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在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观的框架下,以Fauconnier概念复合理论为视角,探讨了隐喻的动态识解过程,认为隐喻是在特定认知语境的前提下多个心智空间映射和概念复合的过程。隐喻识解过程中,认知主体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突出心智空间的相似关系特杠,最终完成隐喻的识解。  相似文献   

2.
语义识解是涉及知觉、记忆、推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在内的认知行为。在这一系列心理活动中,话语交际者需要运用语言基本知识及由生活体验而来的各种概念框架对相关内容的语义进行动态地分析识解。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代表性理论,对词语和句子的意义识解有着重要作用:①概念整合理论反映了概念和心智活动之间的关系;②两个或多个心智空间的信息映射是激活词汇语境意义的预设条件;⑧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能够合理解释隐喻、习语等语言现象的形成,为隐含义的理解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概念整合在语义识解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二语习得者在整合模式的形成过程中首先需要注重联想能力的培养,以此扩展延伸词汇认识;其次要强调文化意识的培养,用文化与语言的关联性指导二语学习;再次,还需要构建全面的学科框架并积累百科常识,为语义理解提供认知库。  相似文献   

3.
意义是翻译任务的核心 ,认知语言学十分重视意义的产生、传输和处理的研究。其中 ,语言编码的识解概念对翻译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影响不同识解的因素有三个 :视角、前景化和框架 ,这些因素对诗歌语篇的识解与翻译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概念整合理论与双关修辞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整合理论是一种较新的语义构建的认知理论.从双关语的定义出发,尝试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从认知层面对英汉双关语进行动态分析,从另一个侧面论证该理论的极强的认知阐释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意义观与翻译观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理论的四个维度,在译文表达时的识解操作应该在考虑目的语读者辖域背景的基础上,保持或调整原文表征的详略度、突显和扫描方式等识解维度,使译文流畅,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最终实现成功的交际。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接触的视角来看,英源汉语网络词是一种跨语言的认知加工和概念化的结果。根据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式理论,这种跨语言的意义衍生过程体现为,词汇概念的选择和融合,包括整合和理解为主的意义组合机制。研究认为,英源汉语网络词的不同形式是在最大认知关联原则支配下,不同识解突显和选择的结果。这种跨语言的意义衍生揭示了其重新词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识解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认知识解阶段,以Langacker为代表;2000年以后的的动态识解阶段,以Croft&Cruse为代表。不论是Langacker的认知识解还是Croft&Cruse的动态识解,都重视对外界观察的详略程度、被激活的概念内容的配置、其他表达式的意义结构、描述事物的认知参照点、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确定等内容。这对于翻译中默认值的识解研究很有启发。根据Croft&Cruse的语境约束和默认识解理论,可以对古典小说进行默认值分类研究,并对其英译策略和英译原则作出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概念整合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活动。借助Fauconnier等认知语言学家的概念整合理论,运用概念整合网络,从认知角度探讨读者或观众理解广告双关语、领会广告意图的相关心理机制。研究表明,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对广告双关语的解读过程进行较为细致的描述和阐释,再次验证了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阐释力。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对广告双关语进行认知解读是广告双关语研究的新视角,不失为广告双关语认知研究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 等提出的,该理论中包含的四个心理空间对语言意义理解的动态认知过程具有强大的阐释力。文章在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上,以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为例,对情景喜剧中的双关语进行具体的认知分析。通过分析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正确领悟双关语的意义,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等提出的,该理论中包含的四个心理空间对语言意义理解的动态认知过程具有强大的阐释力。文章在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上,以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为例,对情景喜剧中的双关语进行具体的认知分析。通过分析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正确领悟双关语的意义,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主流语言学流派对意义的态度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语言意义认知研究的必要性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而意义又是语言研究的重点.进而阐释了认知框架下对意义的研究,指出意义是范畴内成员的特征,是源域向的域的映射关系,是基体所突显的侧面,是在一定的框架或脚本中所突显的信息,是一种关联,是空间投射、复合、联结的复杂运算.  相似文献   

12.
空间关系及其语言表达的认知语言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空间参照框架理论和图形-背景关系理论探讨空间关系及其语言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空间关系是人对客观事物在空间中的方位、存现或运动状态的能动认知的结果.在空间关系所涉及的三要素中,目的物和参照物是基本的,是人观察和认识的基础,而人则是赋予事物以空间关系的关键.空间关系并不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自然之物,而是人类的能动识解使然.人们在识解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时,总是以一事物为参照来确定另一事物的空间方位.不同的识解方式和参照点形成了三类空间参照框架:相对参照框架,内在参照框架和绝对参照框架.人们在运用语言表达空间关系时,总是把目的物看做图形,把参照物看做背景,并以后者为参照来确定前者的空间位置.看做图形的目的物具有未知性和凸显性,看做背景的参照物具有已知性和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了一个利用大规模真实语料自动提取汉语词汇联想意义的方法,利用“像Y那样A”和“A得像Y那样”作为提取框架作连续推演,将生成一个体词和谓词构成的复杂关系系统。提取的联想意义构成了一个封闭而又无限的神经网络,网络每一个节点的“意义”实际上是由该节点所连接的弧线所定义,节点词语的意义就是各弧线另一端点意象的复合,这种意义是真实约,而传统义素分析法所流行的二分树形的义素组合则是虚拟的,而且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文章构建了一个汉语词汇联想意义客观的、量化的、系统的多维模型。  相似文献   

14.
识解解读:翻译中原文理解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行为,即通过意义的语际转换而实现的交际活动。在以理解与表达为基本环节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是否契合原文作者的思想,对于意义的语际转换及交际目的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客观主义语言学影响下的原文理解方法的不足:译者基于文本本身即可获得对原文的理解。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论述了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即语言表达的意义是说话者对情景的识解/概念化、语言结构体现说话者对情景的识解/概念化方式,文章认为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本质上应是译者对原文作者基于情景的识解的解读过程。  相似文献   

15.
谐声求义属于语源求义,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因声求义之法,当前研究中尚没有系统地阐述和运用。通过举例分析,发现谐声求义在训诂学、词汇学、辞书学等领域都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具体说来,可以求得某些词语的意义及其来源、分析词语的族属关系、揭示词语的内部结构,同时也可以纠正学界的一些错误说法,补充《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所不及。  相似文献   

16.
转喻作为主要认知机制之一,具有邻近性、凸显性和认知可及性等重要特征,为词义拓展提供理据和认知通道。词义通常由概念义、多面义和微型义组成,其中前者是词汇的固有义,后两者是词汇的语境特指义。在转喻机制作用下,词义拓展可呈现出以下几种方式:概念义转指多面义、概念义转指微型义以及概念义转指概念义。通过论述,进一步印证了转喻本质上是概念性的,更是意义拓展最基础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For及其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词和短语动词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但是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主义等传统的语言学对此缺乏解释力,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费时低效。认知语言学界对现存意义中含有空间方位概念的介词及其短语动词进行了研究,而现存意义中不合空间方位概念的介词及短语动词仍然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文章运用隐喻、意象图式和概念合成等理论对介词for以及由for构成的短语动词进行了认知语义研究。研究发现:尽管介词for表示前后方位概念的意义已经被front和before所代替,但其意义延伸仍然是以其基本空间意义即表示前后的意义为基础的;其演变的意象图式为包含“始源——路径——目的地”的运动图式,for的现行意义基本上都是基于这一图式通过隐喻和转喻延伸而产生;而for短语动词则是由动词的意义与for的各种现行意义进行匹配合成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