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维尔斯 《快乐青春》2014,(12):41-42
1984年,卢娜·布莱姆30岁,她的生命仿佛走到了尽头。卢娜患上了乳腺癌和宫颈癌,在过去的11个星期内,她已经经历了两次外科手术——乳房切除手术和子宫切除手术。现在,她正经受着化疗带来的巨大痛苦,雪上加霜的是,疾病夺去了她的秀发、她的积蓄,还有她的丈夫。丈夫不能忍受更多的压力而离开了她,唯一给她留下的是两个小男孩儿。  相似文献   

2.
走在你后头     
正他比她大8岁,没什么钱,但她不介意。她看中他的成熟稳重和诚实善良。她自信地以为,只要有他一口吃的,他就绝不会让她饿着。为着这份感觉,她不惜一切嫁给了他。婚后3个月,因为强烈的妊娠反应,他坚持让她辞去了工作。孩子出生后,他又借口家里琐事太多,不让她出去工作。她知道,他是好意。她文凭不高,做的事情都很辛苦,他不想让她吃苦。一晃,20年过去了,他们的孩子上了大学,她仍然没有找工作。  相似文献   

3.
凯瑟琳.安娜.波特在20世纪的美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人们盛赞她作品的精致和语言的微妙。她作品中的人物经常徘徊于现实与幻想之间,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份,而这正是波特本人的写照。波特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困惑和幻想的一生。她渴望社会变革,同情受剥削和压迫的百姓,因而一度曾投身于左翼革命运动;她信仰上帝,希望他能给世界带来正义和公平;她推崇爱情至上,崇拜浪漫与激情。然而她的种种幻想都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她的政治热情被机会主义者所利用;她的上帝也成了某些人愚弄、欺骗大众的工具;她浪漫的情感之旅总是在失望中结束,留给她的只有痛苦的回忆。作为一名作家,波特把自己的幻想及其破灭的过程都融进了她的作品。波特幻想的破灭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经历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她本人无法协调个人意志与现实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一、和谁同化?曾经听一位来自美国的学者讲美国移民史,她本人就是大陆去的中国移民,如今在美国扎了根儿。在她讲完美国移民的痛苦经历后,有学生问她:“您作为新移民在美国是如何同化的?”她露出鄙夷的神情回答:“同化?和谁同化?去和盎格鲁-撒克逊同化?现在是多元文化主义了!”我想她的意思是,她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保持她的中国文化,不必也不应该美国化。又有学生问她:“您为什么选择留在美国?”对此,她答道她欣赏美国的自由。她的话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不想被同化,却要留在美国,居住地的选择算不算一种同化?宣誓入籍,放弃对中国的忠诚,转而效忠…  相似文献   

5.
用爱宽恕爱     
周大福 《家庭科技》2014,(10):12-12
认识他的时候,她刚大学毕业。他的忠厚纯良和责任心深深吸引了她,不久,他们便相恋了。在相恋的4年里,他的爱让她无条件地信任和依赖。因此,当他提出结婚的时候,她马上就答应了。即使在结婚6年后,她依然清楚地记得,他在婚礼上郑重地对她说的那句话:"我要陪你过一辈子,不离不弃,白头到老。"她从不怀疑这一点,直到有一天,她要去当年生孩子的医院给儿子办一张证明,在一摞单子里,她发现了当时他签的一张单子。  相似文献   

6.
杨昆 《家庭科技》2011,(10):28-29
她,从出生到死亡,历经106个冬秋,竟能无疾而终。她,曾经贵为中国第一夫人,晚年却与普通人无异。她,喜欢抽烟,遭遇车祸,又得乳腺癌,竟能泰然处之。是什么让她历经人间风雨,又能享受天年?宋美龄兼具中国古典气质和西方优雅风度,她的美丽傲气和孤芳自赏,以及她访美时的演说,倾倒美国人民,特别是国会演讲,  相似文献   

7.
正她和他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在同一座城市工作。一年后他辞职,借了启动资金开始单干。她希望他能常陪在自己身边,但他总是很忙,被债务和不景气的生意搞得焦头烂额。她最终选择了分手,因为看不到未来和希望。后来,她嫁,他娶,但已不是彼此的另一半。他的妻子也是她的大学同学,在他最落魄时嫁  相似文献   

8.
包利民 《快乐青春》2009,(12):74-75
上小学时,我们班有个长得很丑的女生,同学们都不喜欢她,谁也不愿意和她在一起玩或学习。她每天都沉默着,只是坐在那里静静地看书。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在提高,到了五年级下学期,她已是班上的第一名了。  相似文献   

9.
《战争与和平》中塑造了许多杰出的人物。相比后是否外表平凡的玛丽亚公爵小姐被忽略了?然而,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高贵的精神,她的温驯和虔诚同样令人钦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玛丽亚公爵小姐的形象进行分析:她的宗教观,她博爱的信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给她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及精神气质给她外貌带来的改变;玛丽亚如何协调理性和情感,使尘世之爱和上帝之爱统一起来,成为内心和谐的人。  相似文献   

10.
我发现,女儿上高中后,越来越注重个人形象了,哪怕早饭来不及吃,都要把头发洗吹得漂亮整齐。我让她以后晚上洗头,她说,不,一觉睡醒,头发就乱了,一定要早晨洗。给她的零用钱,她多半是买了洗面奶、护肤品。我说,你还是小孩子,用多了化妆品对皮肤不好。她说,妈妈你不懂,好皮肤得从小保养。她还经常对镜自赏,做出各种造型和表情。女儿的这些变化,使我惶惶不安:难道女儿早恋了?我开始暗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有一次,她上网,我瞥见她正在QQ聊天。我灵机一动,对她说,妈妈要查一点资料,5分钟就行了,查完了就给你。女儿欣然应允,但是起身之前却把她的QQ锁住了。等她离开,我迫不及待地用生日号码、电话号码破译密码,但都没有成功打开她的QQ。聊天记录没法看到,我又偷偷地查她的手机和书包,留意她放学回家的时间。有一天周末,女儿跟同学相约去书店买书,我  相似文献   

11.
“生命”是早期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一个关键词。为了确立自己的生命概念,海德格尔和当时占据主流地位、并具有重大影响的生命哲学中的生命概念作论争,正是在揭露对于生命的各种流行的理解的不足之中,海德格尔确立了自己的生命概念的基本内涵。在海德格尔看来,生命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们只是把生命看作是和各种不同的目标、规范、终极价值之间的关系,而这些不同的目标、规范、终极价值是确定的。海德格尔的生存概念的提出,是他对生命哲学中的生命概念的批判性结果。正是生存概念所包含的那一个维度表明了海德格尔现象学中最为根本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传统士人园林对于其人生的完满与人格理想的构建意义重大,时至宋代,士人园林发展已极为成熟完备,地处华夏之中的洛阳更是荟萃了当时士人园林的精华,在众多园林中,独乐园虽小,却因有了司马光人品之涵养而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在传统士人园林中占有一席之地。独乐园为司马光赋闲洛阳时所建,它蕴含着司马光的处世态度与价值观念。所谓"独"与"乐"别具一番深意,对司马光而言甚为重要,既反映了司马光当时的人生状态,也寄托着他的人格理想,即一方面是著书立说、上师圣人、下友群贤、徜徉山水的自在人生,另一方面,则省分知足、独善其身、坚持原则的人格操守。  相似文献   

13.
佛教果报观与传统报应观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佛教果报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焦点在于生命意识和伦理道德的差异。为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发展,佛教果报观作出巨大让步,实现了中国化。其显著标志是承认现世报,肯定人世的福寿利禄,接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规范;在保持固有的戒律性、出世性、精神性和个体性的基础上,接受了传统报应观的伦理性、现世性和功利性。佛教果报观与中国传统报应观完全合二为一是在民间信仰,二者之所以融合无碍,是因为民间报应信仰本质上是浅薄的实用性的信仰,所关注的是个人和子孙现世的幸福以及来世好报,没有门户的羁绊和学说的顾忌。  相似文献   

14.
命是一种必然性,运是一种偶然性,两者在某人身上统一就是命运。"命"通过"运"展现时,要经过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转化。虽然规范"命"与"运表现命"时都需要条件。但前者的条件由自然、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构成,称为"命"的根据;后者的条件则由某主体的内部非基本矛盾和外部矛盾构成,称为通常的条件。相对个人来说,命的前提总是既定的,这不管他所面对的"命"的根据即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条件是生下就有的,还是其与他人不断在后天实践活动时所合力创造的。个人"命"的前提固然既定,但无数个人新的实践合力又可使命的内容改变。  相似文献   

15.
尼采所倡导的“肯定生命”指的是肯定和维护整全且具活力的个性化的创新生命。主要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肯定包含苦难的苦乐生命;肯定包含无意识机能的身体生命;肯定包含过去的过程生命。尼采通过这一倡导实现了对柏拉图主义超感性道德理想的批判性超越,有力地开启了后尼采时代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对人的生存、生命的持续而热烈的关注。这一倡导的根本局限在于盲目人的生产性,陷入了价值指向上的表面性、不确定性以及轻视理性反思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璞 《文史哲》2005,(3):48-53
宋代的隐逸文化丰富多彩,各种隐逸文化类型至此而趋于完备。但宋代士大夫文人最崇尚的隐逸形态是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并因此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精神。他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定位,形成了一种颇为圆通的处世心态与行为方式:既与现实政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又努力摆脱“政统”的羁縻、控制,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既不放弃世俗的享乐,又能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人生中努力守护、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为外物所役,求取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成就自己的闲适生活和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17.
吴春波 《学术探索》2014,(2):99-102
《古诗十九首》写出了文人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其生命意识的萌发是汉末社会现实状况和文人生存境况外化的结果。这种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因理想失落而致的对原有生命价值范式和意义模式的质疑与否定;对生命本体意义的深切体悟与追寻;哀叹生命的短促,以"向死而生"的态度直面现实。《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充满了深沉的悲剧意味,具有强烈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20年代初,梁漱溟用情志教育和知的教育、生活本身和生活工具等说法来说明东西方教育的差别,偏好情志教育(即生命教育)。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他在思考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过程中,受到杜威教育哲学的影响,认识到教育即生命,把生命的教养看作乡村建设的意义之一。把梁漱溟的教育观念放在现当代中国思想史的语境中加以理解,可以发现他对教育观念的思考走的是一条生命教养的道路,预示着超越启蒙与救亡范式的可能性,当然,这不是说他已经完成了这种超越。  相似文献   

19.
<会饮>是柏拉图最重要的对话之一.对话探讨了什么是爱欲(Eros,eros),爱欲与美的关系,与智慧的关系,以及什么才算得上是一种真正的哲学生活.对话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像苏格拉底这样的爱智慧者、爱美者才是哲学生活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管子》在自然观上提出精气说 ,并较多地从人的生命构成上论述精气 ,从而把精气看作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形成了精气生命观 ;《管子》提出的阴阳五行说 ,也较多地与人体的脏器组织联系在一起 ,形成了初步的五行脏腑观 ;《管子》还在精气论和阴阳五行说的框架之下 ,在养生方面提出了不少合理的观点 ,在古代气功学方面提出了许多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