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行歌曲的热潮狂涌无疑是当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这种现象不单纯是影响了整个音乐领域,更是广泛地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代青年在音乐审美的追求上,表现出了丰富的、与前代不同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审美情感的变化;二、审美趣味的变化;三、审美目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趣味的获得,总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是感知、情感以及理解的载体与展现形式,是此岸的表象联结彼岸的表象的风帆和桥梁。从想象中获得审美趣味的主要途径是:(一)分解综合;(二)变形夸张;(三)逻辑腾越;(四)超前反映。能否展开生动而丰富的想象,从而进一步增加审美趣味,关键是有厚实的生活和信息积累。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对于男性人体的审美,存在着阳刚与阴柔并行的倾向。对男性阴柔美的爱好,反映了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特有的审美趣味。男性阴柔美是指男性在形体和容貌上呈现出女性特征,表现为眉清目秀、肤色白皙、风仪秀美、文弱飘逸。男性阴柔美的人体审美趣味之所以能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主要源于贵族趣味的影响,农业文化熏陶下民族心理对优美的爱好,"尚文"思想对中国古代人体美观念的影响,以及士大夫文人心态的女性化意识等。  相似文献   

4.
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范畴中惟一直接运用语言和音乐相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演唱者通过歌唱、咬字吐词与发音 ,创造出各种内容深刻丰富而又感人的音乐形象 ,给人以美的享受。由于个人的艺术趣味、美学观点、文化修养、歌唱习惯不尽相同 ,所采取的方法和步骤也必然存在差异。但艺术成就总是通过演唱声乐作品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美好印象。歌唱绝不仅仅是展现美妙的声音 ,更重要的是作品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艺术表达。如何才能唱好一首歌呢 ?一、量体裁衣 ,循序渐进选择你自己所喜欢的歌曲时 ,应想到听者的要求和希望。歌…  相似文献   

5.
审美趣味代际传承是青少年趣味养成的重要路径,日常生活美育则是现代美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向,以及社会文化消费化的转型,传统的审美趣味代际传承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裂缝。青少年日常生活美育存在诸多问题,成人美育又长期被忽视,给当下美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审美趣味代际传承的有效模式和途径,以丰富社会美育内容,优化生活美育模式,扩展全民美育范围,发掘艺术美育功能,努力实现代际之间审美文化的有效沟通,提升各自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中,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审视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发现他音乐观中的矛盾性:"善"与"美"的交织,即强调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也推崇音乐艺术怡悦性情的美感作用和审美娱乐价值。欧阳修坚持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出音乐"自释"和"平其心"、"养其疾"的音乐功能观,同时也非常注重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强调"导志"、"移人"的传统音乐功用观。  相似文献   

7.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古人就已有明确的区分。具体到宋词,各人的爱好也大不相同,因为对象越具体,标准也就越发细致。有人喜欢豪放,有人喜欢婉约词,有人喜欢风雅,有人喜欢俚俗;甚至对同一流派的作家,对同一作家的不同词作,也各有所好。北宋词人晏殊、晏几道父子虽都是婉约派的作家,二人的不少怀人词作虽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毕竟有所不同。于是,有人喜欢大晏思致的深广,有人则欣赏小晏情感的浓挚;有人喜欢大晏词的温润圆融,有人则欣赏小晏词的顿挫凄婉。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民间美术意象结构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间美术是各民族人民自己创造自己欣赏的艺术 ,在历史的艺术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独特的意象结构深刻的体现了它自身的艺术规律。简练概括的造型 ;以形写神的审美价值 ;托物言志的美学观念 ;合情不合理的审美趣味 ,在世界美学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今天我们研究它的审美特征 ,对我们在更高的人生境界上去追求“返朴归真” ,去获取“民间”艺术在精神上的自由以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审美趣味是特定时代和民族的历史产物,“共通感”作为趣味判断的基础必定也是先验与历史的统一,且审美趣味的繁荣与衰败决定于民族和时代的内在需要。要想创造审美趣味的时代,必须首先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民族普遍的自由精神,教育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第一内在动力,其本质是将秩序渗透进人们的心灵,使他们的内心充满和谐的力量。时尚作为当今社会的审美趣味特征,其模仿的本质与审美趣味“自己思维”的原则所具有的主体独立人格是相悖的。时尚所带来的人的思维的整齐划一,弱化了人的批判意识,这决定着艺术的使命是去唤醒人们内心自我尊重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10.
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来培养人的情感教育。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音乐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音乐审美教育主要是使大学生具有音乐审美的素质,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品味,作为一种最普遍、最深入的艺术形式,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媒介生态学派的奠基人,伊尼斯提出了口语、文字、印刷和广播等四大媒介形态。这不仅启发了之后的媒介研究,也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口语媒介可以激发审美个性,提高人的综合审美能力;文字媒介隐藏着对审美的内在否定,使审美偏向视觉器官;印刷媒介带来标准化审美,使大众的审美日渐趋同;广播媒介带来审美的幻觉和娱乐化倾向。对伊尼斯四大媒介形态具有的不同审美趣味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充分理解当代多媒介生态下审美趣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曾说她不大喜欢音乐,但她的小说却频频跳跃着不同乐器的音符。张爱玲把音乐融入小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本文将简要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音乐描写,窥见其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探索音乐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艺术生命力,发掘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北方人》2008,(8)
林语堂是著名的作家、文学大师;张大千是著名的美术家、国画大师。两人虽在不同的艺术领域耕耘,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喜欢美食,都是出了名的美食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审美需求和观念表达的问题进行评析。在文化艺术多元化的格局下 ,以往的审美需求和观念的表达都在重新解构 ,用传统的“架上绘画”和单一的艺术观念下形成的审美趣味 ,面对着现代艺术更丰富的表达形式而显现出既定的审美习惯的单一性。当代的艺术创造者和艺术接受者 ,不但在创造理念和创造形式上要有前沿性和开拓性 ,同时在审美理念和审美取向上更要有前沿性和开拓性。在传统的价值取向上注入新的视觉经验与生存经验  相似文献   

15.
在舞蹈艺术中,音乐相对舞美、灯光对舞蹈的意义更为重要,关系最为亲密。学好音乐更能提高舞者审美能力、完善舞者的乐感。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因为音乐会影响人的情绪,而且是不分时间和空间,而舞蹈是无法离开音乐的。舞蹈的目的是在于配合音乐来传达其内心的情感,在舞蹈中能将自己的感觉最真的一面表现出来,“就舞蹈与音乐两门艺术相比较,音乐更深奥一些,音乐里有舞蹈所表现不出来的东西”(摘自戴爱莲《在首届全国芭蕾比赛总结会上的讲话》)这是因为听觉意义上的音乐总是比视觉意义上的舞蹈赋予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思想总是丰富于客观具象的;更何况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和精神,导致表达的抽象总是与想象的丰富成正比。  相似文献   

16.
<正>音乐具有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独特魅力,它能够直接与本我进行真实的对话,以丰富的表现形式抚摸、净化人的心灵;它可以陶冶情操,丰富听者的思想内涵,使其充分体味隐藏于音响之中的美和游离于音乐之外的超脱;它有利身心健康,舒缓心理压力,在愉悦的同时,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万能语言,也是能提升审美品位、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有着对音乐的渴望与表现,《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  相似文献   

17.
所谓审美标准,概括地说,就是鉴别审美对象的美丑并衡量其审美价值高低的尺度和原则。个人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审美观点,被用来当作衡量新的审美对象的评价标准,这就是主观的审美标准。主观的审美标准可以包含不同于别人的趣味爱好和审美偏见。主  相似文献   

18.
音乐和绘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吸取有利于其艺术发展的因素,以丰富其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音乐与绘画之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感悟音乐在绘画、绘画在音乐中的相互作用,探究共同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9.
消费文化是在现代消费社会兴起的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它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本质,是消费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具有消费的文化化和文化的消费化双层涵义。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对各种审美对象相对稳定的主观情趣、兴味、爱好、态度和鉴赏力,在当今社会不断扩延的消费文化体系中,由于消费因素的介入,使人们的审美趣味具有功利性的特征,并呈现出多元化、时尚化和感性化等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0.
以往人们谈到汉语言的审美特征时,往往说它具有音乐美、节奏美和对称美,似乎极少有人注意到汉语言的建筑美这一审美特征,所以本文欲对汉语言的建筑美问题作些探索,以就教于专家和同仁。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说音乐与建筑艺术是相通的,歌德说;“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两侧的椭圆形柱廊里散步,好象是在享受音乐的旋律。”建筑艺术的魅力,是在人的运动过程中逐步展开来的,在这一过程中酝酿人的情绪,加强人的印象,最后达到高潮,这就犹如交响乐的序曲、扩展、渐强、高潮、渐弱、休止一样。建筑与音乐它们形式中的韵律感都是相似的。黑格尔指出:“弗里德里希·许格莱尔曾经把建筑比作凝结(凝固)的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