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仁乌力格尔与鼓词的兴盛时期同为清代中后期,这两个分属不同民族的说唱文学的关系如何,是本文考察的重点。本文从说唱体制、题材内容、流行时间及地域三个方面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这两种说唱文学确实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2006年中国曲艺家协会等单位在毛依罕的家乡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举办了“纪念曲艺大师毛依罕诞辰100周年活动暨中国.内蒙古乌力格尔艺术节”。此次艺术节云集了众多民间艺人,他们在地区分布、年龄结构、演唱内容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赵玉华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03-106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胡仁·乌力格尔的研究不断深化。首届胡仁·乌力格尔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胡仁·乌力格尔这一主题,从胡尔奇及其流派、胡仁·乌力格尔文本、胡仁·乌力格尔艺术、蒙汉文学关系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取得了广泛共识,为胡仁·乌力格尔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胡仁·乌力格尔在东部蒙古地区产生并广泛传唱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是 ,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只有 80年的历史。最早着手研究胡仁·乌力格尔的是国外学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蒙古国的学者们 ,前苏联、德国、匈牙利、英国、日本国学者也很注重胡仁·乌力格尔研究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每一种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胡仁乌力格尔深受东蒙古地区人民的欢迎,在流传过程中,对东蒙古的社会、对蒙古族传统艺术及民风民俗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彩花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15
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通过蒙古族民众喜闻乐见的胡仁乌力格尔形式在蒙古族地区广为流传,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蒙古族民间信仰、蒙古族民间文学以及蒙古族民众的历史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贺希格图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2):51-53
蒙古族胡仁乌力格尔音乐是具有多声部的特征,旋律的结构与形成发展都有其特殊的表现手法,在此文中用混沌分型这一新型理论来研究乌力格尔音乐的生成、演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蒙古族传统艺术乌力格尔的音乐构成,从而更好地见其本质,展其风韵,传其美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系列战争题材电影走进大众视野,深受好评与赞美,爱国主义主题表达空前浓烈,其中以电影《长津湖》为甚。文章通过分析电影《长津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方式,旨在探寻何以通过战争题材电影这一独特的艺术方式再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宏大叙述。电影《长津湖》以宏大视野和微观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影片在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与凝练上采用“全景散点式”独特风格,讲述了志愿军将士“中华脊梁式”英雄群像和“英魂永驻”的个体奉献精神,重构战争题材电影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态塑造,巧妙地运用电影传播、数字传播以及共情传播相融合的创新方式,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此类战争题材电影成为激发大众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 相似文献
9.
10.
钱澄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3):53-57
用文化人类学与哲学的目光审视,人类婚姻形态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历程。《源氏物语》所展现的日本平安时代婚姻形态演变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规律,而且也为文化人类学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个案,反映了各民族文化包括婚姻形态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郭德君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7,36(2):68-74
朝鲜电影《军旗》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在时空交错和场景变换中将错综复杂的剧情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影片中军旗的含义实际上超越了有形物体本身,其代表的一些朝鲜社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一直若隐若现地贯穿全片,成为将整个剧情串并起来的一条清晰主线。但该剧并没有进行简单的价值灌输,整个故事在观众眼前极其自然地凸显了战友之间的真挚感情,并在生死考验之间将英雄主义情结发挥到极致。与此同时,在惊险情节与生活化气息双重交织的过程中,优美或雄壮的音乐适时地穿插其中,所有要素在浑然一体的组合中让人充分领略了朝鲜军事题材电影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与其他文艺集成志书共同建构了中国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作为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的巨著,其在历史中的贡献和作用显而易见,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集成中也存在着有待后人深入挖掘、继续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的分析,试图寻找出卷本中提到却没有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便为今后戏曲音乐研究的方向与角度提供一个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与其他文艺集成志书共同建构了中国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作为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的巨著,其在历史中的贡献和作用显而易见,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集成中也存在着有待后人深入挖掘、继续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的分析,试图寻找出卷本中提到却没有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便为今后戏曲音乐研究的方向与角度提供一个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彭玉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1):65-69
文学发展的历史以文体的发展为基本内核,考察古代文体形态演变的历史,同时也就是考察古代文学创作、文学观念变革的历史。该文以吴承学教授新著《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为中心,对其在文体形态研究方面的特色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论,并以古代文体发展的历史和相应的文体学理论为学术背景,对目前文体及文体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以预见的文体研究的学术前景作了扼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陈煜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7-39
在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些具有史诗品格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它们或以真人来叙事,如《青年乌兰夫》,或以真事来述人,如《草原春来早》、《我的鄂尔多斯》,充分展现蒙古族人民团结统一、独立自强的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它们是中国红色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蒙古族题材电视剧充分发挥电视剧的涵化作用,强化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力求满足受众的心理来传播红色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刘惠丽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5-128
在文革后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中,《金光大道》和《千重浪》是两部影响较大的作品。与《金光大道》相比,《千重浪》在直面文革现实、彰显文革理念、形塑文革美学方面似乎更为典型。其间大量存在的生活失真问题尤其是家史诉苦是最能彰显文革文学的政治化诉求及其内在本质的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7.
罗德运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5):663-664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俞君立教授主持的“20世纪我国文献分类法的发展与2010年发展目标研究”,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顺利地取得了最终研究成果,其专著《中国文献分类法百年发展与展望》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12月付梓面世。全书共分4部分,21.9万字,是我国文献分类法百年发展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科举题材是《聊斋志异》重要内容之一,与蒲松龄一生的追求息息相关,也投射出蒲松龄作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矛盾的心态:既渴望科举成功又因屡屡失利对科举有些厌倦从而对科举制度的某些弊端进行抨击。 相似文献
19.
在反贪腐题材电影中,正反人物的对抗推进着剧情的发展,其中正面人物的美育意义不言而喻,而塑造成功的电影反面人物同样具有着丰富的美育意蕴。以电影《反贪风暴》系列为例,通过剖析电影中反面人物的塑造方式和细节设置,探讨电影反面人物在引导大学生明辨善恶美丑、树立健康审美观念以及认识复杂人性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对电影反面人物带给大学生观影群体的美育意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0.
陈泽云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35-37
在《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伊格尔顿以现代美学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视角,探索作为意识形态的美学的兴起问题,试图揭示美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政治倾向,从而引导出对审美意识形态内在复杂性的深入探讨。在他看来,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理论形态,它既与各种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