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俗文化广告是一种综合性的实用艺术,也是一种独具魅力的审美文化现象,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民俗文化广告通过民俗文化与广告传播的有机结合,以新颖的创意、优美的意境和富有冲击力的表现手法,在满足受众审美需要的同时,利用民俗文化拉近受众与商品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更好的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2.
总体而言,中国审美形态通过“自然”手法表现为优美,西方审美形态通过“神化”手法表现为壮美;中西审美形态和表现手法的差异,是人类道德禁欲主义文化传统分别与“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两种审美心理机制相结合的产物;中西审美形态和表现手法的差异性表现出一种“命定式”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3.
莆田妈祖民间美术是妈祖民俗文化的载体,其内容与形式充分反映了妈祖民俗的各种事象;兵造型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物质形态;其品类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莆田妈祖民间美术造型是妈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青海审美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其发展受到自然、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着重从伦理、民俗文化对青海审美文化的影响作一探讨,旨在对青海审美文化的深层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就民俗文化的传承形态进行了分析,认为民俗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系统,在传承过程中,其整体结构由外化和内化两种形态构成。在外化结构系统中,呈现出强化、弱化、繁化与简化形态;在内化结构系统中,呈现出转化、异化、分化与复合形态。  相似文献   

6.
优美和壮美是意思相对的两个美学范畴,是对客观对象的审美特性和主观感受的概括.优美与壮美是美的两种不同形态,即美的两种不同种类.如:风和日丽与狂风暴雨,这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美给我们的审美感受也是不同的,前者给我们心旷神怡的审美愉  相似文献   

7.
艺术审美和民俗文化都源自于社会实践,且都经历了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二者之间具有某种一致性和同构性。对闽南民俗文化的艺术审美价值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会大大有助于改变传统美学对民间艺术、群众性艺术的漠视状态,使美学能够得到来自民间审美经验和大众审美经验的启发,从而弥合美学与草根文化之间的裂痕,为美学理论的现代发展做出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敦煌曲子词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艺术表征、民俗事象的一种文学载体,它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容,诸如信仰民俗、婚姻民俗、服饰民俗、岁时节令民俗、游艺娱乐民俗等等,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思想信念、审美趣味以及价值观念。由此可以论定:敦煌曲子词不仅是早期民间词的渊薮,而且是唐代民俗文化的宝库。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方言写作无疑将是从另一个视角去保护民族文化的举措之一。方言是民俗底蕴的凝聚,汉语方言写作不仅可以保护民俗文化,而且能拓展写作渠道,丰富写作风格,从而进一步实现汉语写作生态化。对汉语方言写作进行历史、民俗文化和审美观照,以挖掘汉语方言写作的民俗文化意味,考察其审美意蕴,也就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民俗文化对民族审美心理的模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民族民俗文化对民族审美心理的模塑苏仁先民俗作为已往历史活动的成果,作为民族审美的创造物,它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行进的,自然便成了民族审美的特定对象。事实上,民族审美的功能几乎全部都由民族民俗承担起来。民俗既然是一种蕴含着美的创造物,就必然包含着一种民...  相似文献   

11.
由于黄河三角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审美特征的民间文学。神灵福祉、超拔梦幻的神话传说,抑恶扬善、启智开慧的民间故事,具有朗朗诗韵和民族风骨的民谣以及具有黄土神韵的民谚,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美学风格,并折射出民间文学的两重性和文化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审美文化的视野,论述了开展对西部民族民俗审美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并从地域性、经济制约性、时代与传承性、宗教性、审美象征性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西部民族民俗审美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炎陵民歌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具体可以分为“革命民歌”“劳动民歌”“风俗民歌”“苦难民歌”“爱情民歌”和“处世民歌”6类。这些内容丰富多彩的民歌歌词,呈现出情感真挚、朴实自然、爱憎分明的审美特点。炎陵民歌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由此而呈现的审美特点,是我们了解炎陵历史、社会和生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邳州农民画的语言样式具有中华民族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内涵,可贵地为我们展示和阐释了民间的造型艺术及其象征审美空间,把传统民情风俗和内涵以图形的方式凝固为视觉形态.既有美化生活、传递信息的实用功能,又有表现精神需要、情感需要的审美意义.以“审美”为核心,论述了邳州农民画的象征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5.
传统民间美术正在遭遇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空前强烈的冲击,一方面大批民间美术在不知不觉中迅速衰亡,另一方面大批民间美术为了生存拼命挤向现代市场却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随着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再到审美观念的改变,作为生活应用性的民间美术也在做全方位的转型。首先,传统民间美术要为整个民间文化的弘扬服务;其次,传统民间美术除了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还应以一种历史遗产的形式保留下来;再次,要将传统民间美术与旅游文化很好地结合。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东北黑土地上的民俗文化代表——满族民间剪纸,以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情,让这颗艺术明珠闪耀出别样的艺术光芒。本文针对东北满族民间剪纸与闽南剪纸在起源、造型特点、艺术风格上的异同,以及通过分析二者在剪纸的创作手法、历史成因方面的差异,凸显东北满族民间剪纸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及其形式意味。  相似文献   

17.
民俗与文艺学之间存在着独特而不可忽视的联系,它为美学提供了一道亮丽的色彩,铸成了文学审美的民族心理。民俗不仅是文学的背景材料,更是文学民族性、人文性、情感性的审美体现,应该说,民俗对民族文学的审美心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打工文学"可以界定为当下一种新的民间文化类型,其具备民间文化的基本审美特征与本体特质。然而,"打工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却遭遇本体变异的危险,其症候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创作主体由"在生存中写作"蜕变成"在写作中生存",渐渐地与作品产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越来越严重的分离倾向;"打工文学"作品呈现出主体破碎,被外在强大的社会规范与美学规范殖民的病症,被从打工者的生活环境中提取出来,接受特别的加工、改造,从而以一种变形的面目被展览。"打工文学"的出现与兴起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表明了来自民间底层的打工群体具有一定的建构自身主体性的能力以及他们不懈的努力,"打工文学"应当具有独立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对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民歌进行审美比较。文章认为:黄河流域民歌的审美特征,就是高大的美、健壮的美、奔放的美和质朴的美;长江流域民歌的审美特征,则是纤细的关、柔和的美、婉约的美和艳丽的美。黄河流域民歌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在气势而不在文采,而长江流域民歌的艺术感染力则主要在文采而不在气势。两河流域古代民歌的审美差异,是由两河流域不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东北民间故事以其独特的审美特性的构成,即思维形态的虚幻性、象征意象的隐喻性、结构模式的立体性,建构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跨越了浩瀚悠邈的时空,满足了东北民众及其他地区民众多种多样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使得东北民间故事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