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的"第三者"乃是一个现代认识装置,它是现代婚恋观念的普及及其制度化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现代文学场域中的"第三者"可以归结为两股叙事潮流:一是以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作家为代表的启蒙文学潮流;一是以蛰居上海的现代主义作家叶灵凤、穆时英为代表的先锋文学潮流.二者之间偶有重合之处,它们所蕴含的价值、道德、伦理判断依然泾渭分明,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2.
论方方小说中的反讽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方小说早、中、后期的主题、风格和结构方式的变化明显地与三组反讽意象(地平线意象、三白意象、过程意象)相对应,正是这些反讽意象的营造,才造就了方方小说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3.
4.
"都市小说"与现代都市相伴而生,它以"现代性"为精神内核,将不同类型的都市景观、生活、体验和都市文化囊括其中。中国文学的婚恋叙事传统在都市小说勃兴后呈现出明确的现代意识,不管是海派作家的"声色"体验,还是京派作家笔下的理想爱情与婚姻,抑或是启蒙文学和左翼文学鲜明的社会问题意识,"婚恋"都与时偕行,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味和都市色彩。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婚恋观念呈现复杂的世代变迁逻辑,家庭作为婚恋观变迁的微观场域如何发挥作用,亟待考察。本文将家庭婚恋叙事作为观察两代人婚恋观念的透镜,基于57位大学生对父母婚恋经历的深度访谈,勾画父母对婚姻生活的反思与感悟,对子女成家的期待与教导,以及子女就父辈经验进行的共情与协商。本文指出,父母运用“世代延续”“世代断裂”与“人生进程”三个叙事框架来阐述自己的婚姻之道,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婚恋一体”的传统理念。子女在叙事过程产生的“情感共鸣”是他们理解父母婚恋观念的重要媒介。两代人对婚姻的理性操作与现实功能具有共识,但子代对亲子共生模式下的婚育规范难以接受。婚恋观念的代际传递呈现为两代人对代际契约的协商。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叙事小说中,婚恋伦理是其主要的一个面向。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大学叙事小说中的婚恋书写呈现出既顺应又抵触,既含蓄又露骨的文艺质素。本文立足大学叙事语境和知识分子价值传统,分别探讨了以情感欲望为主导和以功利或身体欲望为主导的婚恋模式与经济市场化的复杂关系,认为在经济体制转型下,大学知识分子的婚恋伦理呈现出精神让位于物质,情感泛滥化、功利化的特征,并提出了身体的“类商品”属性的概念。大学叙事小说中婚恋伦理的书写,为反思大学知识分子精神嬗变,厘清经济市场化与大学知识分子婚恋模式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内容资源和历史借镜,对大学叙事小说中婚恋伦理的研究为厘清当代文学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纵观方方小说中的爱情书写,可以看到一条消解与坚守神圣爱情的线索.从早期表现理想爱情到表现爱情的虚无,直至最后表现对爱情的绝望,方方小说中的爱情书写一步步展示了神圣爱情的被消解.同时,作为一位富于责任感的作家,方方从未放弃对神圣爱情的坚守,她在爱情书写中表达着对爱情、生命的终极思索和关怀.  相似文献   

8.
本文聚焦于方方小说创作的写作姿态研究 ,并通过与湖北作家的相关比较 ,概论方方创作的知识者写作身份特征 :身份还原与价值坚守 ,发现市民与抗拒“市俗” ,理性认识与世事虚空 ,写作使命与远避时髦。文章认为 ,上述看似悖论实则统一的书写姿态 ,正是方方作为知识者写作身份所体现出的身份特征与小说精神  相似文献   

9.
对于《伤逝》中的爱情悲剧,历来大多从外部环境找原因,特别是经济原因。若究其根源,还应从人性的角度去找原因。其实在鲁迅看来,《伤逝》爱情悲剧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主人公对爱情持有太浪漫太理想的期待,更在于涓生作为男性的自私,在于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在于从古至今不变的这种自私的人性。鲁迅通过《伤逝》,向人们展示了那种被普遍歌颂的理想爱情的虚无与不切实际,揭示了追求自由与爱情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10.
文体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本体式,也反映了作家本人之精神机制与思维方式。简言之,文体表现为作家的话语体式及其背后的一系列内容。方方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体现出了一定的文体意识,具有城市文化感。方方采取特殊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等策略来达到对武汉历史文化的书写目的,在语言上也有不同于一般汉派作家的文体特征。在方方实现其创作转型、试图更娴熟地掌握长篇小说这种形式时,武汉这座城市给予了她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方方较少通篇采用非聚焦视角,倾向采用以点带面的小说结构,以达到疏朗有致的效果。在语言方面,方方并不通过倚重还原本地语言的手段来达到创作目的,也没有止步于一般性地书写武汉的市民性特征,而是试图用其独特的语言手段和艺术方式来挖掘武汉的深层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中的婚恋话语需要如何界定,它呈现出怎样的倾向?又是如何形构的?成因如何?这些问题对于重新解读鲁迅的婚恋小说无疑至关重要。其悲剧性机制形态主要有:惧婚症和性政治两个主要层面;而同时也从小说与现实的互动关系,创伤与悲剧性认知结构的形成等视角考察相关话语悲剧性机制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多元人生视点与小说艺术的多功能——方方小说结构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小说结构层面 ,研究方方小说的结构型态 :现世与历史的共时态 ,立体交叉的网络体 ,具象与抽象的契合式。由小说结构型态的考察 ,进而分析不同结构型态的多种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方方,在后现代叙事语境中,结合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文学因素,提倡实用主义价值观,对存在、权威、男性中心话语等进行解构,消解政治话语和形而上话语,直指当下日常生活,建构了一种平民取向,在尊重个体的基础上探寻两性和谐的多元化,注重在解构主义下的突围和挺进,为后现代走中国化的道路提供了实证。  相似文献   

14.
"张力"是作为一个诗学概念被引入到叙事学理论的。作为一种艺术思维和批评手段,张力的核心思想为辩证思想。英美新批评学派和俄国形式主义流派指出:凡是存在着相互制衡又相互作用的力量之间,都有张力的存在。优秀的文本往往是汇聚了各个层面文学张力的平衡体,毕飞宇的小说在叙事语言、叙事方式、角色等方面都存在着张力,张力叙事使毕飞宇的小说拥有了轻盈舒缓、丰沛沉郁的审美内涵和阐释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六六的婚恋题材作品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而根据其作品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在电视屏幕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王贵与安娜》到《双面胶》,再到《蜗居》,六六的影视作品在叙事风格上有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使三部作品的叙事从温情走向喧闹,再从喧闹走向了残酷。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一种叙事,文学中也存在大量的叙事文体。两者有相同之处,如都要讲究叙事的艺术性,让读者乐于接受。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新闻只能叙述真实的事件和人物,文学却以虚构为主;文学中的叙述者可以与作者差别很大,形成不可靠叙述,新闻中的叙述者则追求叙述的可靠性;在新闻叙述中,时间的处理方式比文学少,这跟新闻的时效性有关;在叙述聚焦上,新闻虽然也用多种方式,但是以零聚焦为多。  相似文献   

17.
据杨义先生所述,“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视角的功能不仅可以表现独特的世界感觉,蕴含某种人生哲学和历史哲学,而且它的执著和独到的运用,可以导致叙事文体的变异和革新。”叙事视角技巧的继承、革新和运用,正凸现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鲁迅的小说就具有这个方面预示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双声局面  相似文献   

18.
从方方的<状态>始,"潜对话"已成为方方小说创作的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这在其近作<乌泥湖年谱>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潜对话"不仅表现在单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作者与人物之间,而且成为作品的结构性因素.作为与"对话"(公开对话)相对而言的"潜对话",与巴赫金所说的"复调"有着明显的差异.作家个人的艺术选择、时代情势使中国出不了"复调小说".  相似文献   

19.
提到《白狗秋千架》,相关研究者知道这是莫言受《雪国》影响而创作出的短篇小说,却很少有人重视白狗意象在莫言小说动物意象的转折点处所承担的重要作用。白狗意象是莫言小说动物叙事的一个新起点,之后才有《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蛙》等作品对于动物意象的扩展,甚至以动物指代人类进入小说故事、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了莫言文学的魔幻主义。在动物意象的创作上,秋田犬的启示意义固然不可忽视,但也不能否认莫言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这是莫言的动物叙事具有批判精神的文学来源,是莫言文学动物叙事的特色。基于川端康成的影响,白狗和秋田犬的意象关联作为其切入口,展示了莫言文学中动物意象从神秘性到魔幻性再到批判性这一流变的具体过程,同时也为解读莫言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理性伦理层面,鲁迅执着地批判和反抗传统伦理,但在小说叙事伦理中却对传统伦理的诸多方面有所担待,并且充满着不可排遣的紧张冲突,这既是思想、文化转型时代人心秩序的普遍反映,更是鲁迅个体伦理困惑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