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和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早稻田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开展的“中、日青年工人劳动意识调查”统计,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对你现在从事的工作提问”(问13)一栏中,共列有42项表明具体状况的细目,凡属表示“希望”(含“强烈希望”与“希望”两类,下同)态度的,中、日双方在绝大部分细目上极其接近;而凡属对“工作现状”的自我估价,认为工作现状“符合”(含“符合”与“基本符合”两类,下同)希望的,中方则在大多数细目中明显低于日方,尤其是一些体现青年工人在劳动中的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2.
千石保先生是热心中日文化交流的日本学者,他的文章,很直率地提出了当前中国青年工人劳动意识方面的问题。我们刊登它,是希望读者从中能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职业发展满意度"忧多喜少" 在本次调查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表示对自己目前的职业发展不满意或比较不满意,比例占到被调查者的75.8%.其中,对目前的职业发展不满意的被调查者比例高达41.1%,比较不满意的占34.7%,而表示对职业发展比较满意和满意的仅占所有被调查者的20.4%和3.8%,现状堪忧.  相似文献   

4.
本报告的目的是:1.说明日本雇佣、劳动惯例的概貌;2.论述雇佣、劳动惯例对日本工人的劳动意识有什么影响;3.考察近年来青年工人工作观变化的状况,并研究今后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5.
狭隘与广泛的外界活动范围日本广播公司的这项民意测验依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将所有外界活动范围划为三种情况:第一种,为追求兴趣嗜好,艺术造诣或体育锻炼之类目的而参加到团体或俱乐部中去的。第二种,卷入到社会活动范围中去的。第三种是以全部或部分时间从事于工作职业的。我们发现那种没有消遣娱乐或社交活动,只是一唯往返穿梭于家庭与工作单位之间的所谓“上班瘾”要  相似文献   

6.
职业流动是劳动者变换劳动角色的过程,是指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从一个职业或职位到另一个职业或职位的变更。随着社会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职业流动日渐普遍。合理的职业流动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利用,也有利于个人的特长发挥。由于社会分层现象——社会等级序列客观存在,而较高的社会等级、社会地位又可以成为人对良好能力表现的一种肯定与褒奖,所以合理的社会流动能够有效激发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进取意识与竞争意识,并增进创造能力和开拓能力。一、职业流动分类职业流动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是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职业性质和…  相似文献   

7.
1987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和日本青少年研究所联合进行了“青年工人劳动意识调查”,笔者参加了这一课题的研究。该项调查在两国采用同一问卷和随机抽样方式分别进行。为增强调查的可比性,两国对被调查的企业类型、生产规模和年龄层次,都作了相应的选择。问卷发放近五千份,取得极为丰富的资料。本文仅就创造意识问题,作一比较分析。两国青年工人创造意识的现实差异我国企业的创造活动有着光荣传统和持久的历史。建国初期为恢复生产而掀起的合理化建议热潮,大跃进中出现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运动,粉碎四人帮后开展的“五小”活动(小发明、小  相似文献   

8.
《职业》2009,(25)
如果此刻有人问你:"你开心吗?"你会如何回答?是或否的简单答案似乎并没有那么容易说出口.在<职业>与搜狐就业频道联合开展的"职场人与MSN、QQ、开心网特别调查"中,虽然74%的人表示自己平时会主动寻求让自己开心工作的方法,但3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的职场心情常态是"没有什么感觉,麻木了",33%表示不开心的时候多,只有34%的被调查者感到在职场还是开心的时候多.  相似文献   

9.
日本:生活中没有麻烦就是最大的幸福 最近日本网络调查的结果很有意思。在Livedoor网络上,对于幸福观的调查,人们有这样的回答:“我不缺钱,有住房,不愁吃穿,身体健康,每天很快乐,日本很和平。所以自己是100%的幸福。”同时也有另一种回答:  相似文献   

10.
大部分人认为强制性劳动是不能视为志愿活动的.但因为志愿者活动涉及报酬因素.就出现了一个灰色区域。曾经有人做个一个“广州市民如何看待志愿工作”的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对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认为“这是社会责任”的占被调查者的25.4%.认为“因为能倡导社会文明”的占27.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的占13.0%,“热心公益.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的占49.7%.“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的占55.1%.“想多学东西”的占20.2%.  相似文献   

11.
综观美日贸易摩擦,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美日贸易摩擦当中,美国仅仅是在谈判桌上处于优势,而日本却是在市场上处于优势”?要准确回答上述疑问,除了要研究日本如何重视对美谈判、积极调整对外经贸战略以外,还要认真研究日本在处理日美贸易摩擦中所做的其他各个方面的工作。而在“其他各个方面的工作”中,日本政府,特别是日本企业对美国各界的所做的危机公关工作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2.
上海知识员工的职业状况如何?《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发表了华东理工大学黄维德对这一问题的调查研究。上海知识员工在职业选择方面有这样的倾向:外商独资企业独占鳌头,而民族企业人才吸引力堪忧。被调查者中有47.14%的人选择外商独资企业,选择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比重都比较低,仅有6.00%、0.86%与7.43%,这显然不利于民族企业增强人才竞争力。被调查者中选择事业单位的比重则占第二位,达到了19.43%。这是因为事业单位的稳定性最高,福利也较好。在对上海知识员工工作满意程度的调查中,上海知识员工感到满意的比重最高的有…  相似文献   

13.
找工作和结婚是人生的两件大事。说到职业的选择,在日本前近代社会,也就是大致到江户时代为止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只能是继承家业。结婚在原则上也同样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没有自主权。女性一般就嫁给和自己的父亲做同样或类似职业的人家,因此她们出嫁后和自己的母亲一样,要与丈夫共同劳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即使青年男女想为自己的婚事“活动”,也没有可活动的余地。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企业对员工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日本的“终身雇用制”为日本企业塑造了一支职业化的员工队伍,促使日本经济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我国海尔集团坚持走员工职业化的道路,带领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厂在十几年内发展壮大。种种迹象表明,培育一支职业化的员工队伍是当代企业发展的法宝。所谓职业化,就是要求人们把社会或组织交代下来的岗位职责,专业地完成到最佳,准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职业化通俗地理解就是员工以自我经营的理念对待自己的事业,树立为自己打工的工作意识,具备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素养、职业行为等,提倡快乐工作,强化成功意识,提高工作绩效,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2010,(9):13-13
《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关于青年择业观的调查表明,在当今热门职业排行榜上,公务员、国企职工等赫然居高。调查中,回答“选择工作优先考虑的因素”时,排前三位的分别是薪酬待遇、福利保障和职业稳定性;回答“对实现就业影响较大的因素”时,排前两位的是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8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等人的文章认为,年轻人这样的就业图景,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1.青年的职业观NHK广播舆论调查所对日本人的职业规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反映出了青年心目中的理想职业,见表1。资料来源:NHK广播舆论调查所编,1979,(日本人的职业观),日本广播出版协会出版。在全国范围,最多的回答是“收入稳定的职业”(男女平均为34.7),其次是‘迫己独挡的职业”、“为社会服务的职业”。在大学生范围内,被认为最好的是‘咱己独挡的职业”。一般来说,青年在就业以前,独立意向较强(想往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而在就业以后,便开始希望稳定(希望不会失业、工作收入高)。从1973年至1988年,NHK广播舆…  相似文献   

17.
孟繁星 《职业》2016,(6):8-9
"有压力才有动力".这句曾经被管理者奉为经典的管理理念,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运行中却并非如此.从辨证的角度看,这句话也并非空穴来风.但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招收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都越来越低,中职教师在教学与管理上工作量日趋增加,再加上新一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中职教师职业压力越来越大.2015年,安徽对550名在职中职教师发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教师职业整体压力较大,其中39.78%被调查者认为压力较大,47%被调查者认为很大,7.06%被调查者认为极大,1.66%被调查者认为压力较轻,只有0.59%的被调查者认为无压力.职业压力大,对身心健康危害多,不但能引起多种身体疾病,特别像血管疾病、过度疲劳甚至死亡,还有可能引起焦虑、精神疾病,甚至自杀或企图自杀等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18.
在频繁的职业流动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求职者搜寻自己职场最佳“坐标”的忙碌身影,也可以从中窥见人们职业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复苏。  相似文献   

19.
抚河边的桃树刘国芳他非常爱那女孩,总怕失去她。他们在一起时,他总这样问女孩:“你不会离开我吧?”女孩无数次回答他说,“不会。”但有一次女孩没这样回答他,女孩想逗逗他,所以跟他说:“如果我离开你,你会怎么样?”他明知女孩在开玩笑,但他还是认真地回答女孩...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组织研究学者做过一次抽样调查,这组抽样调查数据指出:在中国已婚或同居的男女中,每个月连一次性生活都没有的人超过了四分之一(28.7%),而在最近的一年里连一次性生活都没有的则占6.2%。在世俗人眼中,夫妻间没有“性”还要说出来是一件很难启齿的事情,但是,可能很少有人对于“无性婚姻”有过真正的了解。大多数主流的性社会学家认为,夫妇间没有生理疾病或意外,却长达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的性生活,就是“无性婚姻”。产生“无性婚姻”的原因大致分两种,即“想做爱却不行”和“可以做却不做爱”。前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