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和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在各自的代表作《呼啸山庄》和《红字》里都使用象征手法来烘托爱情主题,尤其在景物象征上,两位作家都分别赋予了自然现象和植物以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就这两个方面的景物象征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对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爱情主题的烘托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白鲨》与《格力士灰熊》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两本畅销书。它们的相似性源于共同的环境现实和作家们关照环境的初衷。作家通过书写自然环境现状与描述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态的交互危机,表达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超前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伤逝》与茅盾的《创造》同为婚恋题材小说,且都融入了作家各自的情感生活经历,折射出作家独特的情感体验。同一般的爱情小说不同,小说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君实与娴娴既是恋人,同时也是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的关系。因而,这两篇小说通过对这两对青年恋人情爱故事的描绘和展现,不仅揭示出女性的现实处境和未来的解放之路,也对启蒙和启蒙话语进行了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丁伯刚和他的《天杀》与《天问》章维丁伯刚是一个创作态度非常严谨的作家,作品虽不算丰厚,却能见出其心的凝聚。刊登在《收获》上的《天杀》与《夭问》可视为他的代表作品,这两部中篇小说均不青睐于故事情节,而以人物心灵的拼搏与挣扎支撑超结构大厦,显示了相当的人...  相似文献   

5.
参照Leech&Short所提供的文体分析框架,从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语境与衔接四个方面对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布里尔小姐》与伍尔芙短篇小说《邱园记事》的开篇选段进行量化文体分析和对比,揭示了这两位女性作家在文体风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尚一鸥 《学术研究》2015,(3):148-152
《透明的红萝卜》与《且听风吟》分别是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成名作。两位作家文学起点上的某些规律性存在,反映出两位大师成功的某些侧面。处女作一鸣惊人以后,莫言以故事讲述、村上以语言革命为艺术追求特色,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小说风格。两位作家在自己的文学起点上笔耕不辍,农村生活积累和都市题材创作是佳作陆续产生的源泉。对蒲松龄志怪小说的发掘与"以译养文"的持之以恒,分别是莫言与村上完善自己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冯至的《十四行集》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均创作于以救亡为主题的动乱年代,但这两个文本的哲理化明显得到了发展,近于启蒙主义的人文特征也非常显著.在此之中,人文性质的两个重要方面——理性与人性,构成了《十四行集》与《审美教育书简》的融通关系,呈现出合目的性的审美诉求,诗与思交互确认.作家的博学多才和忧患意识的心态,保证了作品的终极目标指向人类和谐、解放和自由,这是两者融通的另一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金锁记》、《怨女》比较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洪伟 《江淮论坛》2004,(2):143-147
《金锁记》和《怨女》是张爱玲用同一素材创作的两部小说,本文通过分析两位主角形象的重要区别,指出这是两部迥然不同的小说,并进一步从作家艺术观、女性观等方面探讨了《怨女》的创作动因。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文体创新的角度,对聂华苓的两部长篇小说的外在直观形态的殊异作了三方面的比较。在叙事结构上,《桑青与红桃》采取的是象征性的场景结构,以表现流浪的中国人的精神恐惧与分裂;《千山外,水长流》采取的是经緯式的织锦结构,以展现不同文化与国度的三代人的感情纠葛。在叙事观点上,《桑》采用自知观点,真实地揭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千》采用自知和次知两种观点,以利表现各人物之间感情的阻隔与沟通。在叙述语言上,《桑》逐渐加强张力,《千》充满感情色彩。通过比较,可知文体是作家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天资英特、想象非凡、最富有浪漫气质的作家,那就是庄周与李白。 庄子在《逍遥游》中,用他那奇特的想象与汪洋恣肆的健笔,创造了一个“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鸟的壮伟形象。而在李白作品中,尤其是  相似文献   

11.
1931年出任《北斗》主编是丁玲革命活动的里程碑 ,也是其文学活动的里程碑。在其政治生涯中 ,她实现了由激进的左派作家向革命作家的转变 ;在其文学生涯中 ,她实现了由单纯的作家向作家兼文学编辑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林中之死》与《祝福》文本召唤结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荣凡 《中州学刊》2006,(5):273-274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林中之死》和鲁迅的小说《祝福》在故事情节与人物的命运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可以运用“文本召唤结构”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这两部小说在叙事艺术、语言意蕴、对死亡场景的描写等方面均体现出一定的差异。从二者所揭示的思想深度看,《祝福》比《林中之死》深刻。  相似文献   

13.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与中国作家莫言在创作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一方面,他们都深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都植根于本民族生活。大江说:“……在这些系统还把我同韩国的金艺河,中国的莫言等结合在了一起。这种结合的基础,是—…·自古以来就似曾相识的感觉。”①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甚深,然而到了近代,这种渊源几乎为西方文明所阻断:如今,重新研究中日文化新关系下的两国文学发展与联系状况,具有重要总义.本文从比较的角度出发,就《万延元年的足球队》(1967)与《红高梁家族》(1987)两部小说的思想性、艺术性,来探讨两…  相似文献   

14.
张承志的《黑骏马》与巴尔扎克的《沙漠里的爱情》是两篇理性较浓的小说,小说在对民族化、社会关系的探寻方面体现了作家深刻的理性思维。两部小说都触及到相关的物象描写,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小说的美感效应。在情感的流向上,两部作品也有相似的情感流程,使小说产生了一种诗意美。  相似文献   

15.
彭玉奇 《学术探索》2004,(6):111-113
《雷雨》和《茶馆》两剧在题材、风格特点尤其是结构方法等方面均不相同 ,但却都真实自然地表现出故事结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正是因为作家让反面人物坏事做绝并科学结构故事情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狄更斯与斯坦贝克是世界上公认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们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的热爱。在此将对这两位作家的《双城记》和《愤怒的葡萄》两部作品中比较相似的情节——"双面人物"在作品中的不同体现来分析两个作品,并得出以下结论,相同的宗教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会对作家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创造社作家群中,陶晶孙创作的《木犀》与郭沫若创作的《叶罗提之墓》,是两篇题材相同而旨趣各异的“自我小说”,讲述了少年男孩与比他们大十多岁的女人的爱情故事。在两篇作品的对读中,我们可以感受两位作家不同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各自的艺术追求和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8.
苏奎 《兰州学刊》2013,(6):58-62
《白毛女》是解放区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它从宣传舆论层面上推动了土改运动的进程,参与了主流意识形态与民族记忆的建构。《白毛女》的阶级对立的表述模式被建国前后的土改文学所承袭,成为作家借鉴模仿的范本。对于新时期以来的旨在重构土改的文学创作,《白毛女》的影响也清晰可见,作家往往从质疑"白毛女"故事入手来颠覆四五十年代的土改文学叙事。  相似文献   

19.
论《百年孤独》对陈忠实《白鹿原》创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陈忠实在回答一个评论家提出的“哪个作家、哪部作品对你的长篇写作影响最大”的问题时谈到:外国作家作品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1] 马尔克斯1982年因《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制造震惊世界文坛效应拉美文学爆炸现象的主将。他的成功,无疑鼓动了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激情。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当代文坛有许多小说家的创作都与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陈忠实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是最能抓住其精髓并付诸于自己的文学实践的一位。通观马尔克斯和陈忠实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和《白鹿原》,笔者以为两位作家有…  相似文献   

20.
小说是一种叙事的艺术,小说作家对于叙事的重视与创新,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其中,叙事人物在整个小说叙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古炉》与德国作家格拉斯《铁皮鼓》的叙事人物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家在叙事人物艺术创造中存在相通性,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对这方面进行探讨,对于丰富小说艺术的发展应当说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