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房地产业是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的美国房地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周期波动状态。除货币市场、利率调整等经济因素和政府调控、政策调整等政治因素外,二战后美国人口结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变化,其中,以人口年龄结构、家庭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对其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Internet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中国人口素质、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其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总体上有利于人口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均衡发展的状况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均衡的概念 均衡的本意就是平衡,指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的相等或相抵。应用在人口发展方面,它至少包括下面两层含义:第一,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应该与外部各方面因素的力量相平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于我国人口态势的讨论是越来越多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发表更引起了人们对我国人口正在发生着的变化的强烈关注。一个国家的人口状况和未来走向,一方面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与兴衰荣辱,另一方面关系到干家万户的福祉,人们对它的关注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十分可喜的。可以相信,如果我们能够对我们的人口状况和未来走向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人口地理波分析表明,中国有5大人口地理波波及区,4组人口地理波先发展地,2个人口地理波向西部传播的中转地。"两纵"、"两横"四大人口地理波传播扩散基本通道。各地人口发展空间上有差别,时间上有先后,有工作因素,更有时空差异客观规律的作用。应尊重发展的时空差异,在不同的人口地理波波及区和同一人口地理波波及区的先发展地区和边缘地区,创造不同的发展模式,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提出不同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时间表。全国统一但有区别的人口政策和工作模式的不断创造和完善,应是全国人口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人口学刊》2013,(6):61-69
人口性别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合理的性别结构、协调的两性发展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人口性别结构具有人口性别比总体偏高、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持续偏高、人口性别比区域差异明显、城乡差距大等特点。针对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现状,应从消除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人为影响、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制度、切实提高女性人口社会经济地位、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对不同性别死亡率差异进行专项研究等多方面入手,优化人口性别结构、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8.
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文章试图对25年来中国经济与人口变化过程尤其是人口因素在经济转变中的作用加以评估。在回顾与总结了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指标的基础上,然后通过介绍和使用两个“人口红利”的概念与方法,就过去25年中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作用做出估算,并对未来人口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可能影响与机遇加以评估。最后,对中国近期人口变迁所产生的几项社会后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李建新 《人口研究》2004,28(1):16-21
"9.11"恐怖事件发生以后,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的观点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亨廷顿关于文明、文化冲突的分析范式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一个视角.在此视角下,本文讨论了文明冲突的本质以及中国文明的特质和作用;讨论了人口要素与文明兴衰之间的关系;本文最后指出,中国需要重新审视中国人口发展的长远战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增长率与人口文化素质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兆霞  赵军 《西北人口》2004,(5):17-18,22
依据1990-2000年人口统计资料,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对我国人口增长率的降低与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增长率的降低与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存在强相关关系,特别是大学(含大专)文化程度人口所占人口比重与人口增长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同时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与人口增长率之间也存在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人口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婧 《西北人口》2006,(1):25-28
由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循环经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经济的实践模式。本文以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基础,对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人口因素进行分析,指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到21世纪上半叶,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可占世界总量的10%,但却要负担世界20-25%的老年人,在未富先老的严峻形势下,完善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社会养老保险运行经济成本的角度,分析了我国1997年转制前后养老保险经济成本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并给出了保持适度养老金经济成本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人口学方法是注重量化研究的人口学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文章总结了30年来中国人口学方法的发展特点及相关问题,指出对人口问题的研究催生了人口学方法的发展,但方法的系统性不够;人口数据资料的日益丰富推动了人口学方法的运用,但数据的开放性和准确性制约着方法的发展;在对国外人口学的借鉴学习中带动了中国人口学方法的本土化,但目前本土化方法仍显不足。  相似文献   

14.
李楠 《西北人口》2007,28(3):1-2,7
“人口视窗”这一人口学术语,揭示了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政策分析的各个层面,本文试图从人口视窗角度对中国的养老保险改革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更清楚地看出这场改革所应遵循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人口红利与日俱增是21世纪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文章揭示了因劳动年龄人口年龄结构急剧变动,使人口抚养比、人口红利等相关指标出现与实际背离的现象。究其原因皆由年龄结构变动影响所致。只有应用“粗率”的标准化方法,对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进行标准化,消除年龄结构的影响,“标化”人口抚养比和人口红利,才更有可能反映实际。这一发现对重新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旧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于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时期。当前 ,随着国有企业退休人口和在职人口比例的提高 ,以及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日益下滑 ,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为在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必须对旧的社保制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社保制度改革从长期看 ,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但在目前的转轨阶段却对第三产业发展起着促进和滞缓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7.
梁君林  黄吉良 《西北人口》2004,(4):13-15,19
从人口学角度看,养老保险基金的两种基本模式——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分别表现为时期平衡和队列平衡。退休者的生活消费均来源于在职职工创造的财富,因此,不仅现收现付制,而且基金制养老保险也体现了代际之间的再分配关系。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人口迁移是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模式选择的主要人口因素。我们要综合考虑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来选择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模式。  相似文献   

18.
19.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与产业基础问题有关。许多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都对此做过深入的探讨研究。但中国的城市化现状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重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study adopts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classifying countries i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es. The article builds a data-based typology founded on future demographic projections of the United Nations. Latent class analysis is used to identify various demographic profiles of countries based on fertility rates, net migration rates, and dependency ratios. There is great value in identifying future changes in population composition, as it enables governments to set policy agenda, prioritize needs, and prepare better for what lies ahead.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value of such typology to social services, by analyzing the demographic profiles and estimating their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challenges in educational provision.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paper to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