲论家们主要从戏剧语言运用、技巧表现等角度论及到"趣","趣"首次被标树为了戏曲审美的本质所在;延展到清代,"趣"在戏曲批评中运用更为广泛,曲趣论得到进一步拓展,曲论家们对"趣"作为戏曲审美的本质、曲趣的表现范围、生成、特征等进行了更为切中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童庆炳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4(6):5-9
用现代观点诠释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不同意认为《物色》篇位置排列“有误”的观点,认为目前的《物色》篇的位置暗含了社会与自然并列的思想。《物色》篇提出的“阴阳惨舒”说揭示了人的心理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同构对应”和“物我交感”,也说明了自然景物是文学本原之一。本文认为“阴阳惨舒”说、“联类不穷”说和“情往似赠”说等三说,可以看成中国古代“绿色”文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