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先秦时起,中国同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区各民族,已经开始了经济和文化的往来。西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此后,中国不断遣使西域;而西域的商人、使者则更多地来到中国。 一 唐朝(618—907)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兴盛发展的一个时期,唐朝政府鼓励发展对国外的商业贸易。贞观十七年(643),太宗谕令在广州、泉州、扬州置“三路市舶司”。太  相似文献   

2.
“西域”的概念及其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域,是我国汉文史籍对于我国古代西北边疆地区的专门称谓。学术界诸凡研究新疆地理、历史、民族者,多已习惯这样一种套语:新疆,古称西域,西域有广义、狭义之分等等。然而仔细分析,这里西域所指,是地理概念、政治概念、文化概念,抑或是历史概念?无论是从其内涵以及逻辑结构上都不是很清晰,从而导致概念混乱而难以自圆其说。显然,我们要拓展西域史地研究的范围,就须正本清源,先将这一称谓之概念及其内涵搞清楚。“西域”首先是一个历史概念“西域”之称谓初在汉代出现于我国史书里,迄清季为新疆替代,具有比较严格的使用时间范…  相似文献   

3.
中亚地区在中国古代被贯以“西域”之称。有关该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状况,因文献缺佚而不被世人更多地了解,以致成为世界历史研究中的近乎空白之处。自上个世纪后期西方探险者东来并盗走大量文物,此地遂引起学术界逐渐重视。国内外相继有多人投入精力对之进行研究。我国最近十几年来对西域史的研究进展尤著,有些课题相当深入,已获阶段性成果。但中古时期活跃于该地的几支重要势力如唐、吐蕃和大食(阿拉伯)之间的活动,则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均少有人涉及。日本学者森安孝夫和美国学者白桂思在80年代中期先后发表文章著作,对上述势力尤其是吐蕃进行探讨,但因引用文献各有偏重和局限,还不能说已填补了这段空白。近年出版的王小甫同志的《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一书则针对七八世纪这三种势力在西域展开的角逐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富于学术价值,可以说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的高层次和高水准。综观全书,我认为该书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4.
从学科建设意义上来说,西域经济思想史研究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史书上“西域”含义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广义,指称包括新疆及其以西的中亚、西亚、北非、地中海东岸以及印度北部地区;其二是狭义,指称包括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葱岭以东等我国历代中央王朝及地方政权所管辖的地区。本文“西域”一说即取其狭义。若从学理上讲,经济思想史考察的是历史时空境域中人们的经济理念,因此既使标明是研究“中国的”经济思想史,也不该因当代地缘行政区划的隐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智娟 《西域研究》2007,(1):116-120
浩罕国,一个已消逝了的中亚汗国,鲜为人知,但它在中亚史、新疆史及中国边疆史上却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了中国西部地区与俄国共同边界大致走向为:“沙宾达巴哈之界牌末处走,往西直至斋桑淖尔湖,自此往西南,顺天山之特穆尔图淖尔,南至浩罕边界为界。”①问题便是,浩罕是个什么政权?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与清代中国有什么关系?这是研究中亚史、新疆史、中国西部边界沿革和中俄关系史时不容回避的问题。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潘志平研究员以“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撰写了《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于1991年出…  相似文献   

6.
张骞通西域,“凿空”了我国由新疆通向中亚、西南亚以至欧洲的道路,这已经是人人皆知的历史事实了。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通西域以前,由我国的“西南夷”通向东亚的另一条道路,使东亚北方的游牧部落一部分人,即斯基泰人、突厥人与我国的羌人、西南夷人混合起来,从而发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兹将这一被人忽略的问题重新提出来,以求教于诸位同志。  相似文献   

7.
汉代戊己校尉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戊己校尉是汉朝经营西域的重要举措,其所以以“戊己”名之,乃因五行 相胜说,取制胜匈奴之意;汉屯田车师,在宣帝时已有,但戊己校尉之设则始于汉元帝初 元元年(前48年);戊己校尉之设起于车师屯田,故其职亦以屯田为先。此外尚负有安西 域、制匈奴、保障丝路北道畅通的责任;戊己校尉秩比二千石,与西域都护同,但在处理 西域事务时,仍须受西域都护节制。  相似文献   

8.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平定高昌,逐步实现对西域的统辖后,从此,“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大道畅通,西域商贾络绎东去,中原商客亦不绝西来,古丝道上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位扼中西交通要津,作为中原进入西域门户的吐鲁番盆地──西州,《旧唐书·西戎传》载其辖地范围有“三郡、五县、二十二城,户八千、口三万七千”。至唐朝天宝年间,西州曾一度改称为交河郡,居民已增加到19016户,人口有49476人。成为西域人口众多的商业城镇。在繁华鼎盛的贸易市场上,货物四至,客商云集,中亚商人尤为活跃。作为唐代…  相似文献   

9.
摩尼教在东方的传播以中亚、新疆地区为最盛。中亚是伊朗雅利安人神话传说的汇聚地,中亚粟特人在佛教故事壁画影响下,具有以壁画来表现雅利安人神话传说故事的传统。这种传统与摩尼教经书插图艺术相结合,使插图从宗教典籍转向文学历史故事和表现世俗生活的享乐,增加了插图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回鹘人一度以摩尼教为国教,使摩尼教插图艺术得到高度发展。同时,回鹘人以国库之力扶持摩尼教书籍插图艺术,也使之成为服务于宫廷的艺术。细密画书籍插图艺术在中亚和西域的发展两相结合,使插图艺术完成了从宗教艺术到世俗宫廷艺术的转型。伊斯兰时期的波斯细密画插图艺术即是一种以世俗文学作品插图为主的宫廷艺术。在中亚、西域发生的转型无疑对波斯细密画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试论敦煌学的概念、范围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在宋代另开海外贸易之前,一直是中西交通的枢纽。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和文化上联结中原与西域、中亚以至欧洲的“咽喉之地”,当时被誉为是“华戎所交一都会”(《续汉书·郡国志》引《耆旧记》语)。敦煌也就成为“北中国保存汉族传统文化最多又是接触西方文化最先的地区”(范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之一。  相似文献   

11.
霍旭初 《西域研究》2004,(1):104-105
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已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主编的“敦煌学研究丛书”之一。本书分为“印度和中亚篇”和“中国新疆篇”两大部分 ,概括论述了佛教发源地———印度到中国甘肃以西古代称为西域的广大地区的佛教艺术。本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论述深入 ,信息含量比较高。书前刊有彩色图版 3 3幅 ,包括印度、中亚和新疆的壁画、雕塑的精品 ,帮助读者对本书内容的了解。该书是这一范畴里研究著作中的优秀之作 ,它的出版对研究佛教艺术的产生、发展、传播以及艺术特色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佛…  相似文献   

12.
随着阿富汗局势的好转,美国加紧推动"新丝绸之路"计划,其目标是:巩固阿富汗战果,规制地区局势走向;以经济合作为手段,与俄罗斯争夺中亚地区;遏制伊朗;包抄中国。这一外交动向体现出美国正在用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新计划替代以军事内容为主的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战略,计划的范围也从阿富汗、巴基斯坦扩展到整个中亚、南亚地区,反映出美国阿—巴新战略向大中亚计划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由中原通往西域各国,有一条横贯亚洲的交通大道,我国大量的丝绸便由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细亚以至欧洲各国。十九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柏林大学校长分李·希霍芬先后七次来中国旅行,他第一次把这条大道叫做“丝绸之路”。时隔不久,另一位德国学者写了本专著,书名就叫《丝绸之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名字便不胫而走,成了这条中西交通路线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4.
作为空间地理概念的"中国"一词在西域—中亚的非汉文史料中多被表述为"秦—契丹"。不少国外学者以为其在地域上仅仅涵盖通常意义上的中国内地(China Proper),并不包括历史上的今新疆地区,进而衍生出只有在18世纪中期经历了清朝对于准噶尔部的"征服"及其统治以后,新疆广大地区才成为中国一部分的观点。本文则以吐鲁番及天山北路一带为例,通过梳理排比及考察辨析宋元时期的非汉文史料,有力地揭示了这种认识缺乏史实依据。事实上,"秦—契丹"在地域上不仅指代内地,而且常常涵盖了西域地区的吐鲁番及天山北路一带。这一研究结论充分彰显出早在元朝之前,西北边疆和祖国内地即长期处在同一个中国的地理概念中,元朝和清朝对西域的统一则意味着实现了境内地域整合的中国("秦—契丹")最终发展为不可分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5.
九至十三世纪初突厥各部的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九至十三世纪初,即大约我国历史上唐末至蒙古贵族远征中亚前这一时期内,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的政治形势变动很大,突厥各部流动迁徒频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之势。这一时期,我国内地处于辽、宋、金、西夏等各政权并立的局面,中原与西域虽仍有频繁的经济文化来往,但不象汉唐时期在西域直接设有行政机构。因而汉文史籍中关于上述民族的迁徒分布情况,记载就比较零碎粗略,需要与其他文字资料相互补充和印  相似文献   

16.
浩罕(Khokad,清文献又写作“霍罕”或“敖罕”)是十八至十九世纪以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为中心的一个乌兹别克封建政权。1759至1820年的六十多年中,浩罕为清西北边外一个附属国。总的来看,这期间大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浩罕之归附清王朝(1759—1810年);(二)浩罕之逐渐离异而去(1810——1820年)。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由古都长安始发,经过陇中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横贯中亚、南亚与西亚,进而联结非洲及欧洲,迢迢数千公里,承担着我国内地与西域之间以及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的重要任务。两千多年来,这条东西相联、南北交错的交通网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是一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通道。它的开通与繁荣,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影响和推动了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口最稠密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沿途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往来交流的历史。彼此之间的商品交换、贸易往来以及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交流,使沿途各国各民族各地区都深受其惠,对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优秀的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接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为我所用,从来都是发展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所必需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的西域是一个很大的地理范畴,包括现今的新疆和部分中亚地区。西域音乐艺术家,即是指古代这一地区的音乐艺术家。今天,要研究作为古代中国艺术一部分的西域艺术,以及它在我国艺术中的地位,就不能不涉及当时出生在中亚,活跃在中国音乐艺坛的那些音乐艺术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们,特别是当我们在振兴中华艺术,借鉴前人的艺术成就,发展社会主义中国艺术的时候,就更不能忘记他们。西域的音乐艺术,是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在各种风格、流派的并存中,在这些风格、流派的艺术家的竞技中,兴隆、繁盛和发展起来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在  相似文献   

19.
自从张骞“凿空”以来,“西域”这块神奇的大陆腹地便为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和商旅们所注目和向往。从两汉至盛唐,不乏有效之经营,虽历经反复,但巴尔喀什湖以南、帕米尔以东地区很早便列入中国之版图,成为民族交往和文化融汇的大温床。到了“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的元代,西部疆域更扩展到中亚阿母河一线,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到空前阶段。明朝初年的统治者们也颇想师法汉唐,踵迹前元,对西域各地积极遣使交好和加强羁糜控制,双方的贡赐贸易也曾发展到相当规模,虽不及汉唐气魄之恢宏,然亦颇可称述。茫茫丝绸古道上一度使者往还,商队相望,在民族区域文化交流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对宁夏地区的影响陈育宁中国早在汉代以前,就和南亚、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等地,经过陆路交通开始了丝绸贸易和文化交流。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张骞通西域,开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新纪元。对于张骞开辟的这条沟通欧、亚、非大陆、起过巨大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