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具有四个发展阶段:1978~1983年为解开禁锢、严格限制流动阶段;1984~1988年为允许和鼓励流动,流动人口较快增长阶段;1989~1999年为控制盲目流动阶段,由于期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出  相似文献   

2.
近年上海市人口分布态势的巨大变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近20年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其人口分布态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全国最大城市上海,其中心城区范围扩大,人口密度显著下降;城区核心部分人口绝对数。持续减少,城区外缘部分人口大量导入,城市人口分布出现明显的郊区化特点;在郊区农村,城市化迅速推进,农民居住趋于集中,一个以城区为核心的多层次、组团式的合理城镇体系正在形成。以上人口再分布过程,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还将持续进行,强度还可望进一步加大。对于人口再分布过程中出现的人户分离、中心城区“空心化”、市民通勤成本上升等问题,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正> 在巴黎举行的“一九八四年大都市讨论会”,描绘了2000年世界城市的前景:那时墨西哥城有3,100万人口,圣保罗2,580万,东京和横滨都是2,420万,纽约和新泽西则各有2,280万,上海人口是2,270万,北京1,990万。目前,有20多个大城市的人口超过了500万,到本世纪末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将有25个。可见,人口城市化的问题在现在和将来依然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在整个世界的人口城市化问题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城市化尤为引人关注。这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 辽宁省三十年来人口发展趋势和特征一、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全国三十年来,全国人口每年递增2%,辽宁省为2.2%。这0.2%的份量,使全省人口,从1949年的1,835万,增至1979年的3,442.6万。二、七十年代出生率下降很快,近几年起伏波动1971年出生率为24.2‰,1980年可下降到15.5‰,平均每年以1‰的速度递降,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近几年来,起伏波动:1977年比1976年上升0.7‰,1978年又比1977年上升2.9‰,1977年和1978年,分别比上一年下降1.5‰和1‰。1980年维持在1976年水平。由于上述的发展趋势,形成了辽宁省人口的几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婚育适令人群的比重大于全国大家知道,一定时期的人口增长,是受该时期人口年令构成的制约的。辽宁省青壮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全国,现有人口中,20—49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4.16%,比  相似文献   

5.
任远  张放 《人口学刊》2006,(4):35-39
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城市的不同区域人口变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根据20多年历时性数据的动态分析,对上海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在人口总量、迁移强度和迁移方向的不同特点进行定量研究和比较研究。在1992年前后,上海的郊区化历程才正式开始,当前上海正处于从前期郊区化向深度郊区化的转折时期、从初期相对扩散向绝对扩散发展的时期。需要根据不同区域人口变动的规律性,实行分区域的人口发展对策:结合人口导出带来的城市问题引导城市更新;结合近郊区人口聚集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引导远郊区的人口聚集加强新城建设。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中国2010年以来全国人口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其他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并考察2011~2020年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城市人口规模仍在持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1~2020年的新增城市人口中,56%来自人口迁移,26%来自行政区划变动,自然增长仅占18%,人口迁移仍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三大增长来源对城市化发展贡献的差异趋于减小,迁移增长对城市化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所弱化,自然增长与区划变动的影响相对增大。探讨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对把握中国新时期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变化,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化发展对粮食生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之后,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较大,同时我国城市化的两个主要方面——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城市化继续迅速发展,分别表现为:粮食总产量波动很大,人均粮食产量呈减少趋势;人口城市化保持快速推进,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素质弱化;土地利用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造成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不断降低。数据分析显示,我国目前粮食生产仍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耕地两大基本要素的投入,因此城市化的上述发展特征,将对中国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出现了一个新的开端。这个新开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市场机制被引入城市化过程。这样,在中国就形成了两种城市化人口并存的局面:一是由计划机制控制而形成的计划城市化人口;一是由市场机制控制而形成的自发城市化人口。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城市化人口已被学术界所关注(李竞能,1986;辜胜阻,1991等)。辜胜阻将这两种人口分别称为永久性迁移人  相似文献   

9.
小城镇的迅猛发展是近年来我国逐渐高涨的城市化动运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1978至1985年,我国市镇人口总增长量2亿人中,镇人口增长占62.4%,同期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增至36.6%,提高了18.7%,其中9.8个百分点是由镇人口的增长引起的。 推动这个变化的主要力量来自发展小城镇的政策。本文将简略描述这些政策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 据世界银行在《1988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所述,世界城市人口超过90%的国家有以色列、科威特、英国和比利时;城市化水平达100%的唯一国家是新加坡;城市化水平小于10%的的国家有布隆迪、不丹、卢旺达、乌干达、尼泊尔、布基纳法索和阿曼,它们分别为2%、4%、5%、7%、7%、8%和9%。截止1985年,全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7%。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时空分布特点有两个:(1) 沿海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内陆  相似文献   

11.
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我国非正常死亡3000万人是个值得商榷的观点,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考量和原因分析.文章以1955 ~1957年平均死亡人口作为基准,结合1953~1964年死亡漏报及其纠正的状况,可以估算出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400 ~ 500万人.非正常死亡人口在分布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性别结构上的差异.此外,造成大量非正常死亡的原因非常复杂,难以从单一的因果关系中寻求答案.但种种迹象表明:这批非正常死亡人口是以饥饿死亡类型为主、其他死亡类型为次;以抗灾能力不强引起为主、以地方救灾失误引起为次.尽管非正常死亡几百万人的教训值得反思,但不能抹杀中国政府应对饥荒所做的努力及其取得的成效,更不能借此上纲上线,意图否定新中国前30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出影响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定量测度了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产出的特征事实并分析相关要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78~2002年中国农业劳动力相对过剩;2002年以后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与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产生显著负作用;1990~2009年农村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与劳动力转移年均对农业劳动投入指数下拉2.262个百分点,尤其2003年以来劳动投入对农业产出的贡献度和贡献率均为负值。  相似文献   

13.
经济改革以来,小城镇人口迅速增长。1985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市镇人口总增长量为2亿,其中,小城镇人口增长量占62.4%;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增至1985年的36.6%,提高了18.7个百分点,其中有9.8个百分点是由小城镇人口增长引起的。这两个数字说明,近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城镇化水平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因素,这也是中国人口城镇化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的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辉 《人口学刊》2008,(2):38-43
20世纪末期,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超过东北地区工业化水平,也超过全国人口城市化平均水平,但目前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明显存在着城市现代化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化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超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现象是我国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其特征表现为:从发展趋势看,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增长速度放缓;从国内外比较看,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从城市化质量指标看,东北地区城市经济总量和城市竞争力相对较低。东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化虚高问题,在制定人口发展战略乃至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尤其需要深入研究并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大量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市中,这就是世界“人口城市化”的过程。我国随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将出现较多的乡村人口向市镇(城市和城镇的简称)集中,这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和提高人口质量。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人口城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建国60年,中国大发展。江苏省溧阳市这一片热土也焕发勃勃生机。溧阳的人口计生工作,在新中国成立时孕育,在改革开放中起步,在21世纪发展,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缓解了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压力。目前,全市总人口77.6万余人,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8年的16.2‰和10.3‰降低到2008年5.25‰和-0.33‰,符合政策生育率10年来始终保持在98%以上,在全国率先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的二元分析框架与我国乡村城市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宇 《人口研究》2001,25(2):53-60
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区域结构理论是人口城市化研究中的两个重要基础理论框架。本文在简单介绍这两种理论模型的基础上 ,评述了它们在研究当今发展中国家人口城市化问题上的局限性 ,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城市化的实践 ,论述了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在突破基于二元分析框架的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理论局限性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辽宁省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大中城市多,城市人口比重高。1984年全省城镇人口2,001.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7%,其中省辖的12个城市均属大中城市,市区人口达1,27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4.9%。全省大中城市非农业人口以及建成区面积均居全国各省市的首位。一、辽宁大中城市人口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1)城市人口增长同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城市人口发展速度快。建国后,辽宁成为全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集中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建设这个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基建投资规模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辽宁省城市人口的  相似文献   

19.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个人口大国,随着独立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1981年城市人口已达1.56亿,不仅远远高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城市人口数,而且也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总人口。在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城市化问题也愈益严重,进而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印度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存在问题及政府的对策,对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五十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城市化的空前发展,使城市面临三大人口问题:过份的拥挤和混乱、人口过份集中导致的住房紧张以及大量车祸。六十年代初,几乎人人都抱怨城市的混乱景象,随之出现的是人口的频繁“倒流”、“顺流”。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各国政府被迫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以缓和城市人口的矛盾。我们把这些措施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供有关同志在研究城市化问题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