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确定 ,是以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为依据的 ,同时 ,这个战略方针的实施 ,也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全面落实。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 ,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涵义、实施规划以及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等都做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 ,使“科教兴国”在理论上日趋完善 ,真正成为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把现代化伟大事业全面推向 2 1世纪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成熟和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分别用“重要成员”、“核心”、“主要缔造者之一”来概括。邓小平对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贡献是 :坚决拥护并身体力行毛泽东倡导的正确的思想路线 ,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做出贡献 ;坚决维护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从而维护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团结稳定 ;以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丰富毛泽东思想 ,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造做出贡献。“文革”结束后 ,邓小平勇于平反冤假错案 ,创造性地提出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的组织形式 ,果断处置各种风波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因而是当之无愧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是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主要缔造者 ,原因是 :最早考虑建立新的领导集体 ;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确定了可靠的核心 ;设计了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形象 ;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成熟创造了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3.
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中共四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发展观经历了历史演变的过程,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一代集体对社会发展的观点有不同的核心内容,具体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革命和战争年代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温饱型社会阶段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基本小康社会阶段以先进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第四代领导集体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在党内民主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都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并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完善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找到了民主制度化的途径;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民主执政的思想.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党内民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技术观,客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科技思想与指导方针。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科技思想的灵魂,科技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科技思想的核心,科教兴国战略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科技思想的结晶。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科技思想的指引下,不仅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世纪之交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形势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分析和准确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理论、科技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以及科技伦理等在内的科学技术思想。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学技术思想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教兴国战略,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科学内涵包括战略地位、战略目标、战略思想、战略方针、战略保证等几个基本方面。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由科技和教育的内在作用所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社会对科学和教育事业的重视为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科教兴国,重在落实。  相似文献   

8.
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奋斗的目标。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就是目标模式、战略步骤和动力来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模式、战略步骤、动力来源等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发展和创新 ,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四代领导集体的科技思想一脉相承,都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了系统而又独具特色的科技思想,把我们对科学技术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造就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三代领导集体的思想理论都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科学突破有力地推动了哲学基本规律和范畴的认识转换,科学革命的实质是思想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是生产力革命。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极为重要的创新。在科技成为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有效手段之后,科技发展逐渐打破了传统的价值信念体系,科技实践与伦理重建的互动成为当代哲学创新的重要方面,必须通过普遍性的伦理基础和伦理精神的拓新,为身处物欲横流时代的人们找寻到安身立命之所。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科教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基本命题主要有三个: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这三位一体基本命题的落脚点。学习邓小平的科教理论,关键在于理解邓小平科教理论的基本命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文化软实力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问题愈来愈凸显。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文化软实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念形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作为生产形态的科学技术是文化软实力产生和发展的生产基础和技术基础。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同时也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功能。科学技术不仅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且成为衡量和评判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准和尺度。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高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内容极为丰富,而且特点鲜明.具体表现在前瞻性、战略性和系统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三代领导人的科技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都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建设实践相结合,将科学技术作为我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关键,形成了各自的科技思想:毛泽东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将“科教兴国”确定为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三代领导人的科技思想是随着历史条件、客观环境和时代发展而不断深入的,体现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理论特色,着重阐述了邓小平科技思想对民族地区制定科技政策的指导意义,强调民族地区要在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科技政策,并把这些政策运用到实践中,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这样的形势,在前后相差很长的时间里,哈贝马斯和邓小平都提出了一个似乎相同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通过认真解读,却不难发现,两个命题的实质是截然不同的.哈贝马斯通过论证,全盘否定了科学技术,最终走向了技术悲观主义;而邓小平则认为科技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关键因素,大力提倡发展科技,并提出科教兴国的宏观战略,引导中国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科技与生产力、科技与人才、科技与教育及科技与科技开放等基本思想 ,它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时俱进,深入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功能.认为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些基本理论观点和实践,有效地推动了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共同理论观点。在其创始人霍克海默那里,"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论已成雏形;马尔库塞在继承其前辈思想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倾向及其充当控制工具的消极作用,使"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理论趋于成熟;哈贝马斯则在考察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虚假性本质,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新的意识形态的同时,进一步论述了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从而使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论得以系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