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玉环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6-68
译者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客观存在,同时阐述了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性、必要条件和限制性因素。通过这些探讨,笔者希望在翻译研究中确立译者的主体性,更好地指导译者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地位重新得到确立,译者的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在强调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任意的,无限制的,它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正确对待这些制约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翻译出更为出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在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译者自身的翻译动机、双语水平、个性素养以及其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与时代背景等。 相似文献
4.
裴玉花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7-81
译者是原文和译文的中介者,是翻译中最积极的因素,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挥其主体性。学生译者完成翻译作业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次主观能动的思维活动,其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原文的理解与诠释、翻译策略的选择、斟酌译文表达、实现翻译目的等方面,并受制于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5.
王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0-81
本文从阐释学角度分析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指出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现状同时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指出译者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也受到原著,译者的读者意识,双语能力及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译者的另一副“镣铐”——译者主体性发挥的若干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尔奇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140-142
翻译的过程其实质是译者发挥主体性与受制于若干制约因素之间迂回的操作过程。译者主体性发挥受译者的文化先结构;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译者的诠释空间;译文接受者等四个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曾尔奇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翻译的过程其实质是译者发挥主体性与受制于若干制约因素之间迂回的操作过程。译者主体性发挥受译者的文化先结构;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译者的诠释空间;译文接受者等四个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张东东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6-97,100
生态翻译研究的萌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生态翻译是生态科学与翻译科学相互结合而孕育的全新的翻译研究观点,其较为关注译者问题,可为探求译者主体性的本质、规律和原则等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LIU Hua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实践主体。人们对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从传统译论、翻译科学论,到后现代解构主义学派等三个阶段的发展。尽管每个阶段的研究围绕不同中心,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也迥然不同,但始终局限在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中,强调某一中心对另一中心的压制。然而,翻译活动从来都不是其中某一中心的独白,译者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也正是译者与文本、读者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展开多元互动交流、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对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8(4):125-12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实践主体.人们对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从传统译论、翻译科学论,到后现代解构主义学派等三个阶段的发展.尽管每个阶段的研究围绕不同中心,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也迥然不同,但始终局限在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中,强调某一中心对另一中心的压制.然而,翻译活动从来都不是其中某一中心的独白,译者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也正是译者与文本、读者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展开多元互动交流、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何明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2-433
译者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传统翻译观隐蔽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创造性."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初步确立,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翻译理论彰显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使译者主体性得到了极度张扬.但是,为了以防过犹不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将来应该是一种制约性的发挥,和谐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裘姬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72-75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 ,要完成翻译任务 ,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而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制于其所处的时代、其自身的双语文化能力、语言能力和对原著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3.
马静波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2):82-87
传统的翻译理论着眼于将原文看作“绝对标准”,主张译者应竭力摆脱主观性的控制,使译文忠实原文。译者的身份因此被定位为“仆人”。本文借用现代文论的观点讨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行为,认为无论在理解还是表达阶段,译者的主观能动参与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在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廖文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137-138,149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的主要执行者,其实际的主体性地位与传统译论中所定义的从属角色形成强烈反差.明确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将大大提升译者的责任感,增加其自信心,从而推进翻译研究和实践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5.
周景刚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翻译研究的规范性传统湮没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兴起则使译者从边缘化走向关注的中心,并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从而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空间,并使人们对翻译活动有了一个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王青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
论述了外宣翻译中译者发挥主体性,以实现目的语读者对原文以及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的最佳理解的目的;但其主体性的发挥又受到一定的限制.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译者的主体性是如何在翻译材料的选择和翻译过程中得到体现的.译者的主体性既有其独立性又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译者要适度发挥其主体性,避免走向两个极端. 相似文献
17.
刘雅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162-164
目前译者主体性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在谈论翻译主体性的时候,却对“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认识上还存在歧义。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及翻译主体间性等问题,是为了强调译者主体性研究赋予译者的启示,以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译者应增强译者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完善译者的职业素养。“译德”、“译道”、“译感”、“译功”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是译者主体性得以真正实现和译者主观能动性得以真正发挥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8.
翻译标准作为翻译理论的组成部分, 来源于翻译实践, 同时也是对翻译实践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程度的总结.对翻译标准的理解和运用应因时、因事而论.对文学译品的评价应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促进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探讨翻译过程的复杂性和译者在每一个环节的主体性体现,论述了译者的主体性在多元文化系统内运作所具有的文化主动性和制约性,并从译者主体性定义出发对译者的文化主体性和制约性加以详细的阐释,最后通过列举实例并结合理论分析,从主客体两方面入手讨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主体性和制约性。 相似文献
20.
何惠娟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94-96
在翻译目的论中,译者被赋予了更大的创造空间。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是,译者的能动是诸多因素制约下的能动,不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还受到客观翻译环境的制约。译者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制约因素,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