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ARS危机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ARS危机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是迅速而巨大的。全国五大城市调查结果表明:在非典流行期间,超过半数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但这种变化能否成为日后的习惯,还是更多地应看作应付突发疫情的临时性措施?本文结合上海甲肝流行等历史事件,研究与分析了SARS危机对国民生活方式的可能影响,指出后SARS时代国民生活方式并不会因此而发生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与城市市民生活方式研究不同,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处于相对“被忽略的地位”。基于实地调查的数据,本研究对中国当代农民生活方式及其对公共政策态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以往相比,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但社会交往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休闲娱乐活动还主要停留在传统层面,具有现代色彩的休闲娱乐活动较少。同时研究发现,在对待国家公共政策的态度上,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和休娱乐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国家公共政策越趋向给予消极的评价,而农民的社会交往情况对公共政策态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论转型期西北地区农民消费观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正在由自给性消费向商品性消费转变、由贫困型向温饱型转交.这种变化基本适应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但也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科学合理地消费,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富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984年底,笔者对较早实行农业大包干责任制的安徽滁县地区的数百户农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物质上的丰收带来了农民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对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们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体制之交重要时期,农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风尚与旧习俗、科学文明与封建迷信、市场经济观念与小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与自私自利思想不仅相互并存,而且矛盾冲突日趋激烈。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推进,经济与社会生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集中暴露,给农村工作和保持农村发展与稳定带来了很多难题。  相似文献   

6.
生活方式是衡量一个社会或区域发展程度的重要指示器,社会心理是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函变因素之一.历史的辩证法揭示了:生活方式的变迁引起社会心理的产生和变化,这是社会心理的“正向效用”;同时生活方式又受到社会心理“逆向效用”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心理的产生、变化对生活方式的变迁有显著深刻的制约和反作用,这种“逆向效用”表现为,一方面当社会心理的变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同向协调时起积极促进作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农民要求生产自主权和责权利统一的心理状况,深得民心.农民经济上的富裕,带来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部分理论工作者就农业专题讨论了四个问题:今天的农民起了哪些变化?现阶段的农民有没有两重性?当前农村还存在不存在两条道路的斗争?怎样理解列宁说的小生产者每日每时地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这里摘发其中两个问题。一、现阶段的农民有没有两重性?一种意见认为,合作化以后的农民,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或基本变化,但还有两重性,或者是两重性的残余。有的说是两重性的痕迹。他们的理由是:  相似文献   

8.
村落文化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般而言 ,村落文化概指农业人口在特定的地域长期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意识 ,乃是信仰禁忌、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之总和。从本世纪 80年代起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村落为基础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激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 ,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与此同时 ,最直接反映村民精神生活的村落文化的内涵也发生了一定的嬗变 ,这个变化包括村落习俗的内容 ,村民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处事方式等。这种意识形态的变化对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 ,实现农村现代化无疑是有益的。应…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倍加关注,我国经济和社会机构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医疗、养老、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对农民更加重要不可缺少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产,正规的、合理的征收农民土地,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城镇化建设才能更好的发展,并发挥其在社会中的经济作用。因此研究如何保障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有着重要且势不容缓的意义。从地权益现状着手,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从城镇结合地域为切入点着手,分析并提出吉林省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何构建城镇化建设地区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机制,并提出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民进城打工,使都市形成了一支庞大而又特殊的新型社会群体。在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他们正在经历由农民到工人、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这种变化使得他们在双重生活方式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新的、独特的消费行为。浦费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消费行为即浦费者通过消费支出,取得为自身生活的形成、维持和发展需要的商品或资源时的选择方式。它包括消费者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等内容。由于消费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无不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苦一个人的职业发生变动后,不仅他的社…  相似文献   

11.
神州大地在发生着旋转乾坤的变化,到处响彻改革的声浪,洋溢创造的热情,充满生机勃勃的活力。新的人物,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情感,新的风格,新的生活内容,新的精神境界,新的心理状态与新的行为方式在不断涌现。现实生活这种令人耀眼的变化与急邃的发展是由什么而引起的?为什么很长一个时期曾停搁在生活岸边的航船,能高扬风帆朝  相似文献   

12.
村落视野中的乡镇政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农村出现了严重的伦理性危机,其原因是构成中国农民安身立命基础的本体性价值出现了危机。中国农民的传统本体性价值是以孝文化为核心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以及代际价值冲突,导致农民传统本体性价值发生变迁。农村出现的严重的伦理性危机,对乡镇政权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而经过机构改革之后的乡镇政权能否应对和解决此危机?这些问题都构成了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宁夏的农业经济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趋势。首先是农业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其次是新品种的引进丰富了宁夏农产品的内容,也使得农业的耕种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使宁夏的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宁夏的农业又受到天灾和人为的阻碍。宁夏的统治者在民国时期虽然出台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与办法,但其制定的的税收政策又使宁夏的农民饱受剥削,农业的发展并没有给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带来实际的满足,相反农民的生活却越来越贫苦。  相似文献   

14.
俄国1861年改革后,农民自治开始实施,自治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农民自治受到政府的干预极少,村社能够保证农民的基本利益。农民自治运行的基础是习惯法,农民最看重的是公平观念,其原则包括平等、集体利益优先和劳动。习惯法规范着农民的日常法律生活,农民倾向于依靠村社和集体方式审理案件。随着农民自我意识的增长,农民的法律意识发生了转变,法制观念逐渐增强。自治的调节作用极大地稳定了农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和整个社会,对生活方式问题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理论界关于生活方式的讨论主要围绕着近几年来改革和开放形势下城乡人民生活方式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探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规律,以及有关生活方式的基本理论问题。改革和开放给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方式带来了显著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趋势,阐述了农民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并对农民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的路径选择提出了相关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方能做到村、到组、到户、到人?这是变化了的情况要求我们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加以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化视角下农民的经济压力与幸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我国农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难以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生活方式的社会化对农民的生活认知和感受形成了多重影响。一方面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客观的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农民在进入更充裕的消费市场和更广阔的生活空间的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货币支出压力,期望值与满足能力之间的张力凸显,消费欲望与收入水平之间的不对称显现,农民的主观幸福感不强。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网络环境已广泛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同时网络环境也使校园文化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校园文化主体参与方式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一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种变迁不仅仅是乡村治理的变化,还有乡村社会基础结构的变化,以及农民生活价值的变化.巨大的变迁以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农民大规模流动为宏观背景,1990年代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土又离乡",进入沿海或者大中城市务工经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