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新媒体革命推动下,传统动画产业正朝着以新媒体动画为龙头的泛动画产业演变,成为各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泛动画产业的研究可从下述三种角度进行:着眼于历史演变,考察它和传统动画产业的区别与联系;着眼于价值关系,考察动画业如何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动画业发展的作用、动画业对提升特定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贡献;着眼于实际运营,从传播要素角度阐述新媒体革命对动画产业转型的影响,从需要理论角度阐述泛动画产业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泛动画市场与文化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媒体革命的推动下,传统动画产业正朝以新媒体动画为龙头的泛动画产业演变,成为各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泛动画市场以知识产权为基础而发展,以文化交流为特色,以社会营销为旨归.它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加以分类.主文化、副文化与反文化的矛盾是区别动画市场的重要依据.在营销过程中,泛动画可以通过品牌授权、技术应用、经营运作而形成时尚文化市场、民俗文化市场和旅游文化市场.  相似文献   

3.
吉卜力工作室的运营模式主要体现在以动画大师为核心的原创制作团队、丰富多源的动画创意与深刻的思想性、声画并茂的多重艺术元素的运用、立体化多维度的动画电影推广模式,以及多元化的衍生产品商业开发等方面.而以吉卜力工作室为代表的日本动画制作机构给中国动画产业带来的借鉴与启示在于:培养能将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的原创动画大师,打造能用生动的故事诠释人文精神的专业制作机构,以完全市场化的动作机制推动动画产业链各环节的高速运转.  相似文献   

4.
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区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的条件下,我国承接的来自发国家的传统产业和加工制造业方面的产业转移较多。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它的先发及政策优势效应不断减弱,中西部地区不断显现出低成本与土地供给优势,促使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与长三角相邻的安徽因为交通便利优势,也成为产业转移的热门地区。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经验,促进沿海产业结构提升,同时在承接地注意建设“靠城(大中城市)、沿线(交通干线)、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泛长三角区域的产业优势进行了研究,涉及泛长三角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产业优势和具体产业优势.就总体产业而言,江苏省和浙江省第二产业占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上海市的第三产业成为其支柱产业,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就具体产业而言,安徽省的采矿业、上海市的现代服务业、江苏省的装备制造业和浙江省的纺织业具有明显优势.泛长三角区域各省市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产业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快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升级和联动.  相似文献   

6.
蔡亚南 《东岳论丛》2014,(3):109-114
日本是当今世界第二大动画强国,而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产业模式则是其成功之本。通过对日本动画产业模式的优势分析,结合中日两国的时代背景和两国在产业增长时期所呈现的共性特征,在比较与分析中我们发现,制作委员会式的融资模式,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渠道,全面的衍生品开发,是日本动漫产业最重要的成功因素,也是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最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  相似文献   

7.
黄健 《学术论坛》2005,(10):97-101
印刷产业是城市化的产业,也是知识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加工型企业,印刷产业的发展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流量成正比。文章在分析位于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广西印刷产业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策略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动画虽然有着辉煌的历史,目前也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但计划经济遗留的症结要准确透视,问题要正视,谋求我国动画产业可持续发展,则更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我国政府为鼓励动画产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此培育和资助动画企业的成长。10年过去了,经过打磨和历练后的中国动画产业,并没有实现产业发展的预期,相反还出现了诸多诟病。本文基于时空压缩的视角,针对目前我国动画产业的症结问题,从分析我国动画企业利润来源入手,挖掘隐匿在动画产业运营中的两大杀手,即:体制问题和市场问题。两个问题的相互交织,便引出了新时期下的中国动画产业的双重怪圈,即:经济怪圈和文化怪圈。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的宏观形势变化,对各种资源条件有限并正在融人国际经济分工体系的发达地区,影响远甚于欠发达地区;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水平上趋近而资源禀赋差异更加明显的态势,正因如此,泛长三角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才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真实价值。本文从农业、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三个领域,全面探讨了安徽与沪浙苏产业融合的路线与前景,力求从产业的分工协作上真正实现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与"产业分类"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焦点和基础之一。在对产业概念进行梳理与辨析的基础上,对传统产业分类理论进行检视与评价,探析产业融合背景下传统产业分类面临的困境及其新探索,将会为新的产业经济理论框架的建构提供逻辑基点,同时也将为解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经济发展的最新实践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2.
对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强 《河北学刊》2007,27(3):216-218
本文总结归纳了河北省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了河北省的整体产业竞争力和主导产业竞争力,在充分占有现实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度科学地调整产业结构,有效地全面提升河北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产业融合就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塑造了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产业价值链的融合,促进了市场结构的合理性,并引发了一次新的企业购并浪潮。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内在竞争力与外在竞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联系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纽带。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动态一致性,已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深刻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指出教育在人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相互为用;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学生立志,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提倡"自勉"与"自得"。其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5.
宋教仁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曾担任过民国政府第一任农林部总长,对发展农业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宋教仁对农业的基础地位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农业发展落后的原因。宋教仁主张从加强农业理论方面的研究、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提高农业生产力、设立金融机关和教育机构、培育科技人才等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研究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对于我们当今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琼州学院学报》2016,(6):106-111
宗白华美学思想中的最高灵境映射着高尚的灵性人格。"歌德人格"和中国历史上的"晋人之美"是宗白华美学思想中灵性人格的典范。在宗白华看来,"歌德人格"是生命本体的象征,而"晋人之美"是宗白华理想人格的标本。宗白华美学思想中的灵性人格表现在他对本体生命的肯定,以及他的入世超世和"小己人格"上。这恰恰对我们当代人的生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是要超越物的有限性,回归精神家园。二是既要深入生命,感悟"永恒活跃的生命本体",又要静穆的观照生命,感悟生生之节奏。同时也要回归人的本质,热爱生活,追寻有张力的生命,呼唤自由生命。三是还要追寻无止境的超越,时时创造更高的新人格。  相似文献   

17.
浅析邓小平的政治文明观及其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政治文明,是邓小平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邓小平对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目标模式的论述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不同场合强调的着重点不同,但仍可以从中提炼和综合出民主至上、政治主导、制度权威、监督制约等四个变量,进而构成邓小平有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基本内涵和目标模式的四个生长点和支撑点。而政治文明的战略意义则在于: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它是推动中国政治体制转型,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良性发展的客观需要;它是社会主义中国跳出历史周期率支配,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哈曼的伦敦之行及其思想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卫东 《河北学刊》2005,25(2):90-96
哈曼是最早对启蒙运动提出系统批判和深刻质疑的思想家之一,在德国思想史乃至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1757-1759年的伦敦之行是哈曼思想历程中的转折点,由此,他离开了德国主流的启蒙路线,转而皈依基督教,试 图开辟一条全新但却另类的启蒙路线。作为思想史事件,哈曼的伦敦之行对德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对船山的土地思想、赋税思想、农本思想、货币思想等经济思想进行了阐发和研究,既分析了其经济思想的精髓,也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晚明嘉定著名文人李流芳论诗以情性为本位,重视诗歌艺术形式的功能价值,这两方面共同构成其主情论诗学思想的主体.基于此,他还提出了"各成其一家"、"画会之诗总不似"等诗学见解.在与公安派、竟陵派人物交游的背景下,李流芳论诗既与公安、竞陵相类,又通过客观意义上的对明代诗学资源的批判性继承纠补了二派诗学的缺失,由此显示出不激不偏而又特立鲜明的诗学立场及人格范型,这便是李流芳诗学思想的文学批评史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