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了向“思想贫乏”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精神的家园 ,海德格尔走了一条由“存在”到“道说”的哲思之路 ;“道说”———本质的语言就是存在之家 ,体现了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最大特色 ,即从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角度揭示语言与存在的本质联系 ,重新奠定人与存在、人与自然新关系的基础 ;正确面对和接受现代科技文明的挑战 ,改变“无家可归”的命运 ,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诗意地栖居” ,就是在“倾听”自然这个“神圣者”的“道说”中通达存在之真理 ,进入精神之家园。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深层病因在于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所导致的人类生存家园的沦丧.贯穿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栖居理论对人的本真存在和家园意识有着独特的见解.真正的栖居将人的存在置于天地人神的四重整体之中,呵护人与万物回归其本己的自由.通过对“诗意地栖居”这一命题的阐释,海德格尔指出了人类向存在家园的复归之途,为生态存在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以其诗歌作品实现了对"诗意栖居"生态美学内涵的独特讨论,从"家园意识""、位置感""、诗歌创造与艺术想象"等多个维度展现了英格兰人实现"重新栖居"的现实和美学途径。同时",重新栖居"的诗歌展演构建出较为完整的"栖居"理论体系,达成了对当代生态美学的有效阐发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英美文学中的家园意识是唤醒人类对大家园与小家园的追求、热爱与保护,从而摆脱生存困境、化解生存危机,使人类的栖居更加和平、和谐、安宁、纯净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期盼.在家园意识昭示与驱使的能动环境中,正常的自然人无论身处异境与否都渴望有一个家即安身之所,以摆脱或减少寒冷、危险、丑恶、焦虑、孤独甚至死亡,并由此而进行艰苦不懈的重塑与抗争.  相似文献   

5.
《浮现》通过女主人公回乡寻父这一经历,揭示了女主人公在生态坏境被破坏、人性被遮蔽时的内心感受,即产生了一种失去家园的茫然之感,而这个家园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生态思想家认为家园意识促使人们爱惜环境,营造美好和谐的自然和精神家园,从而得以“诗意的栖居”于自然界.《浮现》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与自然的融合来倡导万物和谐共处的概念,为解决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态和精神危机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试论巴金的家园文化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巴金百余年的生命历程中,家园文化意识始终是他进入现实生活和文学生活的精神源泉,也是他从事文化创造的生命支点。“家园”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指归,还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文化现象;“家园”所指不仅仅是“小家”———家庭,还是“大家”———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国一体,这一文化观念经由置换再造而灌注于巴金生命外化的文本世界。本文以巴金对于“家”、“国”及其内在关系的认识历程为行文线索,探究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对于家园文化现象的深刻认识和思想变迁。“家园”文化意识的探讨和反思将有助于促进新世纪文化建设的积极重建。  相似文献   

7.
人类历史正由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在此重大转型之际,曾繁仁先生将当代存在论哲学、生态美学等理论加以整合创新,提出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一新型美学理论观念。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为指导思想,实现了对实践美学的新超越,并发现了人之生态本性,体现了一种新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和浓郁的家园意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向军  姚广 《社区》2014,(31):30-30
“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温暖的词汇。树立家园意识,建设美丽社区,完善便民设施,创新治理模式,增强居民归属感,是新形势下山东省滨州市开展“共同的家园”服务品牌建设,构建功能完善、群众满意的社区服务体系的核心和重点。  相似文献   

9.
侗族“栖居”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侗族栖居之所适应了侗族的生存需求 ,蕴藏着原始情感 ,寄托着精神信仰 ;神、人、鬼的“三界”在这里和谐相处 ;侗族在栖居中形成宁静的文化心态 ,其哲学意义是“阴阳”的相生相化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之栖居"乃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主旋律。海德格尔由存在本身而入思栖居,从而揭示出栖居的本质就是栖居的真正困境;在对此困境的倾听中,海德格尔进而由栖居思入"筑造"。在栖居着的筑造中,让物自身自由地涌出和收回;在筑造着的栖居中,让四相一体安居在物中,这便是海德格尔栖居之思在存在的深度上向我们发出的质朴劝告。  相似文献   

11.
陆组轩 《金陵瞭望》2011,(22):46-46
六合区以创建“五个家园”(即:“爱心家园”、“康乐家园”、“学习家园”、“和谐家园”、“红色家园”)为载体,全力推动城市社区创先争优。目前.全区38个城市社区已成功创建各类家园117个。  相似文献   

12.
家园重建需克服灾民意识,激发自立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区少数受灾民众尚存在较强的灾民意识和温床意识,这种意识一旦蔓延将会严重影响灾后重建的进程.而受灾群众实际上才是家园重建的实施主体,因此,灾后重建尤为需要强化自强自立精神,多措并举,激发灾民自立精神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浓厚的家园意识与生态情怀是广西新时期文学的主体内容。对家乡故土的眷念,对生存家园的牵挂,使得“还乡”主题和“家园”情结成为作家重点表现的内涵。此外,在生态关怀上,广西文学作家本着对家乡山水的挚爱,自觉地投身于生态文学浪潮之中,为故园的绿色生态讴歌,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种种行径进行无情的鞭挞与揭露,表现了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展现了广西各族人民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14.
诗人何以“居”?——试论陶渊明的诗意栖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古朴自然的美学风格已经学界反复论述,然从诗人之“居”的角度切入,并对“居”的文化渊源进行梳理,进而探析陶渊明诗文中“居”的审美意象,学界尚缺阐述。陶渊明糅合儒家“君子固穷”和道家“逍遥”,是以形成“闲”的诗意栖居形式。  相似文献   

15.
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论张爱玲的家园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园意识是张爱玲创作心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她创作的原动力。这种意识的形成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对古老家园的痛苦记忆以及对理想家园的探寻是这种意识的具体表现。家园寻求意识伴随张爱玲创作的始终以至她的一生,成就了她极高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6.
“诗意地栖居”——人生审美化的至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工业社会,工具理性膨胀,人文价值丧失,道德意识危机,人日益沦为“物化”的存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正遭受空前污染,人和这个世界变得毫无诗意可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类迫切需要精神上的终极关怀和灵魂救赎,极度渴望重返精神家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海德格尔将荷尔德林的诗句予以深刻的哲学诠释,为苦苦寻求终极觉悟但又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危机之中的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本文拟从“诗意地栖居”的本质内涵人手,探寻导致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内在根源,旨在剖析“诗意地栖居”这一哲学命题对于医治现代人精神疾病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呼兰河传》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呼兰河城人在黑土地上的生活状态。小说没有连续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人物性格,却有很多家园场景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战争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本文从寻找精神家园和批判畸形的集体意识入手对家园场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飘》的研究多从小说南北内战的历史背景,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人物的性格分析,以及南北方的文化冲突等等几个方面。更多的人把它当作一个爱情故事看待。家园意识是贯穿于全文的一个重要主题,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且也使小说的叙事结构完整统一。家园意识也是维系斯卡雷特与美国南方传统的纽带。正是强烈的家园意识使斯卡雷特不断获得力量,坚定地在乱世中生存和奋斗下去。  相似文献   

19.
《密西西比河上》是马克·吐温一部自传色彩浓厚的游记,马克·吐温在书中展现了对于家园形象的构建过程。对于家园的想象随着旅行的展开不断发生变化,讲述者身份的切换也从不同角度建构出多维的家园:从游记开始时对于家园的客观介绍,到回忆少年时光的精神家园,再到现实冲击下家园形象的解体,直到结尾时家园形象的重建。马克·吐温的重回大河之旅展示了回忆家园与现实家园的冲突,为了应付回忆中图片式的印象与现实的不同步,马克·吐温选择在想象中重建崩塌的家园印象。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无形性”与精神内涵,是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对接中最重要却最容易丧失的部分,“家-家园”提供了一个能够稳定与延续住这种精神内涵的维度.“家-家园”在今天唐卡技艺的传承中,同唐卡相互构建,并进而稳定了唐卡技艺中的无形性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