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看,晓雪诗歌对白族神话传说的取材都是创造性的,本质上可以视为诗人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诗的自觉与民族的自觉,是对白族历史文化在文学中的追溯.晓雪将白族神话传说入诗,是对古老原始思维方式的怀旧与追忆,具有文化寻根的意义,不仅与白族的自然风物、婚姻爱情、宗教信仰等与古老精神传统联系,是诗人童年耳濡目染民间文化的经验和美好回忆,又是白族得以发出自身声音的媒介,也表明了白族文化在当今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有力绵延.  相似文献   

2.
晓雪诗歌中的民族特色、民族心理特征、民族气质,特别是浓烈的地域色彩,西南边陲特有的瑰丽秀美的风景,当地少数民族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淳厚、古朴的风习,构成了以晓雪为代表的“苍山洱海派”诗人诗作的主要内容,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令人种往的神话色彩和清丽秀美的语言风格.少数民族诗歌是以独特的民族心理,独特的民族气质,少数民族人民的愿望和理想的表达为其核心的.  相似文献   

3.
形式是确定诗之为诗的重要艺术因素之一,也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艺术元素之一,因此诗的形式建设(包括诗体建设)是诗歌艺术探索的重要方面.这当然不是说,诗歌与内容无关,而是说它们的关系比较特别,对于诗,没有形式,内容将无所依附,而形式主义的形式探索同样不具有诗学价值.优秀的诗是以形式为基础并与内容达成和谐整体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董宏量始终是一位诗人。对于董宏量来说,诗,始终是第一位的,尽管目前他在散文、小说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1973年,董宏量开始发表诗歌,1979年,董宏量与诗友高伐林合出了一本诗集《钢城黎明》。1984年,董宏量出版了第2本诗集《蓝色的眼睛》。两本诗均是以钢铁工业为主要题材,这在全国诗坛还鲜见,于是董宏量被人们视为“钢铁诗人”。截至目前为止,董宏量共发表诗歌约800首。除两本诗集之外,还有诗作收入《中国新诗年鉴》(81年、83年、86年)、《青年诗选》等10多种诗歌选集。组诗《生活,在车轮上转动》和《钢厂新印象》先后获武汉作协优秀创作奖。近几年来,面对忽而喧闹忽而沉寂的诗潮,董宏量有过困惑,但更多的是冷静严肃的思考。他既不背弃传统,又不盲目排外,  相似文献   

5.
元明诗概说     
中国古典诗歌经唐宋高峰时期,进入元明低谷阶段。元明诗基本复古,缺乏创造,前不能与唐宋诗平起平坐,后不能与清诗相提并论。然而无明诗毕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各有其优秀或较优秀的诗人,反映了各自的时代与诗人的。心态。艺术上对宋诗弊端亦有所补救,从而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诗歌言语生成中的非语义和非句法规则总称为“非语法化”,它构成了诗歌言语状态的第一个变项 ,并孕育了诗歌的“一次生成”。非“非语法化”、中性词语、直接呈现……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诗歌言语运动的第二个变项 ,并孕育了诗歌的“二次生成”。两个变项都意味着泛诗精神和纯诗精神的努力 ,并分别构成了中国 80、90年代优秀诗歌的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   

7.
“新诗”宜改称现代“白话诗”,它应该与文言诗一起改革与发展,以解除白话诗创作的危机,求得中华诗歌的伟大复兴。它不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不能提倡“诗的散文关”,而要加强音乐性,批评诗的散文化、自由化,讲究诗美,讲究形式美,倡导新格律诗,与散文严格划清界限。为此,它必须首先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汲取古典诗词、民歌的营养,其次才是吸收、借鉴外国优秀诗歌的某些长处,并做到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8.
诗的艺术     
黄钢著大32开272千字定价5.20元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本介绍和探讨诗歌艺术特征的理论著作,全书分3编19章。上编主要论述诗歌独特的艺术特色,包括诗的集中与概括;诗的想象;诗的语言;诗的抒情和诗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五四之后的新诗,在诗歌形式的建设上,是成绩卓著的。但同时也存在着被种种误解和粗心障蔽了的大失误:其一,是没有充分注意到诗的体性与文的体性对形式审美要求的巨大差别,使新诗一度丧失了作为诗的存在的形式体性的审美特征;其二,是没有对诗的形式与诗的本质之间的关系予以认真思考;其三,是没能把汉语诗歌形式当作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来看待,从而忽视了诗体形式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优秀诗歌所传达出的感情,都是典型意义上的感情.真实、独特和普遍概括,是构成诗中典型感情的三要素.优秀诗歌中的"理",除了有时候表现为一种明确的思想外,更多的情况下,则表现为一种深厚微妙的意蕴.意蕴是诗人的人格学问、阅历生平、认识体验水乳交融流动在诗里的一种深厚的理性状态;是诗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在诗中的微妙反映.意象创造是诗歌艺术创造的核心.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即为意象.如何为内心的情意找到与之成准确对应关系的客观形象,是意象创造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略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民族性特征──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绪论李伯齐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古代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产生最早,发展也最为充分。从《诗经》迄今三千余年来,出现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创作了难以数计的优秀诗篇,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艺术经验,形成了具有...  相似文献   

12.
华莱士·史蒂文斯是美国最重要的现代派诗人之一。意象的运用,是他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一些主要意象的反复出现,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象征体系。本文以《冰激凌皇帝》一诗为例,通过分析本诗,探讨了诗中冰激凌的意象意义。这个意象不仅构成了诗歌的主体,并不断地强化了史蒂文斯这首诗中近乎惟一的主题:生存和死亡之间的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一篇完整的长篇叙事五言诗。它的出现,不但体现了中国民间诗歌的高度成就,而且标志着中国人民一贯争取自由幸福、反抗压迫的优秀传统. 这篇诗的主题思想,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它通过描写一对本来生活得很好的青年夫妇被  相似文献   

14.
张晓彭 《南都学坛》2008,28(3):136-137
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75年版)作为一部古代的诗歌选本,探本求源,以史存诗,反映了唐以前诗歌发展的脉络轨迹及各个时代诗歌的创作成就,其功不可没,具有很大的价值。一、探本求源,展示源流新变沈德潜认为,诗至盛唐极盛,但唐以前的诗正是唐代和后世各代诗歌的源头,所以,在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门径初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难涉足的领地。诗歌本是诗人灵光乍现和句斟字酌的结果,其中的意象即便是诗人本身也无法再现;其语言又是集本族语之大成而又突破传统、冲破规约的鲜活文字;韵律使得诗歌可以长久地为人所传诵,或吟或咏,源远流长。因此,诗歌翻译中,意象、语言、韵律三者缺一不可,但偏重却又随诗歌本身的特点各不相同。意象是诗的灵魂,语言是诗的血肉,而韵律是诗的舞步。就诗歌翻译的这三大元素展开讨论,就如何保留诗歌中原有的意象,用原作者的语言来译诗,以及恰到好处地表现原诗的韵律阐述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6.
朱鹤龄《李义山诗集注》是李商隐诗歌的第一个完整注本,其序文从政治、道德和艺术三个方面,对李商隐及其诗歌作出了全面而高度的肯定,促进了清初李商隐研究的发展;注本在学术方面具有执简居要、考证精审和追根溯源的特点,为历代注家和学者所重视。朱注与清初学习义山诗的风气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由此生发的注本与文学的关系值得今人思考。  相似文献   

17.
诗的个人性与普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是依靠个人创造的艺术,但不是个人化的艺术。诗歌的艺术取向、审美价值往往取决于诗人的艺术姿态,具体说,就是对待个人和群体、内在与外在的态度问题。优秀的诗歌往往是通过个人抒写群体,通过内在关注外在,形成具有延展意义的普视性。诗人的高贵、高雅,诗的境界,均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18.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作为清代前期一部优秀的诗歌总集,充分反映了当时文人强烈的英雄崇拜情结.清前期文人英雄诗的兴盛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的英雄形象和诗歌主题也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这既是为满足政府、社会和文人本身的精神需要,亦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从《汉江临泛》看王维诗歌的画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的人生经历与其诗风、画风之间的转变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作为一名优秀的诗人兼画家,他在创作诗歌时又善于借鉴绘画的某些形式和技巧;《汉江临泛》一诗从线条、色彩、构图诸方面具体体现了王维后期诗歌中的水墨山水意境,表现出诗人融画入诗的高超才能。  相似文献   

20.
已故诗人兼诗评家兰明(1956-2015)的《兰明诗文集》集诗的写、译和评三位一体,不仅集中展示了优秀的韩国现当代诗人特别是女性诗人群像,也让读者能从文学的角度起眼,真切地感知东亚文化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中日韩之间的横向联系。兰明写的诗感觉细腻,表达得也十分别致;她译的诗完美地体现了韩国现当代诗人的整体水平和多元景观;她对韩日诗歌作品、特别是女性诗歌作品的分析更是每每深入细致,有独到的领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