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有清一代,随着满族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交往的不断扩大,满族人民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乾隆时期,章嘉国师若必多吉在清朝上层的支持下,兴建满族寺庙,翻译满文经典,创制满文经咒新字,不仅为保存、弘扬佛教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加速了藏传佛教在满族社会中的传播,促进了满、藏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满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明代末年,以女真族为主体形成的一个崭新的民族——满族,崛起在中国的东北。十六世纪末,满族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满文(亦称清文),1632年又进一步改进了满文,使之臻于完善,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满语文处于“国语”、“国书”的极为优越的地位。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族统治者入关前,就用满文书写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其中以解放前发现的《满文老档》最为珍贵。1644年入关后,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满文使用的最盛时期。这个时期的满文,对外代表国家,如清政府往  相似文献   

3.
清代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对汉族的统治,把满语满文定为国语国文,企图在全国实行满语满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官方刊印了大量的满文图书。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满文官刻图书异常发达。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强大动力下,满族汉化非常严重,满语满文不仅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反而被汉语汉字所替代,满文官刻图书从鼎盛走向了衰落,语言渗透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4.
满族"双语"教育教学改革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语、满文是满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亦可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满语、满文意义重大,而实行满汉“双语”教育则是继承满语、满文的最有效办法。满汉“双语”教育的可能性是:现有的满族聚居环境,可资利用的满族文化遗存、语言文字成果及可资利用的师资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满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条件是:开办满族学校,取得群众和政府的支持。满汉“双语”教育的意义:是保护满族语言、文字的需要,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开发和使用满语、满文是历史研究的需要,也是满族文化研究的需要和满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语、满文的开发和使用也将有利于满族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满族及其先民使用的传播符号主要是原始符号以及满语和满文.其中以原始符号的使用为基础形成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标记、结绳记事、投物记事、填物记事、配物记事、鹿骨、神石为凭、图画、象形文字、火信、契刻记事等.这些传播方式在满族及其先民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满语是满族情感与信息传播的基本媒介,以满语为基础形成的萨满神谕和满族口传说部等是满族重要的史料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满族的发展,满文又得以创制,并广泛应用在档案记载,典籍翻译以及许多碑铭、印玺和钱币上,成为满汉交流、中西传播的重要符号.  相似文献   

6.
清代前期官方积极推动满文典籍的翻译,各种汉籍的满文译本不断完成,促进了满文出版传播的开展.顺治年间,宫内刻书还利用明朝的刻书机构经厂.康熙十年(1671)左右,因翻"书"的需要而设立"内翻书房",康熙十九年(1680)又设立了武英殿修书处,专门负责编纂和刊印宫内编纂的各种图书,也成为满文出版传播的中心.顺康雍三朝满文出版传播在满族社会历史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反映了满族的文化发展及其与汉文化的互动,为乾隆朝满文出版的鼎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探讨满文诗歌韵律是一项既有意义又有困难的课题。清代以来虽然留下了大量的满文档案和资料,但有关满文诗歌的资料及其作品却很少。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在广大满族同胞和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搜集、整理出了一些用满文记录的神歌、民歌、谜语等作品,为满文诗歌韵律的研究带来了新材料。本文试以这些新材料及清代文人的诗歌创作为基础,参照阿尔泰语系其他民族的诗歌韵律,论述一下满文诗歌韵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以来,随着满族文化研究的深入,满文、满语研究取得很大的成绩,其中满文篆书研究也同样受到有关学者的重视。黎艳萍撰写的《满文篆书浅谈》和邹兰欣撰写的《满文篆书简论》是很好的作品,对满文篆书的源流、演变、特点及其文样进行了很好的剖析,颇具学术价值。从目前满文篆书研究情况看,仍有继续深入挖掘和研究之必要笔。者在注重满族史研究之余,读过诸位同人作品之后,亦有些不成熟之管见,提供同人参考。  相似文献   

9.
满文是中国历史下最重要的民族文字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清代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三中全会以来,满语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其研究领域虽已相当广泛,但形体学尚无人问津。笔者感到,满文形体问题,是满文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满文中许多重要的现象均与此有关,以形体为对象的满文形体学是满文研究中亟待建立的新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0.
一、入关前东北满族教育的状况清人关前,限于自己的民族特点和地理条件,满族教育事业形式简单且发展缓慢。满族具有英勇善战的传统精神,在技人到推翻明王朝建立自已统治的斗争后,武力在当时无有匹敌,统治者为民族发展和将来的需要,逐步开始加强对本民族的文化教育,早在天命年间,努尔哈赤即告诫自己的子孙:"昔日辽、金、元不居其国而处汉地,易地之后成汉俗,因而享国不永。"①意在强调教育保存自己民族特点,不能改变本民族风俗习惯。早期,满族的教育以"国语骑射"为主。1599年额尔德尼、噶盖创制满文后,对于满族的形成及其教育事…  相似文献   

11.
从事满族妇女史研究,首先要重视收集研读原始文献,尤其要注重对满文史料的运用;其次,关注并了解相关的社会制度,在清代,特别要注重对八旗制度的把握;第三,关注并了解相关理论,研究满族妇女,对社会性别理论的熟悉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满族妇女史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学都有其生存的"土壤"和成长的基础,都由多种因素构成,作为满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满族歌谣也是以此为根基。白山黑水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满族歌谣提供了生成与发展的"河床",由此切入,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满族歌谣生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伊通河流域是满族的聚居地和发源地,积淀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族文化内涵,满语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地名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对于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认知,这使得满语地名文化成为伊通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伊通河为依托,研究民国时期以前文献中伊通河流域满语地名的存在情况,考察命名的原因、满族先人当时的居住环境及社会生活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渔猎文化和农业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在文化转型及其磨合中,满族的语言、心理、思维、风俗习惯等都发生了改变,满族文学创作也随之表现出了巨大的情感落差。文化转型中满族生活状貌的改变及情感变迁真实反映在满族文学作品中,造就了满族文学发展史上独特的景致。  相似文献   

15.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16.
叶赫那拉氏族谱从一个重要的实证角度浓缩了满族的集体历史记忆,与其他满族家族记忆构成了满族族群自我认同的文化基础,运用其中的宗教神话记忆、满族共同体形成的记忆、民族迁徙历史记忆、满汉文化交融的记忆以及道德生活记忆是当前满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即新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甚至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范式,它对今天研究构建多元一体民族新文化体系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探讨清代文学,目的在于探讨清代文学与同时代其他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展示清代文学与整个时代文化互相影响的状况,同时也为观察清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个背景。文章分三个方面进行陈述:文学与绘画,文学与工艺,文学与风俗。  相似文献   

18.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19.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满族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她崛起于一隅之东北僻壤,进而武力定天下,在全国确立了其统治地位,奋力开拓,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的国家,把中国推进到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颠峰———康乾盛世。满族发挥历史的主动精神,以其民族活力,创造性地改变中国、发展中国,以文化中国。终因种种历史的局限,满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随着清朝的亡国,满族的统治亦告终结。鉴于此,我们应给予满族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