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壮族地区呈现出一种"壮化”倾向,在主题、情节、结局的处理等方面深得壮族文化的内蕴.透过这种"壮化”,可以看到壮族文化追求智慧人生、具有强烈的巫鬼观念和乐生意识以及淳朴自然、清新健朗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刘戈 《民族研究》2001,(2):78-85
日本学者山田信夫先生认为,回鹘文买卖文书收付款语中的"bir agsüksüz"(一个不少)沿袭自敦煌汉文文书中的"一无悬欠".本文通过考证认为,不仅"bir agsüksüz"一个短语,而且它所在的整个句子的内容结构、语法与汉文同类文书中的有关句子都相似.它反映的是13-14世纪汉文买卖文书的格式和套语.汉文契约文书的格式、套语的演变和发展历史悠久,曾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多元一体格局"这样的概括,对演变至今的中国历史及其多民族结构提供了一种有用的认识框架.但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族群文化等方面来看,其值得论证、展开的地方还很多.理论上讲,"一体"有待界说;现实当中,"多元"尚不平衡;而从腹地到边疆、从大陆到海岛,各相互有别的诸"元"差异,也还需要深入分析和研讨.联系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治理传统,从"边疆"和"腹地"两个角度及其相互对照试作论述,对多元之"元"及其所体现的不同之"多"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戈 《民族研究》2005,(6):69-72
在山田信夫刊布的回鹘文买卖契约中,有一个词出现过六次,它的转写字有三种"yägän"、"ygän"、"yigän",均译作"甥".他还把yägän taγay释为"甥舅".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的解释.但是,笔者认为yägän的汉译应该是"嫂子"或"婶子",yägän-im taγayam的汉译应该是"我嫂(婶)子、我叔(舅)".这个词组多出现在违约赔偿的句子里,即发生了违约现象,当事人的兄弟、子女、嫂(婶)子、叔(舅)都要承当后果.这个现象反映出在古代吐鲁番的普通家庭里,作为妇女的嫂子或婶子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5.
盘瓠神话、关羽传说及蛇郎故事等多种口承文本皆出现"室"的意象."室"为一个神圣的空间,在里面,盘瓠、关羽和蛇成为超自然物,并呈现为原本的生命样式."室"的内外存在明显的时间差,故而"室"的边界往往会被人为地洞穿.而一旦禁忌被打破,神圣的过程便告终止.能不能充分享受"时间"的恩惠,这是民间判定是否为"神圣"的标识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社会中,经济具有基础和制约作用,文化主导和调控着经济,二者的互动构成了多彩的历史画面.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与文化的这种双向互动将更为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全面发展现,反对"文化决定论”、忽视和轻视文化的"经济主义”.  相似文献   

7.
对常遇春和常氏家族的历史我们的研究还相当浮表,许多问题只停留在常见的史传资料上.本文通过大量的史料,对常氏家族与"蓝玉党"之祸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常氏家族在明初统治中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悲惨结局的必然性,这是明太祖朱元璋专制统治的政治特点,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8.
方言和民族共同语言是语言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两个发展过程.两者均是语言的变体,在人们的交际中,它们是传递信息、承栽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其存在和发展问题上,方言和民族共同语言的关系是辨证的,而不是对立的.更不是所谓的方言"干扰”和"污染”民族共同语言.它们既可并存,也可兼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方言是民族文化多样化的象征,是优秀文化的栽体,它不断地丰富民族共同语;而民族共同语则促进方言不断地规范化,使它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方言的规范化程度越高,其民族或社会的统一性就越高.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繁荣,而且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统一.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本土化理论是从新的视角,通过社会学本土化从地区性向世界性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社会学在世界各国经历的本土化过程的更为开阔的眼界,对社会学中国化所作的新的深入研究.这一理论对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和目的、社会学本土化的主要类型和特征、社会学本土化与社会学西方化、国际化、全球化的关系等等,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前景,这就是"建构本土特色"与"超越本土特色"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乳制品是草原的恩惠,乳制品孕育了我们蒙古民族.在广阔的草原,乳制品是蒙古族的主要食品.本着"醒目、理解、好感"的原则,设计蒙古族特色"宝利尔"乳制品包装,使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纯天然、绿色、环保营养极高的乳制品走进千家万户,让中国人更健康,让世界飘乳香.  相似文献   

11.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2.
严庆 《民族研究》2006,(4):20-29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翎 《西藏研究》2006,(3):59-62
敦煌藏经洞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幡画,其中有的注明为“引路菩萨”。通过图像特征,可以确定这种“引路菩萨”属于观音菩萨的一种身形,其宗教功能是作为阿弥陀佛的助手,引导死者往生西方净土。同时,在藏传佛教造像中广泛流行的“莲花手”观音,虽然在造型、名号上与前者并不相同,但经过笔者的考察,证明汉传佛教中的“引路菩萨”与藏传佛教中的“莲花手”在宗教功能上是一致的,是观音菩萨在不同的宗教系统中所呈现的不同图像样式。  相似文献   

14.
古迪(Jack Goody)在追忆其所亲历的英国人类学的转变时说过以下一段话: 涂尔干的事业,对于人类学家界定其问题意识,无疑起到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来自埃文思-普里查德本人,而且也来自那些受牛津大学训练的学者以及诸如福忒思、格拉克曼、斯瑞尼瓦斯(Srirvivas,1916-1999)等较年长的学者,这些人像杜蒙一样,曾担任该大学的教员.  相似文献   

15.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设有大监军使,简称监使,又称为节儿监军,藏文写做khri spyan或rtse rjespyan,即万户悉编或节儿监军,也可简称为节儿,是仅次于敦煌乞利本(khri dpon,万户长)的当地第二号军政长官,主管军事、司法、农业生产等事务。另外,吐蕃在敦煌还先后设置了汉人部落监军、汉人监军(rgyavi spyan,亦译为唐人观察使)等官员,地位在大监军使之下。在吐蕃统治下的河陇、西域及其他地区也设有悉编(spyan)一职,为吐蕃在该地区的重要职官。这一职官对后来河西归义军政权的职官制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世界民族》2007,4(2):13-18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们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全球化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带来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否定;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二者都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所引发的必然的社会结果,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只要阶级还存在,无论全球化如何发展,民族-国家都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7.
《想象的共同体》中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和“民族主义”在概念界定上的模糊及由此导致的实践层面上的泛滥,使它们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东西。一系列贴上民族主义标签的伪命题有助于政治色彩的动员,却无益于认识民族主义的本质。对于它们的历史根源及历史变迁,不同领域的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视角,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①一书中就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民族主义这个“异常现象”提出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一、民族产生的根源安德森开宗明义地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成为本质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inherentlylimite…  相似文献   

18.
自格林·考奇教授在其专著<发展人类学>中首次提出了"发展人类学"之概念伊始,种种对于发展概念之讨论与争辩从未停止.建诸于西方话语霸权视角下之应用人类学已然于困境中试图经由发展人类学获致"重生".然则,发展概念之帝国误读性、衡一发展模式之强植、发展之经济理性最大化、传统与现代之二元分野皆于渐趋远离他者在地哲学之维下不断切割着学术与应用间之"互惠".本文,试图经由发展人类学少有关注之"幸福感"相关问题之探讨,由此,使发展人类学之"发展"概念从"幸福感"之心理层面获致突破与惠与.发展人类学之发展概念之种种探讨与辨析,并非为得获致广为认同之发展概念,其意旨在乎反思与关照他者眼光之种种可能性.幸福感之于发展人类学研究之介入亦非某种突兀之举,其早已存之,此文之种种思考起到明晰与彰显之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鞑靼斯坦与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境内的两个自治共和国 ,它们曾分别于 1 990年 8月和 1 990年 1 1月提出了主权要求 ,但是其结果却有天壤之别。前者经过与俄联邦中央谈判 ,达成妥协 ,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形成了联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新模式 ;而后者却发展成为严重的政治危机 ,并升级为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 ,造成了灾难性后果。本文试图分析 :为何“主权之路”起点相近 ,其政治结果却截然不同 ?一、历史发展道路鞑靼与车臣都是在沙皇俄国的长期武力征服过程中被并入俄罗斯的。鞑靼人早于车臣人与沙皇俄国发生了联系。“鞑靼”这一族称最初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