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广西最早的县在哪里?这是研究广西郡县沿革的学者尚未解决的问题。按一般常识,谈论广西郡县沿革之始,都以《史记》和《汉书》为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岭南时,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岭南地区设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今广西的大部分属桂林郡,小部分属象郡。但是这些文献略而不详,郡下辖哪些县,无从推考。《汉书·地理志》较之《史记》显然详细得多,郡下都注出了所辖县名和郡县设置的年代。据统计,今广西属当时的苍梧、郁林、合浦等郡,桂北部分县属零陵郡,桂西边区属群牁郡。但《汉书·地理志》所反映的只是西汉晚期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郡县情况,在广西各郡下虽都注明“武帝元鼎六年开”,如可信,也只能上推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后,仍无法与秦时郡县比较。经过对贵县罗泊湾西汉初期墓出土的漆器铭文“布山”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文献记载可知,贵县一带是先秦时期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部族的聚居地。秦统一岭南后,设桂林、南海、象三郡,桂林郡郡治就在这里。汉武帝平南越后,把桂林郡改为郁林郡,郡首布山仍在这里(《汉书·地理志》)。自此后,以至于隋代大业初年,布山一直都  相似文献   

3.
岭南各部越人很早就同中原华夏族政权建立了关系。不过他们在社会发展的阶段上却落后了一大截,直到战国末期还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各有“君长”的“种姓”(氏族)彼此攻杀不休,没有形成过一个统一的地方政权。他们当中的一部分长期依附于楚国。公元前二二二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灭楚的秦军开始逾岭南进。由任嚣和赵佗(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两个尉官率领的秦军,胜利开赴“番禺之都”(今广州市)。公元前二一四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朝在岭南设置南海、象、桂林三个郡。两位秦军将领随后在南海郡任职:任  相似文献   

4.
蔡平 《齐鲁学刊》2012,(3):46-52
岭南作为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个重要单元,自秦平百越置三郡起而归于中原统一王朝版图。战国以前,今桂东北、粤北、粤东部分地区分属古九州之荆、扬二州。战国时期,岭南政区和民族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广东潮、梅二州部分地区属闽越,韶关、清远、河源大部分地区属楚国,广西贺州、桂林大部分地区属楚国,两广其它地区为传统的百越之地,分为杨越(南越)人、西瓯人、骆越人所属。  相似文献   

5.
南越丰碑大块文章———《南越国史》读后李庆新秦汉之际,正当二世胡亥在为其父子的残暴统治种下的“天下畔秦”、“外内骚动”苦果而穷于应付、岌岌可危之际,万里之外的南海郡尉任嚣却密锣紧鼓地酝酿据岭自治的计划,他的继任者赵佗绝关自守,击并桂林、象郡,实现岭南...  相似文献   

6.
陈国生 《天府新论》1999,(1):96-96,F003
《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和1995年第6期分别刊登了陈增芳先生的论文《“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辨》和李勃先生的论文《扬越即南越,而非东越辨》,见仁见智,各有精义。“扬越”一词不仅出现于先秦史册,而且后世古籍亦频频提及,说明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很有必要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再作阐释。一、“扬越”为古族名直接证据不少,如《史记·南越传》曰:“秦时初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适徙民,与(扬)越条处”,《史记·货殖列传》亦载:“南楚好辞,巧说少信。江南卑湿,丈夫多夭。……九疑、苍梧以…  相似文献   

7.
岭南文化作为一种最具特色的中原移民文化的特质,有着深刻而广泛的深层原因和历史背景。从秦汉以来,中原地区的百姓以多种形式向岭南移民,其中,世家望族和贬谪官员移民带去的更多的是文化和思想,戍边士卒以及流放罪犯带去的更多的是技术和习惯。历朝历代的中原移民不断给岭南文化注入新鲜活力,而岭南文化则在这种移民文化中不断融合各种外来文化,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又使中原文化的印迹在岭南文化中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8.
桂林以山水甲天下,久负盛名,其为人文渊薮,学者尚鲜论及。从广西全境来说,八桂人文荟萃于桂林,亦有其历史渊源。因秦汉以来,中原与岭南政治、经济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文化、生活方面的交流日渐密切,桂林地处南北要冲,适为互相渗透融会之区。故自南北朝以历明清,桂林的山峰岩洞,摩崖石刻,蔚为壮观,号称桂海碑林,举凡文章、诗词、歌赋、题记、铭刻、箴言、书札、题名、联语、榜书、造象、绘画、百家技  相似文献   

9.
秦汉象郡位置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立的象郡的位置究竟在哪里,郡治又在何处,这是史学界至今争议未决的一个大问题。从清代以来,我国学者根据众多史料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历来一向认为象郡位置的南端位于今越南中部以南,郡治在今越南中部的象林一带(亦有人认为在今越南北部)。建国初期,著名史学家顾颌刚、章巽先生编制出版了供大学历史系学生用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955年地图出版社出版),采用了我国学者公认的观点,在该书第6页秦代图上将象郡位置南端划在了今越南中部偏南,其首府象定在约北纬15度附近的近海处。顾、章两…  相似文献   

10.
秦汉统一岭南和桂林建城年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定岭南应分三个阶段,秦象郡南端位于今越南中部,汉象郡在今广西贵州境内。兴安秦城在几百年中向为军事要塞,未形成为桂东北中心城市;吴甘露元年所建始安县城、郡城,对桂林古代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桂林建城年代定为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是正确的,因当时所建始安县城址与今桂林城区基本相合,而且已形成为桂东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城市,其城市功能已为以后历代桂林城所延续、继承和发展。确定汉武帝元鼎六年为桂林建城年代,在世纪之末纪念桂林建城2110周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岭南越人与外界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越人与中原、长江流域、云贵高原各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往来。这种交往,在赵氏政权统治的南越王国时期,达到了一个高潮阶段。岭南越人吸收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并积极地与周邻地区相互往来,同时还利用地处海滨之优势,进行海上开拓,为岭南越人在西汉中后期更进一步地与汉民族相互融汇,为日后的广州作为东方第一人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创造了良好基础.广州象岗南越文王墓,则以出土数千件精美绝伦的文物、雄辩的事实向世人宣称,它是相互传播交流的结果,是南北文化、中外文化、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交沈的结果,没有这多种形式的交流,就不会行南越王墓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美妙绝伦之作,也不会有日后岭南地区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三十六郡。秦三十六郡之名,首有《汉书·地理志》列于前,继有《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述于后,两说当中,有三十三郡名称是相同的,唯有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各执己见。前者以为秦并天下,南服百越,于其地置  相似文献   

13.
岭南特色传统节日节庆来源于岭南古文化,与基于中原汉文化的节日节庆相交融,与海外西方文化相交汇。岭南特色传统节日节庆的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有其独特的文化事象,并呈现出鲜明的特质,如重商实用性、市井平民性、开放兼容性和活泼多元性。  相似文献   

14.
桂林文化城是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关于它的时限,一般人认为上限为1938年10月(即武汉沦陷后),下限是1944年秋湘桂大撤退,前后经历了大约六年时间。抗战时期桂林为什么能成为文化城呢?林焕平教授在为《桂林文化大事记》写的《序》中说得好:“桂林文化城是在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党的统战政策  相似文献   

15.
桂林市是在1940年以当时的桂林县城及近郊区划出设立的。在设市以前的近二千年中,桂林与临桂县实为一体,历史上的始安郡、桂州、静江府、桂林府、桂林专区的治所,均在今桂林。要略述桂林的地方志史,必须将历代的桂林地记、郡志、府志、市志和临桂县志一起研究叙述。本文仅就个人见闻所及,试作简述,不周之处,望能得到指正. 一、三国至隋唐的桂林地记、图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立桂林郡(治所在布山县,今为贵县地),桂林为桂林郡地。秦末汉初,桂林为赵佗南越国属地.南越归汉后,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始安县,属荆州零陵郡.这是桂林地方设县之始.三国时,吴国在零陵郡地设始安郡,第一任始安太守为颇具文武才略的南海人黄盖。郡初建时,差多所规划开拓,从此奠定了桂林成为南方重镇之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陆路 《学术研究》2022,(5):170-176
岭南早在汉代就有文学活动,苍梧郡诗歌起步较早,创作诗歌较多的则是后来的岭南政治中心南海郡和来往岭南的要道所在的始兴郡。东晋王叔之对岭南风光的描绘,使岭南成为推进山水诗成熟的试验地。南朝齐时范云和梁陈之际江总在岭南时的描写岭南风土等文学活动,对岭南诗歌创作有一定推动作用。对于岭南诗的考索分析可为岭南文学和文学地理的研究提供某些基础。  相似文献   

17.
郭建琳 《社会科学家》2003,107(3):156-160
桂林自古以来位于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冲,南北文化的碰撞以及独特的地理风貌,促成了桂林古城形成与演变。长久以来,桂林因其漓江山水之盛名,而忽略了古城的存在。作为我国历史悠久、中外闻名的旅游城市,也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之一,研究其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和轨迹具有重要而典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唐元和十年,大诗人刘禹锡在著名的《连州剌史厅壁记》中写道:“信荒服之善部,而炎裔之凉地”。①这是对唐代连州的赞美之辞。其实,这个评价也适合于整个粤北。由于地处五岭南北交通要冲,粤北历来是北方移民进入岭南的主要通道,人口相对密集;加上地理上和军事上的特殊地位,促使历代中央政府重视这一地区的统治,建立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机构,培植封建文化,因而粤北是岭南开发较早的地区,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广东的领先地位。唐代粤北继续保持这一势头,经济发达,人文鼎盛,举世瞩目。一、北人南迁与户口增长唐代人口迁移一般分为二种类型,一是官府组织…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歌谣史上,大体上可以划为三大时期,即诗经时代的民歌、乐府时代的民歌和明清时代的民歌。明清时代是我国古代歌谣史上一个转变时期。明代开始出现个人大量采集编纂歌谣的专集,如冯梦龙的《山歌》、醉月子辑的《吴歌》等。到了清代,此风更盛,有以四川山歌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歌谣,有北方各省的秧歌,有江浙地区的山歌,然而清代  相似文献   

20.
秦代的“北向户”,人们历来认为在后来的象郡、汉代的日南郡,或者泛指岭南地区,而1979年版《中国史稿地图集》却把它标在岭北湘粤界。两说孰是孰非?本文拟谈一些粗浅看法。 “北向户”一词,出现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的两个文告中:(甲)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秦灭六国后在概述它的疆域时说,“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乙)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八年)琅邪台刻石文又说,“六合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