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美日同盟对中国防范的加强与中日关系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美日同盟逐渐加强,对中日关系发展影响深刻。一方面,日本依托美日同盟走在防范中国的前沿,推行强硬的对华政策,使中日关系不断恶化。这是中日关系的现状。另一方面,在未来,当中日关系的持续恶化损害到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利益时,美国将对日本强硬的对华政策有所牵制。这一趋势已初见端倪。最近的将来,中日关系仍然不容乐观,很难好于中美关系,将处于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完全恶化之间的灰色地带。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日本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上的态度以及在对华政策上追随美国等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因素以及不稳定的中日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和安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稳定友好的中日关系的政策措施:努力改善中美关系;积极推动日本脱美返亚。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刘天纯等8位学者合著的《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一书,已于004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40万字。该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共分5个部分20章:第一部分,日本对华政策概观;第二部分,近代时期对华政策;第三部分,现代时期对华政策;第四部分,中  相似文献   

4.
“1972年体制”是中日两国政府就台湾、历史等重要问题所达成的共识体系,是维系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根本制度基础。但是进入新世纪之后,日本国民、学界及政界中的“1972年体制”共识认同感日益削弱,小泉政府对该共识的公然践踏则直接导致两国关系跌至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2006年9月安倍政府执政以后,在“1972年体制”共识上推行“软硬兼施”为特点的“暧昧”回避路线,中日政治关系初步得到了改善。东亚地区中日“两强并立”的结构性战略矛盾是导致日本“1972年体制”共识认同感日益削弱的根本原因,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5.
战后以来,由于战略利益的驱使,美国选择日本作为远东的核心盟国。冷战后,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加强了美日同盟关系。在对华政策层面,美日两国对中国都采取了政经分离的两面性政策,但在具体举措上存在一定差异。美国在保持其对华原则分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将中国纳入其中的“利益攸关者”政策。日本则在美日同盟关系的框架内,强化了对华政策,安倍新首相则提出了“战略互惠”的中日关系的架构。基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利益需要,今后应加强中、美、日之间的战略对话,推动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对日本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日美三国体系框架下的日本新政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鸠山由纪夫为首的日本新政府内外政策的核心已初露端倪。稳定并振兴国内低迷的经济状况、重组日本经济结构、恢复民众对政府和未来的信心是新政府对内的重要任务。外交方面,如何处理好与中美这两个对日本至关重要的大国间的关系是对新政府外交能力的考验。日美间就日本在印度洋对美供油问题上的若即若离显示了日本既想改变传统的美日同盟关系中"大带小,小服大"的不平等局面,又难以真正脱离美国实现自身目的的尴尬局面;对华关系方面,鸠山政府大力推广的"低碳革命"理念不仅是出于自身经济结构重组的需要,更有借此争取在中日关系上更有利地位的政治动机。而在与中国保持更为紧密经贸关系的同时,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历史、领土等一系列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鸠山政府同样需要做好功课。无论鸠山政府对美和对华政策有何新意,都体现了一直以来日本追求其"普通国家"地位和政治大国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1919年,以《大阪朝日新闻》为代表的日本报纸对中国国内的社会动态进行了密集报道.在这个过程中,其对华态度经历了比较明显的转变过程:从—开始积极倡导“日中亲善”,到巴黎和会后对中国强硬批评;从五四运动期间感到愤怒和失望,再到五四后期对中日关系表达深切担忧.日本报纸的这种态度变迁,与日本政府在不同阶段的对华政策与外交形势密切相关.在政府的严密管控下,日本报纸一方面通过倾向性报道配合本国的外交方针,同时亦反过来试图影响政府的对华立场.有关这一历史事实的解读和分析,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中日关系以及改进对外宣传方式仍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台湾的地缘政治特点与战略地位是在大国对华政策中体现的,也是随着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而不断提升.从美国和日本以及中国的角度来解读三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利益需求成为必然.而三方在台湾问题的利益角逐折射出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内涵.  相似文献   

9.
隋朝是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两国建立了对等的外交关系;日本政府多次派遣使团访问中国,隋朝政府亦向日本政府派出历史上第一个正式访问使团;隋炀帝杨广和日本的圣德太子为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隋朝期间中日两国交往的繁荣,为唐代中日交往高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苏离间论"既是战后国际冷战格局作用于保守主义思想代表人物吉田茂的产物,同时也承继战前吉田思想,内含了吉田政治思想中"反共主义"、"经济主义"、亲美英的"对美追随主义"等侧面,可以作为吉田政治思想及其对华政策研究的切入点。1954年吉田携其"中苏离间论"出访欧美,目的是欲以他的"离间中苏"构想为手段游说美国,以求美国同意日本调整对华政策,发展对华贸易,这充分体现了吉田政治思想"现实主义"的侧面。此访未果,意味着对外以"对美追随主义"为第一要义的吉田政府在谋求调整对华政策上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此后至美国转变对华政策,中日邦交正常化,战后日本历届政府只得以"政经分离"为政策原则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11.
小泉时期的日本外交,奉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以强硬姿态处理与亚洲邻国的关系,这不可避免地引发中日、韩日国家利益冲突。国家利益的冲突反映在社会意识层面,即表现为东北亚(中、韩、日)民族主义思潮的凸现和对立,因此,未来东北亚国家的安全与合作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12.
"布什主义"是人们对布什领导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戏称。这种战略概括起来就是"先发制人、保持优势、单独行动"。美国在转变国际战略的同时,布什的对华政策也从克林顿时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焦点,更是美国政府用来遏制中国发展的一张王牌,2004年6月以来,美国的对台政策或明或暗地发生了微妙变化。一方面扮演着离岸平衡手的角色,一方面不断给台湾发出各种错误的信号。中美关系目前正进入一种危险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的要义在于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则有赖于政府管理法治化,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具体应从四个方面有所突破:一、理顺党政关系;二、正确处理政府与司法机关的关系;三、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四、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4.
作为破解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中国宪政建设轴心问题的关键入口,1994年开启的分税制改革基本建构了中央与地方制度分权的雏形,但也面临宪政时代的严峻挑战。鉴于整体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背景,很有必要转换研究的路径,以一种“实用宪法”的视角来析解分税制改革,以一种“规范宪法”的思路来提炼分税制改革,通过引进对话和沟通、宽容、忍让的机制和程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分税制改革,因势利导地推进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规范化、法治化建设,达成中央与地方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和谐局面,推进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在日语中“迷惑”、“反省”和“遗憾”并不表示道歉,只有“御诧”、“谢罪”才真正表示向对方道歉。迄今为止,日本政府在正式文件里就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从来没有使用“御诧”或“谢罪”向中国人民道歉过。然而,在日本国内,不少民众甚至学者却都认为日本政府已经道歉够了。日本人对此问题的这种错觉将会影响新世纪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伊始就引起美国学界和决策当局的关注.根据对中国局势的分析,美方对"文革"采取"静观待变,尽量不表态"的策略.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主流仍是视中国为危险的敌人,继续其"紧逼遏制"战略.中美长期相互敌视以及美方在对华分析和认识上的局限乃至错误是致使中美关系在"文革"初期未能有突破性进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论“小泉改革”与日本自民党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小泉首相“改变自民党”的口号,本文以日本自民党重建为研究视角来探讨“小泉改革”的内容与影响:首先,否定派阀政治、变革利益诱导手段的“小泉改革”对典型的自民党支配体制产生了冲击;其次,日美同盟框架下的日本政治军事大国化以及修宪进程加速,意味着“小泉改革”扩大了自民党政治理念中的“国家主义”内涵;最后,“小泉改革”在广大国民中所获得的积极评价与支持,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民党的国政选举业绩。  相似文献   

18.
国民政府时期,近代华北各县政权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国民政府改县长集权制为四局分权制,对县长进行考试、训练和考察;进行房科改革和废除差役;实行廉政和庶政公开,开明清以来县政权组织变革先河,取得了一定效果,其影响甚至直达当代,但史学界对此研究尚付阙如.作者试以北伐之后国民政府在华北的县政改革为切入点,剖析国民政府时期的党政之争、官绅之争和新旧绅之争,以探讨县政改革与土劣回潮之间的关系,并及于国民政府最终丧失在华北统治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国民党政府对日处置政策的出发点是惩罚日本侵略,使之不再构成对中国的威胁,为此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努力使之付诸实施,某种程度上体现出顺应历史潮流、维护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色彩,应该予以肯定。但不久,由于自身地位的变化,社会基础的削弱,为保住其摇摇欲坠的政权和法统地位妥协、退让,最后放弃对日处置政策,出卖中华民族利益,虽然有其受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制约的因素,但其自身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这不仅对中国、日本,而且对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都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