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精神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精神文化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为思想根基,对中国精神实现了一个“整体概念”、两个“核心内容”、三种“现实力量”的提炼升华,将中国精神具体表述为四种类型,展现了民族性、人民性与世界性的内核特质。作为文化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在完善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与书写人类文明发展史等方面作出了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对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建设“中华文明中轴带”,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文化地标、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从地理、历史、文化、生态、发展五个维度提出了建设“中华文明中轴带”的逻辑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目标和任务,具体包括建设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带、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创新样板、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新文化空间和中华文明黄金旅游带等。建设“中华文明中轴带”的主要路径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全面布局重大文化工程、坚持系统治理和创新思维、打造红色教育和青少年研学实践平台、系统规划和营销中华文明基金旅游带等 。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华文明的当代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之中,有着深厚且丰富的文化意蕴。从文化涵养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传统文明、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的思想理念和价值体系有机融合的时代产物。从文化精髓看,人本精神、创新精神、文明自觉精神和共同体精神搭建起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层架构。从文化价值看,我们要发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涵养和文化精髓在价值立场、发展理念与方式、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我革新与发展,促进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向着美好前景奋进。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影视业在讲故事、塑形象、展风貌上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强省战略的引领下,应该积极探索和挖掘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而深蕴中华文明精髓的燕赵文化,是河北人民的精神家园,其精神沉淀是当今河北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本土资源,能为河北现代化建设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弘扬燕赵文化精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高校因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文明的社会职责,在弘扬地域文化精神中应肩负更大的责任,也具备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强省战略的引领下,应该积极探索和挖掘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而深蕴中华文明精髓的燕赵文化,是河北人民的精神家园,其精神沉淀是当今河北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本土资源,能为河北现代化建设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弘扬燕赵文化精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高校因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文明的社会职责,在弘扬地域文化精神中应肩负更大的责任,也具备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应该积极探索和挖掘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而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并孕育于海洋文明的闽商文化,是"海西"建设的文化资本和软实力,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享的文化精神家园,其精神沉淀是当今中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本土资源,能为"海西"现代化建设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因此,弘扬闽商文化精神,对促进"海西"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弘扬中国精神、增强中国力量、坚实中国道路、凸显中国特色的精神标识和内在动力。作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崭新形态和当代表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了实现中国梦最先进的文化纽带和文化魂灵。实现中国梦,必须在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主性和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与精髓,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分析安徽省民俗文化发现,安徽民俗文化开发保护与传承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融合不佳,经济产业链未成规模,内外在动力激发不足,接续传承断裂等问题,应结合安徽地区民俗特色及地域文化等进行创新路径的探寻与实践,因材施艺、因地制宜,通过文旅创新融合、开发保护齐头并进、内外在动力双向发力等策略助力乡村民俗文化内外在活力的重新焕发,合理高效利用民俗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秦直道作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关于其历史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文化遗产视野下的研究成果甚少。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项交通工程来看待,它在技术以外的文化、社会等层面的价值尚未被充分认知,与其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形成所做的贡献不匹配,其研究视野亟待突破。鉴于此,本文以《文化线路宪章》对“文化线路”的定义及其判别标准为基础,从文化交流的视角将秦直道纳入系列遗产的范畴中,论证秦直道的文化线路遗产性质,力求更加全面地认识和阐述秦直道在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互动共享、碰撞交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乃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是文化的本体。人文精神作为文化的精神,体现着人追求自由的价值取向。人类通过文化作用于外部世界和映现自身。狭义的文化即精神形态的文化尤能体现文化功能的能动性,因此人们通常用文化来特指精神形态的文化。精髓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之与文化的本质区别开来。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文化中的最精粹部分,又对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前者,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上层建筑中由精神形态的价值所组成的体系,通过意识形态在文化中以“精神的太阳”方式,集中体现着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从而成为最精粹部分。关于后者,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文化的批判,体现了文化对自身的反思,集中体现在对文化发展中的导向和凝聚作用上。超越不同于发展,文化在超越自身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异化,就是文化在其两大功能能动性发挥中的异化。  相似文献   

12.
先进文化就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文化进步的结晶,是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是人类的精神和灵魂的外在表现,是在根本上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要培育和创新先进文化,必须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创新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文化创新成果则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髓,文化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断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对“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一学术命题进行解读,提出中医文化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先行者,中医药学这把“钥匙”是由中医药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共同打造的;中华文明复兴是一种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复兴,中医文化恰好全方位满足了这一要求。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两个维度,对中医文化和儒释道文化进行比较,提出只有中医药学而不是其他学科、学派能够担任“钥匙”的职责。并以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例,说明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和中华文明永恒魅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意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结果,是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精髓,是中华民族统一性的时代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精华,是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文明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路径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两个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论蒙古族传统和谐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蒙古族传统和谐文化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传统和谐文化受游牧经济形态、社会政治结构及其他因素的制约。蒙古族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和谐精神可以概括为: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自由与平等的精神、诚信的精神、英雄的精神。继承、弘扬蒙古族传统和谐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明是一种表现历史发展(进步)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也代表着产生自己主体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本质.两汉时期的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殊性、创新性和传统性.中原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和缩影,又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以中原为领先地位的冶铁技术的发展与变革,给整个两汉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太学(国立大学)、四姓小侯学、宫邸学(贵族学校)、鸿都门学(文艺专科学校)、私立学校以及郡、县、乡、聚教育文化的兴盛,不但提高了人口的素质,也对东汉政治文化走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提出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任务要求,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既是续写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使命自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应重点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精髓,即聚焦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哲思、邦交之道、治国理念和精神追求展示出来、传播出去。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着力回应时代诉求,保持开放的视野胸襟。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筛选和补充完善;二是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我国文化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征程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存在机遇与挑战。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战略部署,应当从四个方面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一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着力提炼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二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三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四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儒释道文化一直伴随始终,在儒释道精神之下派生的仕宦文化与隐逸文化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在唐代长安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长安文化是厚重的,有着丰厚的底蕴。以帝都文化为主流的长安文化有着多样性和丰富性,仕宦文化、隐逸文化就是长安文化这条大河派生的支流。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多地渗透文化理念,全球企业竞争的革命,已由规模效益竞争转向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竞争。然而塑造企业品牌及其品牌文化,要靠先进的企业文化。这是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经营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是以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为核心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企业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