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言学著作给词的比喻意义一般是这样下的定义:“有些词的引申意义,是通过词的比喻用法产生出来的,这种引申意义,也叫做‘比喻意义’.比喻意义和一般引申意义不同,它不是直接从基本意义转化而来的,而是通过基本意义的借喻而形成的.”(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第二五三页)“……‘香’的这些转义都是由比喻用法而来的,因此又可以称为比喻意义.”(张永言《词汇学简论》第五十一页)“词的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形成的新义.事物之间往往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
文化制约了动物比喻词的意义演变 ,而动物比喻词的文化意义又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容。由于文化的内容、传统、心理有差异 ,很多英汉文化动物比喻词意义上差异较大 ,容易造成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从英语中有而汉语却空缺的动物比喻词、汉语中有而英语却空缺的动物比喻词、英汉语都有的动物比喻词来分析和归纳英汉动物比喻词的相异点 ,从而为更好地在英汉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如的交际服务。  相似文献   

3.
成语是人民群众长期习用的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一种固定词组。成语在语言运用中,特别是书面语言的运用中很频繁,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仅要对它的一般特征和用法进行研究,而且有必要对它的个别特征和特殊用法进行探讨。成语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意义的完整性和结构的定型性。所谓意义的完整性,是指成语的意义不是它的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几个成分结合在一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完整意义。比如“满城风雨”并不是说“全城刮着风,下着雨”,而是比喻  相似文献   

4.
人体方所形式的隐喻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汉语中,人体部位词一般不具有处所性,需要加上方位词,才能构成人体方所表达形式"NP F"。人体方所表达形式不仅仅指示某一实际位置,有时又表达隐喻意义。我们对汉语中具有隐喻意义的人体方所形式加以研究,弄清汉语中以人体方所意象形成的隐喻,并对人体方所意象形成的隐喻意义作出认知解释,从而从一个角度证明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形象语言的核心.运用比喻性成语,乃不同语言共同的修辞方法.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使用成语尤为频繁.比喻性成语翻译的关键,是对形象的处理.在汉语比喻性成语的翻译中,对形象的处理采用"等值译法"、"类比译法"、"模拟译法"、"描写译法"等手段.既传达原文的精神实质,又表现其风格韵味,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熟语这一概念在中外有关研究中术语使用上略有不同,汉语四字成语是熟语的一类,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功能,可以从隐喻这一角度来理解它。将隐喻理论引入汉语四字成语理解的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会拓宽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范围,同时为汉语研究提供认知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7.
数词,顾名思义,是“表述数目”的词。人类的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日常生活,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数词。数词,除了表述一种数量概念,在语言交流中,还有修辞意义,或用来比喻,或用来夸张等,使语言表达变得更丰富、更生动、更形象。数词的这种修辞意义,不仅在汉语中随处可见,在英语中也可信手拈来。比如:汉语成语“百里挑一”,英语成语是“onein a thousand”。又如:形容人数不多的汉语成语有“三三两两”,英语成语是“by ones and twos”。本文拟将数词在英汉习语——英汉两种语言的成语、俗语、谚语中的种种妙用,略作粗浅的探讨。一、体现数词本义的习语汉语成语“五体投地”,形象地描述了佛教徒对佛祖的虔诚。此处“五体”指两手、两膝及头这五个部位。“五”是取其本义,引申为对人对事佩服到了极点。又如:汉语成语“百步穿杨”,其中的“百步”,  相似文献   

8.
分析与比较英汉两语数词在读法、句法功能、比喻意义等方面不同用法,可以看出文化差异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成语属固定短语,其结构一般都能按照短语的结构来分析,不过,也有少数成语的结构,一般认为难于分析,如"乱七八糟"、"慢条斯理"等. 而把它们当成词来考察就可清楚其结构:由两个语素组成,前者为词根语素,可以单独成词,是词汇意义的主要承载者;后者是三个不同音节构成的词缀语素,主要记录语音,兼表一定的语法意义.如此看来,"乱七八糟"是词不是成语,但汉语中两者的界限本来就很不清.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人类对事物认识的共性而产生了部分相同的英汉语比喻词 ,但文化差异、人们所生活的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和态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英汉语比喻词又存在诸多差异。拟对英汉语中的动物比喻用词作一简略的比较 ,并阐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从关联理论看英汉翻译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的本质,同时还根据英、汉语在句型结构、文化内涵、语用规则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了如何在关联原则指导下,依据汉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信息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宾为霖是英国长老会第一位来华传教士,他的《天路历程》官话和文言译本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译介方法,其译介目的是向中国读者介绍书中所描摹的一种理想的人生追求模式,译介态度友善而认真。  相似文献   

13.
双关是英汉两种语言中一种重要和特殊的辞格。文章从语用语言对比和社交语用对比两个方面探讨了英汉双关之间的差异,并以语用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若干例证的剖析,提出了作为译者在英汉双关互译中应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以期在目的语中再现原语双关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广告语言翻译是产品跨国营销中的重要环节。文中采用了案例分析法,从语用学角度剖析了跨文化背景下广告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语用失误,希望对英汉广告翻译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描述性方法,从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视角来分析《佐治刍言》中的"非忠实"翻译现象。指出该译本的改写是译者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基于原文的交际特性,为了实现特殊翻译目的而有意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将中国本土文化资源很好地同原文信息进行融合,使得译本被中国文人所接受。认为这种基于文本交际特性的改写,对当下的翻译活动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严复和鲁迅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具有“译介救国,开启民智”理想的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文章运用翻译目的论理论分析归纳了他们在翻译观上的相同点:在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上的选择都是有目的的且目的是相同的,即二人的翻译意图是相同的。然后,从他们的翻译观中得出对当代中国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译者的登场——从中国翻译理论和实践发展看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西方的语言观和传统的翻译理论一直束缚着人们对于译者主体性的探索扣发现.其实,从翻译发展的历程来看,到处可见她的踪影.以道格拉新·鲁宾逊的"翻译身体学"为理论支持,以中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例,意在从新认识和发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技文章英文摘要包括文题,作者及作者单位、摘要和关键词。科技文章摘要各组成部分英译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就文题的翻译技巧,摘要翻译中的人称、语态、时态,关键词和术语的翻译以及译文的规范性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子星座”。在翻译方面,鲁迅与郭沫若均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主要表现在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译文所表现的译者地位等方面。在翻译选材方面,鲁迅主张“为人生而艺术”,郭沫若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在翻译策略方面,鲁迅坚持“宁信而不顺”,郭沫若则倡导“风韵译”。在译著及译文所体现的译者地位方面,鲁迅让译者“显形”,郭沫若则让译者“隐形”。但大道之行,殊途同归,他们都以自己丰厚的译著及译学理论共同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和繁荣。  相似文献   

20.
在中外文学作品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段,在跨文化视域影响下,东西方国家的应用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实质认识不足,忽略了隐喻的本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分析。分析东西方对于相同事物的认知差异,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且具有民族特色的修辞格,针对隐喻密度相关值展开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读者的阅读思维,探讨隐喻翻译的多种信息整合模式,完成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探析,实现译文信息与原文信息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