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基层治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街道办事处是我国城市基层行政管理的末梢,连接着政府和社区,在基层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为访谈对象获取一手访谈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了能够反映组织学习和城市基层政府治理效能之间关系的“学习-认知-行为-结果”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组织变革、执行能力和科层压力在二者关系中发挥了影响作用,其中组织变革是组织学习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驱动,执行能力是组织学习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的核心环节,科层压力是组织学习影响基层治理效能的阻滞因素。扎根中国故事,归纳实现城市基层治理效能的中国智慧,能够为推进城市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3.
"接诉即办"是北京市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深化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通过整合12345市民服务热线,连接群众与政府之间通畅的问题反馈与及时办理的良性互动机制."接诉即办"的机制革新,打通了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瓶颈,重构了政府服务群众的连接机制,与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中"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路线""公众参与""服务型政府"等话语体系形成逻辑自洽."接诉即办"打通了"人民诉求"与"政府为民服务"之间的隔膜,通过连接民心、通达民意、服务民需、化解民怨,体现了"接诉即办"基层社会治理革新的民本价值."接诉即办"实践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中的"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长效治理";有效驱动了基层社会治理从"外在驱动"向"内在驱动"、从"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从"单一治理"向"多元治理"、从"传统治理"向"数字治理"转化,有效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需要处理好法治与效能的关系,基于文献梳理和上海的基层治理实践,对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内涵与困境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基层治理法治化应当包含权力的规范运行及其与权利的有效互动两个要义,通过统合正式与非正式制度推动治理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统一;基层治理法治化可以通过健全基层法治体系推动治理权力规范化运行,发挥党建统合优势,深化大联动机制整合正式与非正式治理资源,同时规范智能治理运作体系,提升治理有效性;治理模糊性与法治严谨性的内在张力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制度匹配错位、部门协同难题与绩效考核困境等;新制度主义理论有助于理解中国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实践逻辑,法治化、制度化能够降低治理成本,基层治理的资源约束使治理行动存在策略性执行空间,可能会加剧基层治理法治化困境。研究表明,要继续推进基层简约高效治理体制的构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协同整合作用,优化基层考核激励机制,推动基层治理秩序与活力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关系到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国家政权根基的稳固。基于政党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地位以及基层治理中群众性缺乏的困境,运用群众路线的分析视角,剖析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效实现路径与机制。通过对陕西省石泉县“书记民情三本账”制度运行的研究表明:基层党组织为破解悬浮化的困境,聚焦和回应基层群众需求,构建了党组织统揽全局、跨部门协同、群众共治的治理结构,通过自下而上地收集与界定问题来启动治理流程,建立以有效回应和群众参与为导向的基层治理机制,实现了自上而下的治理资源供给与自下而上的治理需求的有效互动,推进了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要坚持以回应和参与为导向,以群众路线制度为载体,充分将党的基层组织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为官不为”是官员个体行政行为与其职位要求不相匹配,游走于法律底线之上和道德标准之下的一种不良政治现象。官员“为官不为”行为孽生于行政责任隐性模块内部结构发育不良,行政责任主体意识、能力、信仰等隐性模块内部结构要素的不健全,还受限于行政责任制度、体制、机制等显性维度的失灵。治理当前基层官员“为官不为”现象,必须进一步强化官员责任认知教育、加强官员理想信念教育、优化行政责任体制机制,建构行政责任隐性模块和显性模块的强内聚弱耦合结构,为“为官有为”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公共权力作为唯一的治理空间塑造力量的局面。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基层社会的开放性进一步加强,增强基层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面对基层治理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加快基层治理转型与变革,构建现代化的基层治理机制与路径,是解决困境、应对挑战,促进基层治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行政执法争议的解决关系到依法行政的运行效果,也关系到国家治理能力的评价结果。自2004年起至今,广东省十余个地级市先后制定公布了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办法,实施效果如何需要评估,以便为今 后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办法的立改废提供技术和先验的支持。以十地级市行政执法争议协调规则为样本进行比对和考察后,发现部分地级市的协调规定正面临失效的境地。剖析行政执行争议协调机制悄然退场背后的原因,碎片化政府和行政逐级发包是其治理原因,程序的复杂性以及 缺少相对人参与、监督是其运行原因,机构改革致使权力行使乏力是其机制原因。树立行政一体的整体观念,构建执法责任豁免制度以及行政执法相关制度嵌入以回应执法争议生成困境;优化协调步骤,增加行政相对人参与监督机制及中止程序以破解协调办法的程序窘境;提出将 职责调整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牵头提出协调意见以及以行政协调办法替代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办法的现实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治理行政化的内在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复杂治理与简约治理在治官权运作与治民权运作两个层面上具有不同意义。治官权运作层面从简约治理转向复杂治理,以及治民权运作层面从复杂治理转向简约治理,是基层治理行政化的两个阶段。从中国基层治理演化的历史过程来看,从上简下繁直至上下同繁,基层治理模式一直保持稳定的适配状态,顺应现代国家政权建设需求的基层治理行政化在其第一阶段能够充分展现治理效能。而基层治理行政化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其第二阶段,治理行政化在治民权运作层面的全面铺开,导致上下同繁的繁简配置模式转向上繁下简的非适配状态。治官权运作层面的复杂治理化简了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的联结机制,大幅降低了基层治理效能。为了提高国家治理的能力和适应性,中国基层治理需要在“上繁”与“下繁”之间保持必要的均衡。  相似文献   

10.
项目制下的基层治理遵循"项目—发展"逻辑。基层治理以专项或项目来投入资金,实行分级治理的运行模式。但项目制对基层治理带来一些风险:乡村两级分化,吞噬基层自主性,乡村面临债务风险以及乡镇政权悬浮化。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反思乡镇政府与农民关系、各级政府之间关系、技术理性与以人为本的关系、项目公共性与经营性的关系,不断探索完善项目制的路径,以化解基层治理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在复杂治理负面效应叠加凸显的背景下,反思简约治理在基层治理现代化方面的价值,颇有必要。完全正式治理不可能定律表明,正式权力对基层主动、直接、实质性介入的过程,也是简约治理生存空间的生成过程。对治理对象的分类治理—层级分化—主体吸纳是简约治理主体的进场机制。寻求基层治理结构再平衡是简约治理生成过程的本质。社会基础、治理能力、治理负荷和制度空间对简约治理的规模有着关键性影响。我们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为简约治理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解释框架,这在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智能技术快速的升级迭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为智能治理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智能治理成为智能时代政府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从智能治理的内涵出发,搭建智能治理的生成逻辑和分析框架,以“渗透-传导-扩散-集成”为逻辑主线,阐释智能技术与治理体系互嵌并生成智能治理的过程。研究发现,智能技术在治理理念层面的渗透,催生了政府整体性和协同化治理理念。在智能技术传导的过程中,治理要素呈现出治理空间由实体办公到场景仿真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政务服务场景等方面的突出转变。治理体系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既表现在自上而下的建章立制,又体现在自下而上的用户参与。治理效能则是衡量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和治理效果的综合评价,治理效能的升级为主动治理和精准决策提供可能。南京“数字城管”体系的智能化也充分证实了智能治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解答何为“智能”的同时还重点关注了何以“智能”。随着智能技术与治理实践层面的结合与日俱增,治理主体智能、治理过程智用和治理效果智治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智能治理效能的有效生成,因此,需要形成“重塑治理流程以赋权-技术驱动以赋能-多元协同以赋智”的治理格局,最终实现智能治理效能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3.
于礼 《国际公关》2024,(4):42-44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基层政府治理提供了更具活力的载体,成为补齐政府基层治理工作短板的重要抓手。基层政府依托数字技术实现了治理工作的新跨越,让政府治理真正实现智能化。然而数字技术与基层政府治理的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仍存诸多困境。本文以朝阳市基层政府治理工作为例,探究数字化基层治理中的现实局限,并探析提升数字化智力效能的举措,力求多措并举,切实推动“数智化”基层政府治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4.
15.
当前我国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在体制、机制、法制、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以下措施进行应对:强化认识,确立效能监察工作的战略地位;制衡权力,构建“大部门”建制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组织,完善行政效能监察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法制,建立效能监察长效机制;实施电子政务,创新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方式等。  相似文献   

16.
17.
腐败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为消除这一毒瘤,我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严打.但是严打的效果却并不明显,我国的腐败问题正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文章运用经济学对于出现腐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腐败的危害进行经济学的解析并提出消除腐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将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由此明确并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战略意义。纵观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历程,可以肯定这一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及已取得的成绩,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与基层社会治理新需求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基层社会治理技术、治理结构、治理主体等方面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基层社会治理新需求的满足。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提升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以期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上下联动,进而全面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治理效能是一个关于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效用的度量命题。对治理效能价值观意蕴的考量,关涉能否深刻理解国家治理效能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的根本路径,是治理效能诸问题展开的"元问题"。制度是治理的刚性要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是制度治理的柔性机理。具有人民利益现实需求价值合理性的治理效能体系,是一个由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目标等多因子构成的、交互影响的行为互动过程。这种互动过程必然呈现为治理效能体系多因子之间的利益相关性。治理效能的最大障碍来自因治理体制机制束缚而形成的各种利益樊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建构更加立体、更高质量的治理效能体系,旨在突破利益樊篱,凝聚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分层治理机制、整合散落社会资源,形成体系性、整体性、拉手性的治理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社会—公民"三维融合的治理效能体系建设,规范治理效能的价值取向,营造治理效能体系的文化生态,是将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基本遵循,也是在联防联控联治中经受住新冠肺炎疫情大考的中国治理智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气环境治理有比较浓厚的行政发包色彩。构建随机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强激励、目标考核、问责制3个要素在大气环境行政发包管理中的作用、效果与层级适用性问题。通过设定总收益函数计算3类要素带来的动态收益,模拟3类要素单独或联合作用下的策略稳定性、平均治污概率。研究结果表明:(1)强激励措施容易引起策略发散,环境目标考核策略稳定性较好,问责制的稳定性最好;(2)单独使用问责制容易导致较低的减排效果,但其和其他两类要素配合使用时,既可以起策略稳定的作用,又可以提升减排效果;(3)高层级发包应采用环境目标考核联合问责制,基层发包宜采取强激励措施联合问责制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